第29章 太極拳
字數:6507 加入書籤
“可願教老道?”對於葛明來說這東西沒什麽好藏的,練習的人越多反而越好。
剛好見到福伯出了房門,便拉著福伯站在袁老道旁邊。福伯身體明顯不如祿伯硬朗,學學太極拳也能強身健體。福伯自然不知道葛明要做什麽,不過小郎君安排了跟著做也就是了。
“小子不敢說教,您本就是道學大家,相信道長能夠把太極拳發揚光大。”不過葛明此時有些尷尬,太極拳確實有口訣,但是當年自己學的時候老師為了讓大家記得清楚,隻教了“大西瓜”口訣。
最後沒辦法,也隻能硬著頭皮這樣教了。
“一個大西瓜,
一刀切開它,
你一半來他一半,
給你你不要,
給他他不收,
。。。。。。”
袁老道本來心心念念,聽到葛明一邊比劃一邊念口訣,心裏有些哇涼哇涼的。多好的道家養生拳法,怎麽口訣裏全是西瓜?這西瓜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袁老道看的滿臉不滿,問到:“小子,西瓜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其實隋朝就有西瓜了,真正開始廣泛種植就是在唐代,不過西瓜最早不叫西瓜,這時候叫寒瓜,所以這個時候沒有西瓜。
“袁先生,不要在意那麽多細節,太極拳講究的是意不是形,一招一式皆可隨意。”別看葛明瞎說,可恰恰說到了點子上,道家最是講究“自然”,重意不重形。
袁老道自然又被忽悠到了,頓時覺得葛明說的非常有道理,便認真跟學了起來。雖然是葛明教袁老道,但是在葛明看來袁老道比自己打的“漂亮”,隻打了一遍,袁老道就掌握了其中精髓,葛明心裏也一直在嘀咕:這老道,天生就是做老道的料,看來有必要再跟袁老道學回太極拳。
福伯就差多了,比比劃劃的跟不上趟。福伯此時也才知道原來是葛明教袁老道太極拳,據說是道家不傳的養生法門,很後悔剛才沒好好學。還以為小郎君又在胡搞,不然口訣怎麽全是“西瓜”呢,看來下次要好好學,說不定這把老骨頭還能多活幾年。
等三人練完了拳,丁香也端了一碗酸湯過來,袁老道一口喝下一大碗,頓時感覺舒暢無比,不覺哈出一口酒氣。其實人宿醉之後稍稍活動,出點汗本就能解酒。
看著袁老道一碗酸湯下去,葛明嘴巴直泛起酸水,頓時感覺餓了。好在春來大哥正好過來送飯,今天早上的飯食依舊是小米粥和饅頭,別看飯食簡單,這個時代的人還有很多都吃不上饅頭呢。
跟袁老道和福伯一起用過了早飯,天色才漸漸發白,估計也就後世七點左右。等小猴子和丁香也用過了早飯,祿伯也就趕到了。
夏收總算要開始了,葛明其實非常期待,農耕社會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非常之高,就算是後世,不少地區還有慶豐收的各種活動,葛明想著今天怕是要看看眼了。
推開葛家老宅的門,便看到全莊子的男女老幼都已經在門口集合。拿著鐮刀的、背著籮筐的,張富貴、戴健這些娃子居然也在其中。
古代果然對夏收極為重視,都是全家出動,連光屁股的娃子都出來。聊天的、打孩子的、娃子哭的,嘰嘰喳喳好不熱鬧。好在臉上全是喜悅,不然還以為是出門逃難的。
葛明琢磨著怎麽也應該有個儀式,會不會讓自己講上幾句,葛明心裏有些忐忑,這要是讓自己講幾句,應該講點什麽呢?大家好好收麥子,爭取早日奔小康?
不過葛明想錯了,或許其他莊子上會搞個儀式,但是做過強盜的葛三爺從來不玩這套虛的,所以根本就沒什麽儀式。用葛三爺的話來說:糧食熟了趕緊搶收,弄那些虛頭巴腦的事做什麽?還不如多割半畝麥子。
福伯從幾人中走了出來,對著站在門口的莊戶喊到:“大家靜一靜,今天開始搶收,還是老講規矩,每家出壯男、壯婦一名,先幫著主家把麥子收完,然後開始收自家的麥子,剩下的人也去搶收自家的麥子。”
在葛明看來這好像就是剝削,但是莊戶上的人好像並沒有任何異議。其實葛明不知道,這也算等價交換,因為莊子上的牛全是葛家的,要是沒這些牛莊戶上的田更種不了多少。再說這些莊戶本就是佃戶,都是葛三爺當上縣令之後分到了永業田和口分田,也不再是佃戶,而是均田戶,感激都來不及呢。
葛明想到了後世的麥客,那是在收割機遠沒普及的年代。由於麥子是從東往西逐漸蒸熟的,所以很多西北人夏收之前就往東走,從東收割到西,可以賺上一點工錢,主家也有豐盛的飯食款待。隨著麥子成熟往西走,最後也就到了自己家的麥子成熟了。
葛明盤算了下,據說好的麥客一天也隻能收兩畝麥子,一家出壯男、壯婦各一名,就算一天能收割三畝,家裏足足有千畝,這起碼要一個月,好像怎麽都來不及收割。
麥子成熟了要是不趕快收,一場毛毛雨都會讓麥粒發黴甚至發芽。就算是收割完葛家的麥子,自己家的麥子也就沒時間收割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等到莊戶上的人分頭去收割麥子,連娃子都跟著去之後,葛明小聲的把疑問講給了福伯聽。福伯聽後苦笑了一聲:“小郎君,雖然咱家有千畝良田,但是實行的是輪耕,不然肥力不足,產不出多少糧食,三年一輪,所以一年不過三百畝,最多十天天就收完了。至於莊戶自己家的麥子,也是輪耕,其實也沒多少,再說每家還都有一些勞力,耽誤不了的。”
真是不問不知道,此時的農作物產量低,除了跟種子有關之外,也做不到精耕細作。每家的農田雖然不少,但是每年都種需要輪耕,看來農田看似不少,其實產出確實不多。
葛明不禁非常感慨,後世人吃飽飯之後就講究吃的好點,什麽東西都講究個有機。這時代農產品怕是才算得上真正的有機,看來還是要想想辦法才行。沒有畜力那就去買,用烈酒去換。沒有肥料就用農家肥,每家養幾頭豬就是了,豬糞加點秸稈、黃土也能漚肥啊,這時代的人難道不知道?
目前隻能走一步算一步,真的算是百廢待興,到處都是窟窿,難怪父親大人天天早出晚歸。最近又趕上極為重要的夏收,估計又是忙的昏天黑地。
來了莊子上,雖然沒看到什麽儀式,好歹也要幹點活,幹脆去跟著拾麥穗吧,葛明心裏嘀咕著。至於什麽慶豐收的儀式,其實葛明想多了,在唐代慶豐收是在秋天,大致在中秋節前後。
葛明跟福伯要了一個桑條編的小簍子,帶著丁香和小猴子就出發撿麥穗去了。
福伯和祿伯還有其他事要忙,便拜托袁老道跟著葛明,自從昨天兩人見過袁老道的劍術之後,也都認為這是個高手,是個做保鏢的好材料。
葛明後世雖然農村長大,但是從小也不愛幹農活,小時候跟著父母下田都是意思意思,至於出來撿麥穗自然也是意思意思,其他人都在忙,自己好歹也不能閑著不是?
出了莊子東邊,就見麥田裏一群人一字排開,戴著草帽彎著腰,揮舞著鐮刀。這時代的莊戶人家,幹農活果然是專業的,這比後世的農村人厲害太多了。
葛明、小猴子年紀小,丁香年紀稍大,所以負責背著小簍子。三個孩子跟著後麵拾麥穗,要撿起一個麥穗就需要彎腰一次,這個勞動強度實在太大了,片刻功夫葛明就汗流浹背。今天是個大日子,所以早上丁香服侍葛明穿的周正,雖然隻是作為吉祥物出現,也意味著這身衣服實在太熱了。
袁老道倒是雲淡風輕,葛明心裏嘀咕著,難怪古代不少皇帝都說佛道不事生產,要滅佛滅道呢。袁老道有夏練三伏的功夫,這麽熱都不出汗。
太辛苦了,葛明敲了敲有點肥肉的小腰,突然想起一首詩,不覺背誦起來: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袁老道走南闖北多年,見多識廣,自然知道冒著烈日勞作有多辛苦。聽到葛明的這首詩先是吃驚又是欣慰,吃驚的是葛明詩才,不禁心裏想要叫好。欣慰的是憫農,這孩子心善。不過一股遺憾之意又油然而生,這小子好像真的不想做道士。
“小子,好詩句,比那首男兒當自強更好。”
葛明聽到袁老道說話,便停止了拾麥穗的行為。
“袁先生,為何這首詩更好呢?”
“那首自然也是不錯,人是需要有誌向的,可是有誌向的人如果心懷不正,反而會害更多的人。”
葛明自然聽得懂袁老道的話,看來在袁老道的眼中,為人善良正直,遠比有誌向、有才華更加重要。葛明深深施了一禮:“小子受教了。”
袁老道很欣慰,不住的點頭,感覺葛明確實聽懂了。
葛明又接著說到:“小子還認為,應該做自己擅長的事,所以小子不打算拾麥穗了,打算去河邊釣魚,今天要釣很多魚,中午讓大家都有碗魚湯喝。”說完轉身就跑了,丁香和小猴子一看也趕緊跟著跑了。
袁老道心裏嘀咕著:這小子看來是怕吃苦的,拾了一點麥穗就跑了。不過說的也對,揚長避短沒有任何不對,無奈的跟在葛明身後走了。
葛明帶著丁香和小猴子回到葛家老宅,放下簍子裏的幾根麥穗,帶著魚竿、酒米出門釣魚。剛要出大門時,看到牆角有個小不大的鋤頭,應該是春來大哥在院子裏侍弄豇豆、黃瓜留下的,讓小猴子拎著鋤頭。
今天沒有雞蛋麥粉做餌料,但是不要緊,挖點蚯蚓做餌料也行。昨天釣魚遇上不少鯽魚,鯽魚其實比較愛吃蚯蚓,關鍵是河裏鯽魚很多,雖然草魚個頭大,但是上鉤比較慢,而且弄上來一條都需要很長時間,想要釣更多的魚,還是釣鯽魚比較靠譜。
出門時看到袁老道正在往回走,葛明衝著袁老道大喊了一聲:“袁先生,今天帶三個簍子。”說完就想起後世有個叫釣魚的相聲,裏麵那句“二他媽媽,今天帶三塊糖餅。”
袁老道無奈的衝著葛明搖搖手,表示知道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個娃子來到河邊,還是上次的位置,據說經常有人釣魚的地方,魚會養成過來覓食的習慣,這就是老釣位的魅力。先不著急釣魚,用鋤頭隨便找塊荒地挖挖,蚯蚓這東西到處都有,不過用來釣魚的蚯蚓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女孩子見到這東西黏糊糊的東西沒有不害怕,丁香也是如此,隻有小猴子和葛明沒心沒肺挖的興起。等挖好了蚯蚓,袁老道也帶著三個簍子來了。
葛明在河邊先把手洗了洗,然後打開壇子挖出了一點酒米,隨便拋灑在上次釣魚的位置,然後又洗洗手。這要是後世釣魚佬看到非要鄙視不可,酒米打窩居然不用打窩器,一拋全撒腳麵上,可是葛明不在乎,資源好你管不著。
袁老道也從壇子裏捏了一點小米出來,還放到鼻子下麵聞了聞,一股濃鬱的酒味直衝鼻腔,頓覺稀奇。
“小子,這小米好像加了烈酒,白白糟蹋了好東西。”
“袁道長,這可是釣到魚的關鍵哦。食物在水底發酵,就跟釀酒有點類似,會產生酒味,所以有酒味的地方代表有食物,久而久之對於魚來說酒味就是食物的味道。沒這東西,估計釣不到幾條魚。”葛明說起釣魚經來自然頭頭是道,搖頭晃腦好不得意。
“你是如何知道這些道理的?怕是當今會釣魚的都比不上你。”
葛明自認為大唐朝釣魚技術天下第一,至少理論頭頭是道。可是讓葛明說如何得知的,卻又難以回答。
“小子渾渾噩噩很多年,幾乎不言不語,但好像在另外一個世界待了很多年。很多東西小子也不知道如何得知,道長就當小子做了足足十年的長夢吧。”
葛明偷眼瞄了袁老道一眼,趕緊補充到:“要不是道長前段時間救了小子,小子怕是會一直渾渾噩噩下去。”
當時袁老道來看,這小子已經盡了陽壽,隻是拗不過葛三爺的請求隨便施救了一番,至於葛明為何沒死,還變得聰慧,實在想破腦殼也想不出來。隻能感慨:這小子有奇遇。
袁老道最近對葛明興趣越發濃鬱,本想再打聽打聽,奈何見到葛明專心釣魚,也就算了。不為別的,又怕葛明給他作詩。才華是有的,就是這小子有些小心眼兒。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