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建成的陰謀

字數:5890   加入書籤

A+A-


    長安,黃昏,東宮
    今天李建成的書房周圍顯得格外安靜,不相幹的人已經被趕的遠遠的,書房外隻有薛萬徹、馮立兩人守門。這是李建成眾多跟隨者中,為數不多的兩個猛將。
    書房內隻有李建成和李元吉,魏征和王珪都不在場,因為有些事情不能讓魏征和王珪知道。
    前有尉遲恭被告謀反,結果李元吉畫蛇添足,讓尉遲恭撿回了一條老命。好在程咬金虛報軍功之事證據確鑿,即將要去康州上任。
    但是李世民手上良將眾多,還有秦瓊、段誌玄、張公瑾、侯君集、張亮、屈突通等眾多能征善戰的武將,這些人有的在長安、有的人在洛陽。
    總不能一個一個告發,然後一個個貶出京城,這有些不現實,而且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再說畢竟基本都是誣告,有個差錯反而弄巧成拙,說不定還會受到反噬。
    再說李建成就算得了皇位,也需要眾多武將的支持,否則將來什麽人為他征戰?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正在偷偷謀劃一件大事,一件歹毒又不能讓旁人知道的大事。計策簡單而且歹毒,甚至有些不要臉。
    原來李建成早就遣人與東突厥接洽,希望獲得東突厥的一些支持,最終選定了處羅可汗之子鬱射設。雙方約定鬱射設帶兵南下,李元吉帶兵對抗,雙方隻需演上一場戲,都可以獲得足夠的好處。
    許諾事成之後贈送鬱射設大批金銀財寶,鬱射設覺得無非帶兵南下而已,反正每年都要到大唐搶上幾波,要的不過是金銀財寶而已,現在假裝帶兵南下,一點損失都沒有,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那這場戲對李建成有什麽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帶兵,可以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這樣就有足夠的借口抽調秦王府的人馬,不管是兵還是將都可以盡量抽走,這樣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也就在沒有實力跟自己爭皇位了。
    至於抽調的秦王府將軍,願意投降的就升職加薪,不願意的就看李建成的心情了。心情好就拿去送死,也算為國捐軀,心情不好隨便按個罪名殺了也就是了。
    這種事要是魏征和王珪知道了肯定是反對的,魏征和王珪是李建成的人不假,但是兩人都是能臣,幫著李建成謀劃皇位沒問題,到那時出賣大唐的事情還是做不出來的。
    但是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來說好像並沒有什麽心理負擔,因為在大唐建立之初,李淵就跟突厥不清不楚,這幾乎就是遺傳。
    當年晉陽起兵時,李淵就跟始畢可汗訂立了合約,目的在於獲得突厥的支持,以免平滅諸多反王時腹背受敵。至於合約的內容到底是什麽?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不是什麽光彩的事。
    後來突厥還送來了不少的戰馬,在李淵剿滅各家反王的時候突厥果然沒有背後捅刀子。
    但是後人從很多細節上能做個大致的推測,首先是旗幟的顏色,李淵起兵時旗幟的顏色是絳白旗,起兵的旗號是討伐後主楊廣,匡複隋楊正統。隋朝的旗幟是紅色,突厥的旗幟是白色,所謂絳白就是一半紅色一半白色,這就讓後人有了無限遐想。
    還有就是大唐建立之後,突厥人雖然不大舉南侵,但是動不動就來勒索,李淵也盡可能滿足突厥人獅子大開口的要求,總之在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前,大唐在突厥麵前還是比較憋屈的。
    或者憋屈的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所以對待突厥的事情上李建成確實少了骨頭。
    李建成小聲對李元吉說到:“四弟,突厥那邊的事情已經辦成了,不日就能南下,到時候隻要包圍烏城,孤王就上奏父皇推薦你帶兵救援。”
    李元吉蒼蠅一樣搓著雙手,難掩飾心中的激動,興奮的說到:“大哥,到時候尉遲恭必須調到我的帳下,嘿嘿嘿,到時候讓他都不知道怎麽死的。”李元吉對尉遲恭的恨,簡直如同分手的戀人一般,執著而又畸形。
    李建成聽罷麵色一沉,說到:“四弟,再也不可胡鬧。尉遲恭不過一個莽夫,翻不起多大風浪,死不死不傷大雅,程咬金、秦瓊等人才是最大的威脅。”
    李元吉趕緊說到:“是是是,都聽大哥的,管叫他們全部吃不了兜著走。”李元吉雖然嘴巴上這麽說,但是最想弄死的還是尉遲恭,其他人死不死的自己根本就不關心。
    我們的曆史非常長,裏麵又全都是陰謀詭計。這種假裝有外族入侵,然後帶兵出征的經驗,幾百年之後會被一個叫做趙老二的人學會。
    這家夥剛吃過了年夜飯就帶兵應敵契丹,走到陳橋驛的時候喝多了,然後被屬下蓋上了黃袍,然後就成了皇帝,自己還裝無辜,迫不得已。
    人家李建成好歹是真的勾結了突厥,演戲都是全套的。趙老二就不同了,契丹南下完全就是假消息。可見前世之人不能胡來,不然後人就有樣學樣了,而且越發的過分。
    果然沒多少天,邊關就有消息傳來,東突厥兵馬有異動。其實大唐跟突厥的摩擦,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朝堂之上本來也已經習以為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是這次顯得有些不同,因為草原民族經常會在秋天選擇南下,北方遊牧民族受不了中原地區的炎熱,更關鍵的是秋天才是戰馬膘肥體壯的時候,過冬之前搶一把,也好舒舒服服過個肥年。正熱的時候突厥人南下,這就顯得跟以往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不合情理。
    太極殿上,兵部尚書李靖最先發言。在武德、貞觀年間,不少功臣都有兵部尚書銜,但基本都是虛職,算是一種獎賞,此時真正的兵部尚書就是李靖,這才是管兵部事的一個人。
    李靖雙手抱著護板,站起來對著李淵施禮,說到:“啟奏陛下,北方邊關來報,東突厥兵馬異動,三萬騎兵已經靠近長城,臣請陛下早做準備。”
    李淵見到是李靖發言,便說到:“突厥人每年都要犯邊,今年好像比往年早了不少。李愛卿,你如何看待此事?”
    隨著李靖軍事才能的展現,李淵也慢慢放下的對李靖的成見,所以才有了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不如李靖的評價,對於軍事之事自然很想聽聽李靖的意見,李靖絕對是當時的權威。
    李靖見李淵問道自己,便開口說到:“陛下,臣以為此時突厥犯邊有些不同尋常,往年均是九、十月份戰馬膘肥體壯之時才會南下,今年的確早了很多,隻是臣愚鈍,猜不出其中緣由,但是不合常理必有妖,此次突厥南下必有陰謀。不過兵來將擋而已,臣請領兵出戰。”
    奈何軍神有多麽優秀的軍事才能,怎麽也不可能猜到突厥人南下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有關。不過對於李靖來說,突厥人來了打回去就是了,他是有這個自信的,因為自從歸唐以來無一敗績。
    這幾年沒什麽仗打,在長安閑的有些難受,再加上李世民前段時間拉攏,也正打算趁機帶兵離開長安,免得陷入太子和秦王之爭的旋渦裏,軍神還是有些政治才能的。
    李世民也感受到了這件事其中的陰謀,同樣也猜不到其中的緣由,但也察覺到了其中的機遇。麵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苦苦相逼,領兵出戰是個不錯的選擇,到時候軍權在握,總是能夠自保的。帶上天策府的文臣武將,也免得這些人再受到李建成的迫害。
    於是李世民也站起身來,躬身給李淵施禮之後說到:“父皇,兒臣請戰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蕩平。。。”
    還沒等李世民說完,李建成也站起來說到:“父皇,兒臣有話要說。”這就看出來李建成比李世民有“禮貌”了,想要說話先“舉手”,李淵見狀示意李建成繼續講。
    “父皇,代國公所言極是,此次突厥人南下的確有些反常。不過這些年來,我大唐跟突厥每年都要打上幾場,每次不過搶些人口和財貨罷了,已經習以為常。”說完頓了一頓。
    “兒臣以為,代國公和世民都是我大唐武將之中的脊梁,不過邊關平常戰事而已,哪裏需要他們出手,兒臣以為元吉帶兵就足夠了。”李建成說完還看了李元吉一眼。
    李元吉馬上會意,也站起來施禮說到:“父皇,兒臣請戰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蕩平邊關戰事。”
    李世民。。。。。。這明明是我剛才說的,還沒說完就被李建成打斷了,李元吉這個混蛋,跟我搶帶兵出征,還要搶我的詞。
    李淵聽完哈哈大笑,開口說到:“國有戰事,你等紛紛請戰,為國分憂,朕心中甚是欣慰。世民,李愛卿,你二人這些年來戰功赫赫,勞苦功高,依朕的意思這次就讓元吉去吧,年輕人總要曆練曆練才是。”
    此時的李世民又嗅到了陰謀的味道,如果李元吉都督軍馬北征,必定會抽調天策府的人馬,那手下的這幫人就成了後娘養的,怕是一個都活不成了。
    想到這裏李世民遍體生寒,急忙說到:“父皇,此次突厥南下非比尋常,兒臣怕元吉難以應付,還是兒臣出戰最為穩妥。”
    李元吉聽完差點把鼻子氣歪了,開口說到:“二哥,又不是隻有你會打仗,當年劉黑闥不就是我跟大哥一起剿滅的嗎?再說這些年小弟苦讀兵書,自認也是一名良將。”也隻有在朝堂上李元吉稱李世民為二哥,平常可都是直呼其名。
    李元吉這人確實沒什麽軍事才能,武德二年李元吉守並州,被劉武周打的丟盔卸甲。最後趁著夜晚出城逃命,這貨還知道帶上妻妾,但是丟下軍隊把並州直接就給放棄了,最後逃回了長安。
    就這都沒受到任何處罰,可見李淵對李元吉的喜愛還真不是李建成和李世民能夠比的,所以說曆史上李淵絕對不厭惡這個嫡出的小兒子。
    當然了,李元吉後來打仗也是輸多勝少,唯一拿得出手的也隻有跟李建成剿滅劉黑闥。
    李靖就算沒有什麽政治才能,到了此時心中有些了然了,聽到太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爭搶帶兵出征的機會,趕緊偷偷跪坐下,太凶險了,剛才就不應該說帶兵出征的話。
    雖然不知道這幾個皇子為何爭搶,但是其中肯定沒好事,自己還是明哲保身為好,千萬不能卷到皇子之爭裏麵去。李靖已經站錯過一次隊了,經過多年戰功赫赫才算扭轉,現在為了怕站錯隊,反而不打算站隊了。
    看到李世民還想開口,李淵趕緊擺擺手,說到:“世民就不要爭了,朕意已決,就讓元吉帶兵北征吧。”說完又對著李元吉說到:“元吉,朕命你為行軍大總管,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此戰如果不勝,別怪朕軍法處置。”
    李元吉聽說讓自己領兵出征,高興的鼻涕泡就差點出來,拍著胸脯對李淵說到:“父皇請放心,兒臣一定不叫父皇失望。”
    李世民此時心裏苦,但是又無可奈何。
    出征從來都不是小事,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要調兵遣將,召集民夫,也要準備糧草、馬匹、馬車還有各種物資,所以不是說走就能走的。
    好在大唐對於突厥這種不大規模的騷擾已經習以為常,前有車、後有轍,組織起來效率還是極快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魏征、王珪等東宮屬官的群策群力之下,不過幾天之後關於兵將的調令就出來了。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尉遲恭、程知節、段誌玄、張公瑾、秦瓊等等均在征調之列,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挑選李世民帳下精銳的兵士以增強李元吉的實力。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真的成了光杆司令了,當然那時候還沒司令這個叫法,應該叫光杆上將。不過李世民還在忍,尤其是到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來哪些人才是最忠心的。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