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魏攀回宮

字數:6524   加入書籤

A+A-


    冬天日子過的慢,葛明就這麽一天天的熬。
    魏攀也在熬,天寒地凍的行路十分艱難。運河已經結冰,隻能走陸路,但是過河就成了大問題。
    這時候的馬車都是木頭輪子,根本就沒有防滑的能力。好在出發之前葛明給了一張叫什麽爬犁的圖紙,做個爬犁把馬車的輪子卸掉,再把馬車抬上去,冰上行走不但穩當,而且飛快,到長安剛好趕上吃臘八粥。
    傳旨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交旨,滿身塵土千萬不要收拾幹淨,髒兮兮的見皇帝才算有苦勞。
    魏攀回到東宮交旨時,李世民正在埋頭忙碌,國家大,需要處理的事情就會非常多。再說古代皇帝都不太願意放權,寧願累死也要什麽事情都提提意見。
    李世民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站起身來活動活動筋骨,就看到下麵跪了一人,好像剛從泥堆裏拉出來一般,仔細端詳身形貌似魏攀。
    “魏攀?傳旨回來了?”
    “啟稟陛下,奴婢回來了,看到陛下正在忙碌,奴婢不敢打擾。”
    李世民看魏攀這一身泥土,笑著問到:“此去河北辛苦了,來說說河北見聞吧,讓朕也換個心思。”說完又坐下了。
    魏攀說到:“奴婢為陛下分憂,一點也不辛苦。”
    李世民一擺手,說到:“不用表忠心了,說說葛庭玉、葛明如何。”於是魏攀才開始講述在臨渝的所見所聞。
    “啟稟陛下,奴婢當時裝病住在葛家,跟葛明多有接觸,隨著奴婢去的百司騎負責探訪事宜。奴婢到臨渝當天正好趕上整個縣城都在慶祝,原來葛庭玉帶人剛剿滅了當地最大的一夥山賊。據說葛庭玉衝鋒在前,斬殺了不少賊人。”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說到:“此人果然文武雙全,看來一個武散官朕是給對了。你繼續說。”
    “是。百司騎還暗訪到隋末時到處兵荒馬亂,葛庭玉此人組織鄉勇護衛鄉裏。無奈當時河北盜賊眾多,寡不敵眾,最後把家小和不少鄉民藏於深山。”
    “根據探聽到的消息,隋滅後從深山出來投靠了宋金剛,後來宋金剛被剿滅之後回到了深山,等到大唐立國之後才出了深山。”
    “當時臨渝百廢待興,盜賊四起,因為當年護衛鄉裏名聲很好,所以被推舉為當地的縣令,據說當地的盜賊幾乎都是被葛庭玉親手斬殺,武藝十分了得。”
    李世民聽後不住的點頭,示意魏攀繼續往下說。
    “奴婢曾經看過葛庭玉練武,所用兵器是一把雙刃戟刀,奴婢叫不出名字來,就是左右都有月牙的戟刀。”
    李世民說到:“那是方天畫戟,據說呂布用的就是這種武器,非猛將用不得,朕還真見過有人使用過這種兵器。”
    “百司騎還探聽到,當地有人說葛庭玉武力比肩尉遲恭,甚至超過尉遲恭。還有傳聞,說葛庭玉當時跟尉遲恭一起為宋金剛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聽後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心中不禁想起了一個人。那還是在武德三年剿滅宋金剛時,跟尉遲恭一起投降過來的一名武將,用的兵器就是方天畫戟。
    隻是那人名叫尋相,身材高大魁梧,滿臉虯髯,後來攻打洛陽王世充時不見蹤跡,自己和尉遲恭都以為尋相戰死,隻是沒找到屍體。
    李世民問到:“葛庭玉此人長相如何?”
    魏攀想了想說到:“身材高大魁梧,滿臉虯髯,比尉遲恭好看不了多少。”
    聽到魏攀如此說,葛庭玉的形象就慢慢跟尋相的形象吻合起來了。難道說尋相就是葛庭玉,葛庭玉當時化名尋相?當時沒有戰死,而是做了逃兵?
    此人居然還是劉文靜的女婿,這其中到底是怎麽回事?
    李世民沉思了半晌,也沒想出個所以然,畢竟隻是懷疑而已,目前還無法證實,看來還需要調查才行,於是說道:“葛明那這小子如何?”
    魏攀說到:“葛明聰慧早熟,博學程度不像十歲,奴婢跟他相處時感覺跟成人相處一般。善良、孝順,見不得父母勞累,也見不得莊戶人家吃不上飯。”
    “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者一些奴婢不懂的言語。還有對吃非常在行,自認為滿大唐都沒他會吃。葛明在冬天還種出了兩種黃色的菜,味道十分香甜。”
    冬天是鮮菜對於李世民來說並不稀奇,因為有溫泉監冬天種菜,每天也能提供鮮菜給李世民。不過葛明冬天種菜,那就比較稀奇了。
    “冬天種菜?可是葛家莊子附近有溫泉?”
    “奴婢打聽過,沒有溫泉,好像種菜跟火炕有關。”
    “火炕又是何物?”
    “這也是葛明弄出來的,房間內用土坯搭出來可以走煙的台子,外麵燒點火裏麵就溫暖如春,一點灰塵、煙味都沒有,比炭盆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李世民看看周圍的幾個炭盆,還是冷颼颼的。
    魏攀看在眼裏,說到:“葛明給了奴婢火炕的圖紙,拜托奴婢交給陛下。”
    本來這東西是葛明給魏攀的,但是魏攀有自己的想法,要是自己房間弄個火炕,但是皇帝陛下都沒有,那就不好了嘛。所以幹脆說是葛明想給李世民的,也算幫著葛明說了好話了,誰讓葛明這小子這麽疼人呢。
    李世民點點頭,說到:“回頭圖紙交給內務府,先給皇後搭個火炕。”據說長孫皇後有氣急,最怕聞到煙味。然後又說道:“你繼續說。”
    “葛明在葛家莊子弄了不少作坊,莊戶人家每家都幾人在裏麵做工,外莊子也不少人在裏麵做工,不但管飯還有不少工錢可以拿。葛明說廣種地很難對抗天災,農閑時賺上點錢日子會好過很多。”
    “奴婢專門跟著葛明去了一趟葛家莊子,確實是個富有村子。做工的人每天都能吃上肉,這在其他莊子想都不敢想。”
    “奴婢正好趕上又換回來一些犍牛,葛明給每家又分了一頭,剩下的以市價五折賣給了在莊子上做工的外莊人,還允許十年之內付清。”
    “請了先生教莊子上的娃子讀書,當時還做了一首詩。”
    李世民問到:“又作詩了?可還記得?”
    “奴婢記得。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少年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李世民拍手鼓掌,說到:“好詩啊好詩,好一首勸學詩。”
    魏攀嘮嘮叨叨講述著在葛府和葛家莊子的所見所聞,事無巨細,所以有些嘮叨。
    等到最後才說到:“奴婢回京之前葛明給了奴婢一些獻給皇後娘娘的禮物,說是劉氏感念皇恩,不知道如何報答,這些東西都是葛明弄出來的。一個是香皂,一個是香水,都是婦人喜歡用的東西。”
    “對了陛下,奴婢想起來一件事。在葛家村子吃過一次豬肉,絲毫沒有腥臊的味道,據說是孫思邈孫神醫調理過的豬。奴婢帶了一些叫做香腸的吃食,不如讓禦膳房做了陛下也品嚐一番。”
    李世民聽魏征說過葛明好吃,又聽魏攀說葛明自認在吃一道上冠絕大唐,確實也想嚐嚐這個所謂的香腸到底是什麽味道。
    “那就交給禦膳房吧,晚上朕陪著皇後用膳,把這個香腸做好了送到那邊。”唐代時皇帝有自己住的宮殿,想去哪個老婆哪邊就去哪邊。
    最後魏攀從懷裏摸出來一封信,正是葛明給魏高明的回信。
    “陛下,這是葛明給太子殿下的回信。”
    要說葛明糊塗啊,經常把後世的常識帶到大唐,他以為魏攀順道幫魏征的晚輩帶了一封信而已。
    魏攀這個老宦官是皇家的人,別說魏征的晚輩,魏征本人的信都不可能通過宦官帶過來,能夠讓魏攀帶私信過來的隻能是皇家的人。
    太子李承乾,學習了拚音字母之後有不少疑問,再加上魏征對葛明的一些描述,對這個比自己大一歲的人非常有興趣,並且有些不服。
    所以才給自己起了一個叫做高明的名字,葛明確實猜對了,高明的意思是比葛明高,所以冒充魏征晚輩給葛明寫了這樣一封信。
    唐代男子一般二十歲才取字,而李承乾將來就是字高明,魏征後來也做了李承乾的老師,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
    李世民接過魏攀呈上來的信,撕開之後就開始閱讀起來,看來李承乾毫無隱私可言。
    漂亮的纖細小字映入眼簾,隻是怎麽看都看不明白,半晌才發現這信是從左往右寫的,忍著不習慣開始閱讀起來。
    這封信李世民閱讀起來非常順暢,完全不需要句讀,原因很簡單,葛明這封信裏用了後世的各種標點符號。李世民會心一笑,以後書信、奏折都這樣寫,怕是可以少了很多歧義,這東西應該推廣才是。
    葛明寫這封信的時候如同後世網民上身一般,完全當成了灌水的帖子。再說魏高明這個名字讓葛明不爽,而且還是個九歲的娃子,自然裏麵全是狂噴之言。
    好一會李世民才看完,搖搖頭說到:“天馬行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理找理,細想好像還挺有道理。這份菜單非常有意思,等到承亁看完之後抄一份送到禦膳房,看能不能做出來幾樣。”
    “隻是這個署名朕實在不懂,居然叫做好名字都被豬占了。”
    魏攀說到:“奴婢愚鈍,不知葛明為何用這樣的名字署名。”
    一會之後李世民哈哈大笑,笑著說道:“朕知道了,一會把信給太子送過去,看他能不能看得出來其中的門道來。”
    魏攀又接著說到:“葛明還托奴婢給太子帶了一個禮物,說是鬥獸棋,是孩童都喜歡的一種棋。”
    “那連同鬥獸棋一起給太子送過去。”魏攀一聲諾之後拿著書信出了大殿。
    魏攀回到自己的住處,一群小宦官看到之後趕緊跑了過來。
    “魏總管,您總算回來了,小的們想念的緊。”
    “魏總管,怎麽全身泥土,這趟差事怕是很辛苦,小的們心疼得很。”說著還給魏攀拍打身上的泥土。
    一個個上來巴結,聽得魏攀腦仁疼。臉色一變,這群小宦官就不吱聲了,魏攀對此非常滿意。
    進了自己屋子,兩個小太監服侍著換了幹淨的衣服,拿好書信和鬥獸棋,帶著兩個跟班往李承乾寢宮走去。
    到了李承乾寢宮時,伺候李承乾的小太監說太子殿下正在讀書,還沒到下課的時間,請魏總管稍等。
    此時正在給李承乾上課的乃是孔穎達,這可不是一般人,正是孔聖人的後人,儒學的權威人物。也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這種名師給李承乾這個娃子啟蒙,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此時的孔家還沒有南北宗之爭,這樣一個學術家族,毫無攻擊性,是任何朝代都會拉攏了。所以不管什麽人的得了天下,孔家都混得風生水起。不過也因為這點,被不少後人認為孔家沒骨氣,尤其是後來的北宗。
    等幾百年後北宋滅亡,南宋開國皇帝趙構,把當時孔家的負責人孔端友招到了南方,以示正統,這也是後來南北宗的開始。北宗在山東,南宗在浙江。
    占領北方的金人也是這個想法,為了以示正統,把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也封為了衍聖公。
    等到南宋也被滅了,蒙元同樣為了以示正統,對北宗大加封賞。
    清兵入關北宗又是極具諂媚,所以後人說北宗“世修降表”。而南宗從沒做過出賣祖宗的事,明顯是個硬骨頭,不過這都是幾百年之後的事了。
    魏攀等了好一會,李承乾才走出了房間,站在門口彎腰施禮,然後孔穎達才走了房門。果然如同曆史記載,李承乾在腿沒瘸之前還沒變態,仁孝純深,尊敬師長。
    等到孔穎達走後,魏攀這才上前施禮。
    “奴婢拜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一看是魏攀,笑著說到:“魏攀,你這是傳旨回來了?孤的書信葛明可回了?”這封信李承乾盼了很久,也是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跟同齡人交流,所以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