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李世民愛吃皮蛋

字數:6585   加入書籤

A+A-


    長孫皇後把皮蛋拿在手裏,隻看到蛋殼好多黑斑。
    “承亁,這個皮蛋是怎麽吃的?”
    “去殼切成瓣,淋上一點醋就可以吃了。孩兒剛才吃過,味道很特殊,但是孩兒很喜歡,青雀和麗質好像都不喜歡。”
    李承乾說完隨便指了一個太監,說到“你拿幾個皮蛋送到禦膳房,切好了淋上一點醋,趕緊端過來。”太監聽後從箱子裏拿了兩個皮蛋出來,快步去了禦膳房。
    “母後,上次您說的真對。您說有的吃食聞著不好聞,但是吃起來很好吃,孩兒覺得皮蛋就是這樣的吃食。”
    “那母後一定要嚐嚐。”
    李麗質在旁邊說到“母後,這個皮蛋好難吃,您還是不吃的好。”
    李泰也在旁邊說到“母後,這皮蛋味道怪怪的,而且黏糊糊的。”
    兩個孩子的話自然影響不了長孫皇後,現在大唐還不富裕,吃食就算不吃好也是吃食,還是打算嚐一嚐。
    加工幾個皮蛋,自然用不了多少工夫。雖然禦膳房的廚子精心擺盤,奈何這東西怎麽都不會好看。黑不溜秋的東西端了上來,長孫皇後拿起筷子夾了一瓣,毫不猶豫的送入口中。
    李承乾急忙問道“母後,味道如何?”
    長孫皇後細細咀嚼,眼中明顯有了亮光,說到“此物雖然聞起來有些刺鼻,但是口感和味道都難以名狀。相信這種吃食喜歡吃的鍾愛,不喜歡吃的離得遠遠的。”
    李承乾說到“母後,您說的真對。葛明說皮蛋不是美食家根本不懂欣賞,看來母後跟孩兒一樣是美食家。”
    長孫皇後微微一笑,說道“承亁,你就是因為葛明的這句話才敢吃皮蛋的吧?”
    “嘿嘿,確實如此。葛明還說皮蛋下飯下酒都是美食,一會讓父皇也嚐嚐。”
    聽到不是美食家不懂吃皮蛋,李泰和李麗質就滿臉不高興。
    “母後,麗質不喜歡吃皮蛋,以後不能做美食家了嗎?”
    “母後,青雀也不喜歡吃,葛明應該多送點香腸過來,孩兒喜歡吃香腸。”
    長孫皇後說到“麗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就算葛明自認為他是美食家,肯定也會有不少東西是不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皮蛋而已,跟是不是美食家沒關係。”李麗質聽後這才笑了起來。
    李泰眼珠子轉了半天,說到“母後,孩兒聽說葛明聰慧,孩兒有些不懂的算術想請教葛明,到時候大哥回信的時候把題目也加進去。母後,行嗎?”
    長孫皇後哪裏不知道李泰的小心思,就因為不吃皮蛋就被葛明認定成不了美食家,再說李泰從小就聰慧,聽說有個年齡差不多的人,也起了較量一番的意思。這個想法可不是現在才有的,自從初次聽到葛明的名字時就有了,隻是一直沒實施而已。
    看著大哥可以跟外麵的人通信,其實心裏也癢癢的很。
    “青雀,那你可要把題目出的難一些,讓這個自認為美食家的葛明知道厲害。”
    “母後您同意啦?太好了!大哥,明天小弟送幾個題目,到時候大哥一定要把算術題也寫進去。”
    “好好,大哥一定寫進去,大哥也要打擊下葛明的囂張氣焰。”
    一家人說說笑笑,其樂融融。等李世民的工夫,李麗質把剛才聽的猴子的故事給長孫皇後講了一遍,李承乾和李泰在旁邊補充。
    西遊記老少鹹宜,讓長孫皇後也非常感興趣,這個猴子還挺有意思。
    此時李世民忙完了公務也來到了長孫皇後的寢宮,看到老婆孩子說說笑笑,心中非常安慰。皇家的人還能如此,已屬難得了。
    “皇後,這是聊什麽呢?這麽開心。”
    長孫皇後帶著三個孩子施禮,然後李麗質就抱著李世民大腿,李世民寵愛的把李麗質抱了起來。
    “父皇,麗質剛才在給母後講故事,一個猴子的故事,可好玩了。”
    “麗質這麽厲害?會講故事了,那一會也給父皇講講。”
    “好呀好呀,今天還給父皇準備了一樣吃食。母後和大哥都說好吃,但是麗質和四哥都不喜歡吃。”
    長孫皇後說到“陛下,葛明送來一些新的吃食給承亁,承亁拿過來孝敬陛下,隻是這個吃食味道有些奇怪。”
    李世民也感覺非常有意思,笑著說到“又是臨渝那小子?這小子對吃確實比較在行,那朕可要好好嚐嚐。承亁啊,你跟葛明最近通信可有什麽所得?”
    李承乾正經的回答道“葛明這封信列舉了很多句讀的符號,有時候兒臣都想看看葛明的腦袋到底怎麽長的。符號非常齊全,拿過來就可以直接用了。孩兒覺得此舉非常有意義,可以給經史增加句讀,讓聖人之言不會有歧義,可以更好的教化四方。讓政令沒有歧義,可以更好的執行。”
    “孩兒覺得就算是普通的文書、書信,都需要用上句讀符號。葛明在書信裏還講了一個故事,說是有個叫做王老實的人,救了主家。主家感恩王老實,所以把一所宅子給王老實一家人住,終生不收租,雙方還寫了文書。主家去世之後,主家兒子拿出文書告官,讓王老實一家搬出宅子,還要賠好多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就是因為文書沒有句讀,居然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王老實,葛明就是想到後世看的九品芝麻官裏的情節而已,對於句讀居然非常有說服力。
    李世民聽後不住的點頭。
    “承亁,既然你知道句讀符號的用處,可以跟你的教授討論一下,尤其是孔穎達,聽說他正打算給五經做注呢,相信這東西用得上。”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是儒學核心研習幾本經。給經典做注,大致相當於自己對這些經典的理解,做注這種事很多大儒都喜歡做的。
    雖然書還是這幾本書,但是讀的人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再說這些書籍本就沒有句讀,對於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句讀,那思想上就會有更大的偏差了。
    這種事在葛明看來有點像後世的閱讀理解,反正不管原作者到底是什麽本意,這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出符合當世價值觀的意思來,這也是不少大儒做注的一個原因。
    對於李世民來說,聖賢之書需要統一思想,那貞觀年間做注就非常有必要了。葛明的這些標點符號自然就非常有意義了,雖然葛明最初隻是下意識的加了標點,隻是不想讓人對內容有歧義,誰知道居然對李世民有這麽大的意義。
    別看李承乾比葛明年紀小,但是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對於句讀符號的重要性,李承乾比葛明看的更深。
    李世民對李承乾最近的表現非常滿意,不管是拚音字母對於讀書識字的好處,還是對於句讀符號的認識,李承乾都有比同齡人更深的認識。
    父子兩人又閑聊了一會,長孫皇後繼續聽李麗質講故事,李泰在旁邊補充,此時這家人其樂融融,好不讓人羨慕。
    飯菜上了矮幾,李世民坐定之後對長孫皇後說到“皇後,這個東西就是葛明那小子搞出來的皮蛋?”
    長孫皇後也比較好奇,不知道李世民到底喜不喜歡這東西。
    “陛下,正是此物。此物就是鴨蛋做的,承亁還說此物利民。”
    “哦?這種吃食還能利民?”疑惑的轉頭看向旁邊矮幾上的李承乾。
    李承乾把剛才鴨蛋容易變質,做成皮蛋更好保存,而且不需要鹽來醃製的話一說,李世民也深以為然。讓李承乾跟葛明要製作的方子,好把方子傳出去。
    李世民那是打過很多年仗的人,什麽東西都吃過,對於皮蛋這種東西自然毫不懼怕。用筷子夾了一瓣放入口中,細細咀嚼之後眼睛一亮。
    “皇後,此等美食果然是下酒的好東西。味道和口感全都跟其他吃食不同,不像普通吃食可以用香來形容,這東西雖然談不上香,但確實是美食。”說完又夾了一瓣送入口中。
    一小口酒一瓣皮蛋,轉眼一小盤皮蛋就吃光了。
    “來人,再給朕上一盤皮蛋來。”伺候的太監領旨趕緊去了禦膳房。
    李承乾見狀說到“父皇,葛明對兒臣說非美食家不懂得皮蛋的味道,看來父皇是美食家。”
    李世民哈哈大笑,說到“美食家?不錯不錯,美食大家。”
    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啊,皇帝一家人吃個皮蛋而已,還吃成了美食大家。
    。。。
    教李承乾讀書的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皇家的教育包羅萬象,經史子集要讀,一些有用的雜書也要讀,射箭騎馬、音樂都在其中,自然還有算學等等。
    用後世的話來說,每個學科都有當時的頂級名師教,這要是培養不出來人才,那絕對不是教師隊伍的問題。
    年幼的李承乾學習還是以啟蒙為主,而擔任教授的幾乎都是當年秦王府十八學士中的幾人,這已經非常不得了了。
    其中教李承乾五經的就是孔穎達,這可是聖人的三十二代孫子。武德年間為國子學博士,到了今年,李世民的貞觀元年,封為曲阜縣男爵。這也說明李世民對跟著自己的老人不錯,稍稍有點功勞的都給了爵位。
    上午的授課正是孔穎達,等到授課完畢之後李承乾拿出了葛明的句讀符號,打算給孔穎達討論一番。
    “孔師傅,如今五經都沒有句讀,需要讀者自己句讀,難免對先賢之言有所偏差。為何先賢不把自己的著作句讀,然後再傳於世呢?”
    這個問題還挺深刻的,孔穎達一聽就來了興趣。
    “太子殿下,文字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所以必須非常簡練。太多的雕刻會更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對書寫材料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後來雖然使用竹簡、布帛,但是不浪費書寫材料的習慣就保留了下來。”
    “不過先賢在寫著作也都注意到了這個特點,沒有句讀的話讀者可能會對內容產生歧義,所以比較注意文句的起承轉合,雖然沒有句讀,隻要讀者掌握了起承轉合,自己句讀也就比較簡單了。”
    李承乾說到“原來如此,不過本宮認為現在書寫材料遠比以前,如果在著作中加入句讀,並不會浪費太多功夫和書寫材料。但可以讓讀者不用自己句讀,讀書更加順暢不說,而且更減少了意思被人歪曲的可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孔師傅您看,這是本宮一個朋友寫的話本,裏麵全都做好了句讀,讀起來更加順暢。”李承乾遞給孔穎達幾張紙,正是葛明寫的西遊記第一章節。
    孔穎達接過來之後打開觀看,因為葛明的書寫是從左往右寫的,所以看起來非常不習慣。不過習慣了就好,後世人看自上而下、從右往左的古書也是一樣的,很容易就習慣了。
    “太子殿下,這個話本讓人一蹴而就,從頭到尾很快就讀完了。裏麵不少不同的句讀符號,非常巧妙。”
    “孔師傅,本宮聽說您打算為五經做注,為何不加入這些句讀符號呢?以免後人曲解了先賢之意。”
    孔穎達聽了李承乾的話之後腦袋嗡了一下,先賢的著作需要讀者自行句讀。其實不少孩童啟蒙都是先生怎麽句讀就怎麽教孩童的,一直都是這麽傳的。
    對先賢的著作,其中的一些語句本就有多種解釋,就是因為沒有句讀,這也導致出現不少的流派。自己是聖人的傳人,自然想要思想上得到統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注,來闡述自己的對聖人之言的理解。
    但是自己的注中也沒有句讀,還是會讓讀者對自己的注產生歧義,這自然就會出大問題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注中加了句讀,自己怎麽就沒想到呢?居然年幼的太子都想到了。
    “太子殿下一言,讓臣茅塞頓開,世上的典籍本就應該有句讀。”孔穎達激動的居然給李承乾施禮,李承乾趕緊側身避開。雖說是君臣,但也算師徒,這不是在大殿上,而是在課堂上。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釣魚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