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粵式點心

字數:4183   加入書籤

A+A-


    劉倩倩拿的全是小點心,她的身材又是比較苗條的那一類,這一桌子的點心輕而易舉地就填飽了她的肚子。
    如果說廣東的雞有上百種做法,那麽粵式點心就更加難以統計。
    粵式點心是以嶺南小吃為基礎,廣泛吸取北方六大古都的宮廷麵點和西式糕餅技藝發展而成的糕點。
    廣東早茶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而粵式茶點文化則起源於清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粵的點心品種已超過 4000 種。
    至於劉倩倩為什麽拿這麽多容易飽腹的點心,還是因為它們的賣相太好。
    她是個講究出片比什麽都重要的女孩,純粹是感覺這個好看,那個也好看,不知不覺就拿了這麽多。
    等反應過來後,頓覺尷尬,想著要是吃不完就端兩盤給同行的人一起解決一下。
    沒想到這一入口就一發不可收拾,每一道點心都是如此表裏如一,這個好吃,那個也好吃。
    就比如劉倩倩剛吃完的這個雞粒粟米盞。
    用暗酥手法製作而成的混酥皮,一部分製成盞形,放上雞粒、玉米粒和蘿卜粒,再將部分酥皮切條在餡料表麵 “編織” 成竹籃形,入爐烘烤。
    當劉倩倩看到這個造型的時候,那叫一個驚為天人。
    事實證明雞粒粟米盞不僅僅是長相驚豔,混酥皮自帶著黃油和麵粉烘烤後的焦香,雞肉經過炒製處理,搭配玉米粒的清甜,很難不讓人動容。
    劉倩倩敢說這絕對是她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一個玉米粒了,它甚至還爆汁!
    每當她認為手裏的是最好吃的一個時,下一個總會打破她的認知。
    千層鱸魚塊也是因為足夠精致好看入選的。
    它結合了西式烹飪中的牛油,經過豬油和牛油的雙重起酥,麵皮反複捶打折疊形成約 60 層的複雜結構。
    內餡巧妙疊加了冰肉、火腿、鱸魚和欖仁,每一層都增添了不同的風味和質感。
    值得一提的是,霽祥在做這兩道菜的時候分別用到了兩種相似卻完全不同的技藝。
    千層鱸魚塊的酥皮采用傳統廣式起酥技藝,通常需要先將水油皮和油酥分別製作好,然後用水油皮包裹油酥,通過多次擀卷、折疊。
    例如廣式酥皮蛋撻的撻皮,就是經過三次四折進行起酥,擀成的皮料。
    而已進入劉倩倩肚子裏的雞粒粟米盞所用暗酥手法則屬於包酥的一種方式。
    一般先將水油皮和油酥分成小劑子,然後逐個將油酥包入水油皮中,再進行擀卷的操作。
    傳統廣式起酥製作出的點心酥層較為明顯,經過烤製後酥皮層層分明。
    暗酥做好的點心表皮光滑,看不到起酥層,隻有切開點心後,在切麵才能看到層層的起酥。
    兩種做法的難度因糕點而異,單拿出來肯定是暗酥操作比較難。
    但我若拿出需要、多次折疊敲打,且每一次折疊都要噴上清水擁有108 層酥皮的金鼎鮑魚酥呢?
    食物裏的彎彎道道劉倩倩一概不知,隻知道每一個都非常好吃,她甚至有些詞窮,語無倫次說不出具體哪裏好吃。
    坐在劉倩倩對麵的曾鷲托她的福也嚐了好幾道點心,心裏愈發期待起店內的芝麻製品。
    這碗芝麻糊曾鷲已經打了兩碗,依舊沒吃夠,但是自助餐專注一道菜總覺得很虧,在幫助劉倩倩消滅了幾道點心後,就去尋找新歡。
    這一去又收獲了兩個堆滿的盤子,路過黃不拘的時候還在他的推薦下拿了隻芝麻雞回來。
    曾鷲坐下後拿起一個白乎乎的包子,看著有點像饅頭,部分北方人眼中的饃饃。
    當然,這並不是饅頭,它是有餡料的,叫做麻蓉包。
    麻蓉包
    內餡是由芝麻、糖、豬油等混合而成的麻蓉餡,口感鬆軟,帶有濃鬱的芝麻甜香。
    對於這種可口的小點心,曾鷲一口兩個,連幹五個才罷休。
    黑芝麻吃完吃白芝麻,曾鷲又對一個形似麻球的油炸小吃伸出了罪惡的雙手。
    這個長得像極了麻球的小吃名為開口笑,因為其炸好後表麵會裂開一條縫,形如開口大笑,就取了這麽一個喜慶的名字。
    開口笑並不是廣東的專屬,南北各地都有它的身影。
    揚州把它稱作 “麻雀頭”,有個別地方還會叫它“一口酥”。
    這個更是一口一個,曾鷲一直覺得芝麻製品有一股獨特的的香,深深地吸引著她。
    不知不覺高高堆砌而成的兩個瓷盤就見了底,壓軸登場的小鳳進入曾鷲的視線當中。
    誰能想到這個看著平平無奇坑坑窪窪的餅真實身份卻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呢?
    相傳清時期,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中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
    有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客人,恰巧主廚不在,便叫小鳳做一款廣東點心給客人吃。
    小鳳見家裏一時沒什麽原料,便到成珠樓將常儲的惠州梅菜和五仁餅餡搓爛,加上用糖醃過的肥豬肉,與精鹽、香料等拌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用餅皮包裹,捏成丸形,稍微壓扁,放入爐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接待客人。
    客人嚐後大加讚賞,問此餅何名,主人見此餅是小鳳巧製,便隨口說是 “小鳳餅”。
    後來啊,廣州河南成珠茶樓苦惱中秋月餅滯銷,製餅師傅急中生智,把製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
    並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製作出甜中帶鹹、甘香酥脆的新品種 “成珠小鳳餅”。
    因為形狀長得有點像雛雞,廣東人習慣稱雞為 “鳳”,所以小鳳餅就有了現在這個名字——雞仔餅。<看起來好像不怎麽像雞仔
    它將主食與副食、葷食與素食,主料、輔料、佐料、調料集於一身,融於一爐。因此,宜佐茶、佐酒、佐膳。
    起初曾鷲也以為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酥餅,賣相比起其他的點心實在是其貌不揚了一點,這才放到了最後。
    眼看著快要清盤了,這才拿起來嚐嚐。
    就是這麽一下,直接讓曾鷲久久愣在原地。
    曾鷲比起劉倩倩就有文化得多,她可以品味雞仔餅中濃鬱的香味。
    包含了芝麻、花生、核桃等堅果烤香後的香氣,南乳、大蒜、五香粉、胡椒粉等調料混合的辛香,以及一種說不出的甘香。
    甘香鬆化,甜中帶鹹,鹹甜搭配恰到好處。
    雞仔餅曾鷲隻拿了兩個,一個皮薄餡少,吃起來比較脆,另一個皮厚餡豐的則外脆內軟,很有嚼頭,且越嚼味越香.
    吃完後隱藏在牙縫裏、舌底下、嘴角邊的美味餘香仍在不斷輻射久久留有餘香。
    喜歡天庭打工三百年,又被返聘了請大家收藏:()天庭打工三百年,又被返聘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