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洛陽水席

字數:3561   加入書籤

A+A-


    孫福春確實是來了。
    廚師們一臉懵逼的看著同坐在觀眾席上的孫老先生,遲疑地撓了撓頭,腦袋一時間沒轉過來。
    孫老先生難道不是美食板塊的負責人嗎……?
    既然不是,那真正的人又是誰?
    專業人士摸不著頭腦,領導們對於現場的布置卻是相當滿意。
    仿古的飛簷鬥拱下,一排排朱紅廊柱間垂掛著寫有“水席”“漿麵條”“牡丹燕菜”等字樣的酒旗,隨著穿堂風獵獵作響。
    牆麵投影著《洛陽伽藍記》食俗畫卷,腳下的青磚嵌著牡丹紋銅飾,展台設計巧妙融合了龍門石窟與應天門元素。
    能看得出來主辦方花了很多的心思。
    中央主展台以仿唐三彩琉璃瓦搭建,下方環繞著微型洛河景觀,潺潺流水上漂浮著荷葉造型的餐盤。
    記者們舉著攝像機、錄音筆圍在展台四周,閃光燈此起彼伏。
    有的蹲在灶台旁拍攝廚師拉麵的絕活,有的攔住端著牡丹餅的觀眾進行采訪。
    最吸睛的當屬“水席長廊”,放置在全場最明顯的地方,一看就是重頭戲,雖然還沒有上菜,但依舊引得參觀者頻頻駐足。
    地方領導們在工作人員陪同下仔細參觀,隨行人員趕忙記錄下這一幕。
    百米長的廊道兩側,青瓦白牆搭配朱紅立柱,主宴區設在長廊中央,一張長達十米的紫檀木宴桌很有氣勢。
    四周擺放著雕花太師椅,眾領導、主辦方以及各界有名望的嘉賓紛紛入座。老秦總身著剪裁合體的深色西裝,端坐在左手邊第二位。
    脫下老頭衫的老秦總舉手投足間盡顯商界大佬的沉穩,細看之下頗有幾分老版秦淵的樣子。
    江健誠也戴上金絲眼鏡,不時與身旁的嘉賓交談。
    孫福春穿著傳統的中式長衫,銀白的胡須隨著笑容輕輕顫動,心情十分美好,眼中滿是對這場盛宴的期待。
    往細了說,是對霽祥手藝的期待。
    心情美好的孫福春忽略了周圍各種疑惑的視線。
    連領導也認識這位聲名遠播的老者,心裏還在奇怪,展會之前不是邀請的孫老主持嗎,怎麽這會從東道主變作客人了?
    隻有主辦方扯出苦澀的笑容,心裏還在打鼓。
    要不是孫老和他再三推薦佐證,他也不會這麽輕易地答應讓一個來曆不明的小年輕來主持展會的重頭戲。
    這可是他們洛陽最經典的洛陽水席,是華夏迄今保留下來的曆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他事後查過了,這位廚師根本不是孫老先生的土地,也不是洛陽人,除了晚宴好像與孫老沒有其他更多的交集。
    想到孫老信誓旦旦的承諾,主辦方歎了口氣,事到臨頭,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當最後一位嘉賓落座,記者們早已架好攝像機、調整好錄音設備,長槍短炮般的鏡頭齊刷刷對準長廊。
    老秦總抿了抿唇,宴席吃得多了,這還是他第一次在被記者包圍的情況下吃飯,也不知道會不會受到影響。
    隨著編鍾奏響《霓裳羽衣》的清音,霽祥一襲淺色錦袍從屏風後緩步走來,無甚表情的臉上隱隱能看出幾分閑適。
    工作人員推著餐車將八道冷盤送上桌,青釉瓷盤錯落擺放,煞是好看。
    水晶皮凍透著山楂片的緋紅,讓人不禁想到四個字:琥珀鑲玉。
    洛陽捆蹄切片薄如宣紙,紋路間滲出顏色誘人的鹵汁,涼拌荊芥散發著獨特的辛香……
    洛陽水席始於唐代,至今已有 1000 多年曆史。
    傳說武則天當政時期,袁天罡夜觀天象,認為將有帝星臨凡,後來果然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
    為了感謝上蒼,也為了顯示她的威嚴,武則天令皇家禦廚烹製了一道 “洛陽燕菜”,這道菜便是洛陽水席中首菜的雛形。
    賓客們尚未動筷,霽祥已在開放式灶台前站定,雙手交疊於袖,清晰地聲音傳遍整個會展:
    “洛陽水席,始於盛唐,講究‘水’字為先,每道菜皆有湯韻。”
    這句話解釋了洛陽水席最顯著的特點——全席菜品皆帶湯。
    “水” 字便由此而來。
    無論是葷菜還是素菜,每道菜都有鮮美的湯汁相伴,或清湯,或濃湯。
    霽祥今天站在這裏現場做菜,並不全是為了表演展示的需要,而是歸功於洛陽水席的第二個特征:熱菜涼作,現吃現做。
    宴中許多熱菜在製作過程中采用類似涼菜的處理方式。
    比如提前將食材加工好,在食用前再進行加熱和調味,以確保每一道菜上桌時都保持最佳狀態。
    洛陽水席一般有 24 道菜,包括 8 道冷盤、16 道熱菜,上菜順序需要嚴格遵循傳統規矩。
    先上 8 道冷盤作為下酒菜,葷素搭配,涼熱交錯。
    然後按照 “前八品、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 的順序依次上熱菜。
    其中主菜牡丹燕菜象征著富貴吉祥,是整桌宴席的核心菜品。
    話音剛落,霽祥抬手取下懸掛的薄刃斷生,寒光閃過,案板上的白蘿卜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化作千絲萬縷,細如發絲卻根根挺立。
    “這第一道牡丹燕菜,原是女皇欽點的‘假燕窩’。”
    水席中的首席菜品,相傳武則天稱帝時,洛陽東關有一商戶,將蘿卜切成細絲,配以山珍海味製成羹湯,進獻給武則天。
    女帝品嚐後讚不絕口,認為此菜味道鮮美,可與燕窩媲美,遂賜名 “假燕菜”。
    後來,人們在製作此菜時加入了牡丹花,使其更加美觀,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牡丹燕菜。
    喜歡天庭打工三百年,又被返聘了請大家收藏:()天庭打工三百年,又被返聘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