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德勝
字數:3129 加入書籤
腦海中的係統突然跳出警告提示,田毅一看,發現是關於劉漢準備轉型海外布局的消息。他仔細閱讀了一番,不禁嗤笑一聲。要知道,當國家加速開放礦產領域給外資時2005年商務部令第6號相關政策出台),民營資本在海外的礦產資源都會被列入「敏感資本管控名錄」。劉漢這明顯是對政府政策嚴重誤讀,居然還妄圖洗錢,他的這番操作恐怕會成為血腥的海外標本。畢竟一旦海外礦產完成權力尋租,涉黑資本立即就會淪為棄子。
“幫他一把,南非倒是個不錯的地方。”田毅嘴角彎出一條45°的弧線,眼中閃過一絲算計,隨後撥通了衛星電話。此時,在吉隆坡的劉爽正對著一位埃塞俄比亞女人進行“深入研究”,比較非洲到底哪裏的人更具魅力,電話鈴聲驟然響起,他接通後趕忙慌亂地穿上褲子。
7月11日,北京昆侖飯店內,氣氛略顯凝重。某央企副總坐在桌前,手中的筷子輕輕點著地圖:“劉總,您的愛國熱情確實值得肯定,不過鈾礦這事兒比較敏感……”說到這兒,他突然壓低嗓音,神秘兮兮地繼續道,“非洲納米比亞境內 arenica 公司的鈾礦股權,您吃下 25 後轉給中廣核,相關手續我們來辦。”然而,這看似簡單的交易背後,卻暗藏著毒丸條款:劉漢需先墊資 8 億美金;中方“代持”鈾礦權益;而漢龍集團則要承擔所有海外法律風險。
“這他媽是拿我當白手套!”劉漢回到酒店後,憤怒地摔了一個花瓶。就在這時,傳真機“嗡嗡”作響,吐出一份省委密函:「支持省屬企業參與國際資源整合」——落款處張書記那剛勁有力的簽名,讓劉漢的瞳孔瞬間急劇收縮。
田毅將劉漢的事情安排後,目光再次轉向原油市場。自5月下旬起,受美國汽油消費顯著增加、煉油廠頻繁發生事故以及夏季海洋石油生產受天氣影響等諸多因素疊加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猶如脫韁野馬,逐步攀升。紐約 ti 原油現貨價格在6月27日首次突破每桶60美元大關,並且還在一路高歌猛進,不斷朝著每桶70美元的價位攀升。
此時,室外溫度高達38c,空調外機在酷熱中瘋狂嘶吼。田毅鬆開領帶,慵懶地靠在柔軟的真皮座椅上。百葉窗縫隙間透出的光線,像是鋒利的刀片,割裂了滿室的昏暗。
田薇婭輕輕將一份從傳真機吐出的文件放在桌上——這是美國聯邦德勝公司全資子公司「德勝蘇州)洋樓」的股權穿透圖,末尾聶聖哲的名字被紅筆圈出,那紅色濃得仿佛要滲出鮮血一般。“外資的白手套……倒是會挑主子。”田毅掃了一眼文件,冷笑一聲。
“我沒時間,你安排人去恭喜一下就行。這些老外,好的不學,找人背書倒是學得有模有樣。”田毅頭也不抬地對田薇婭說道。
就在這時,桌上的電話突然急促地響了起來。田毅微微皺了皺眉頭,臉上露出些許不耐煩的神色,他伸手拿起電話,聽筒裏傳來一個帶著濃重安徽口音的聲音:“您好,請問是田毅先生嗎?我是美國聯邦德勝公司的代表聶聖哲。我們公司誠摯地邀請您參加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和中國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共同捐獻的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的相關活動。”
“久仰大名啊,聶總監的《德勝員工手冊》可是管理學界的‘聖經’啊。”田毅轉著手中的鋼筆,筆尖懸在“德勝 魯班木工學校捐贈協議”的簽名欄上方,似乎在斟酌著什麽。
“哪裏哪裏,我們不過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為中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做點實事……”聶聖哲在電話那頭謙虛地回應道。
“巧了!我正想祝賀貴司的這一大手筆呢——”田毅突然抬高聲調,話鋒一轉,“捐建木工學校,又聯合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登報宣傳,這公益組合拳打得可真是漂亮!”話筒裏傳來杯碟輕輕碰撞的清脆聲響,顯然,聶聖哲的呼吸滯了半拍。
一個固定資產剛過兩億的企業總監,如果背後不是美國聯邦德勝公司,而美國聯邦德勝公司又不是靠著美國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 deveopent,簡稱 usaid)撐腰,先不說田毅會不會搭理他,恐怕就連業務部總監王強都不會輕易接他的電話,能接都算是給他麵子了。
聶聖哲的笑聲聽起來有些發緊:“田總消息真是靈通,下周才正式開發布會呢……”
田毅將鋼筆“啪”地一聲重重敲在文件上,毫不客氣地說道:“蘇州工業園土地溢價三倍,聶總監用公益手段換取政策紅利,這手段可比直接行賄高明得多啊!要不是最近實在太忙,我還真想親自去學習學習。”
聶聖哲這一招,用外資全資子公司德勝進行捐贈,自己又擔任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不但能幫外資樹立良好的民生形象,自己也從中撈取好處,隻不過做得太過明顯,一看就是個先鋒排頭兵。
聶聖哲語速明顯加快,試圖辯解:“德勝一直信奉‘誠實勤勞’的理念,所有項目都經得起審計——”
田毅直接截斷他的話頭:“當然!貴司去年虧損 1000 萬,全靠美國方麵輸血才得以維持。隻是我很好奇……聶總監逼工人背誦《守則》還要扣工資的時候,念的是哪本‘聖經’呢?”
電話那頭陷入了死寂,足足三秒。田毅在腦海中調動係統,快速瀏覽著德勝工人的匿名舉報信:“螺絲必須擰成十字?馬桶清潔要經過六道工序?聶總監這是把中國工人當成日本流水線機器人來訓練呢?”
“那叫工匠精神……”聶聖哲不死心,再次搬出“工匠精神”的說辭。然而,這種商業化包裝下的“偽匠心”,其真實目的不過是迎合市場對“匠人”的盲目追捧,將產品貼上“手工製作”“傳統工藝”的標簽,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卻簡化核心工序。比如說一些量產的日用品,像陶瓷杯、文具之類,宣稱是“匠人設計”,可實際上僅僅是在外觀添加了一些傳統紋樣,內在工藝依舊采用流水線標準化生產,完全缺乏對材料、工序的深度打磨。其本質不過是營銷層麵的“匠心包裝”,根本不是真正的工匠技藝傳承。仔細想想,如果真要靠所謂的“匠心”生存,又怎麽可能實現大規模量產呢。
還有日本媒體高頻傳播“匠人故事”,像“壽司之神”“天婦羅職人”等等,導致社會大眾將“長時間從事某一職業”簡單等同於“工匠精神”,卻忽略了“持續創新與技藝突破”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實際上,那些所謂的“匠人”不過是在重複標準化操作,隻是把職業身份進行了“標簽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