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盯上了

字數:13389   加入書籤

A+A-


    在陳暮第二次京城行之前,陳暮見了張主任。
    雙方就建廠投資的事情做了最後的交流。
    張主任這次回來,從港島他原先工作的罐頭廠帶了幾個人過來。
    罐頭廠開工,那總是需要一些熟手的。不然就指望招一批人新人工作,等他們適應,再到能熟練工作,那中間不知道耽誤多少時間,出現多少瑕疵產品。
    雖然相對於罐頭廠的利潤來說,這點都不算什麽。
    但是,張主任接受不了這樣的做事風格。
    不然,他也不會從港島那邊出來了。
    “張廠長,技術、質量方麵你負責。這你又絕對的權威。我找你來,主要是提兩點要求,一個就是環保。罐頭廠的水汙染和大氣汙染,你要控製好,這方麵多投入一點錢都沒事。你應該清楚,我們漁村近鄰大海,我不希望破壞了這裏的環境。”陳暮很是慎重說。
    這並不僅僅是因為未來漁村的度假旅遊聖地的計劃,同時也是因為陳暮本身就是海洋環境和資源類的應屆畢業生。
    對於大海,陳暮是有感情的。
    人類對大海造的孽已經夠多了。
    在海洋之中,有好幾個占地幾萬平方公裏的海域麵積,全都是人類拋棄的各種垃圾。
    在洋流作用下,匯集到一起。
    全都是塑料類的垃圾。
    這些垃圾對於大海危害係數極大。
    若不是海洋麵積是陸地麵積的數倍,恐怕海洋早就臭不可聞了。
    “陳暮村長,你是第一個跟我討論環保的內地人。”張廠長感歎。
    在陳暮之前,他不是沒接觸過內地一些商人,洽談過雙方合作的可能性。
    不過,那些人無一例外關心的全都是投資回報率。
    那些漁村,他們更關心的是,他們直接能拿到多少錢。
    什麽環境保護,什麽推動產業鏈發展之類,沒人關心過。
    “第二個,就是工人工資,要買養老保險。”陳暮說,“養老保險,就按照西方慣例,收入的10。每個月存入他們銀行賬戶,但隻有其退休後,才能拿到。”
    “行,這些都沒有問題。”張廠長連連點頭。
    這些都是正常合理的條件。
    隻不過現在很多內地人都不管這些,他們隻在乎他們能從中賺多少錢。
    “那就沒問題了。稍後,我這邊,就會聯係建築公司,開始構建廠區了。有什麽需求,廠區的構建,你去和建築公司對接。”陳暮吩咐。
    所謂的建築公司,也就是陳暮和李工頭合作開的建築公司。
    陳暮持股占大頭。李工頭和其手下幾名工人占小頭。
    原本,陳暮是打算讓李工頭他們多招聘幾個工程師之類的。
    但和蘇念之一談之後,陳暮決定不再按照之前自己的構想。
    而是采取一種全新的模式。
    也就是蘇念之這邊為主,成立一個漁民村合資公司的單獨建工部,專門負責對所有漁民村的項目進行設計,監督,檢驗,和驗收。
    這樣,可以避免同一家公司作業時出現敷衍,相互包庇的狀態。
    對於後世頻頻發生的豆腐渣工程,陳暮是非常痛恨的。
    一個項目又不是不能賺錢,而且通常利潤還很高,但偏偏還是有一些人,為了更高的利潤,而罔顧人命。
    這種黑心錢,陳暮是不會去賺的。
    尤其,陳暮本身來說,也不會缺錢。
    不說老村長那90箱黃金,那是屬於漁民村的。
    這一點,陳暮已經思想上放棄了。
    但是,陳暮自己的釣魚島基地裏,可是還有整整38箱古玩珠寶,還有120箱整整3000噸的鉑金。
    鉑金,現在還是比黃金值錢的,就是市場需求量不大,但是也是錢。
    這些財富算下來,陳暮估算了下,鉑金要能開個珠寶公司將其銷售出去,那也是價值幾十億人民幣了。
    至於那些古玩珠寶,一股腦拋出去,那就不怎麽值錢了。
    但是慢慢的賣,那價值可就無法計算了。
    任何一件,現在都可能價值上千萬,甚至幾千萬。
    而陳暮有整整38箱,總件數超過一千件。
    更何況,海洋裏還有那麽多寶貝。
    現在陳暮的探測範圍已經到1000米直徑範圍了。
    再升級幾次,不說太多,隻要超過3000米,那就達到了目前人類測量出來的海洋平均深度。
    那時,絕大多數的海洋深海寶藏,陳暮就都能探測到了。
    在不缺錢的情況下,陳暮自然是要求一切能盡善盡美。
    在解決好這一切後,陳暮帶著沈婉鈞再次啟程前往京城。
    “他走了,身邊沒有帶任何保鏢!”一直盯梢的港島特別行動組成員,傳遞來一個讓人興奮的消息。
    “走,去京城將他帶走。”
    “為何不等他回到鵬城再將他帶走。那可是京城,太遠了。”
    有隊員擔憂。
    京城距離鵬城,兩千多公裏,接近3000公裏。
    這麽遙遠的距離,他們就算將陳暮抓住,也無法乘坐飛機,隻能走公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如今的內地,一條高速公路都沒有。
    是的,一條都沒有。
    國內第一條高速公路,那是1988年才建成通車。
    現在,不過是1979年8月頭而已,距離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還有近10年時間。
    沒有高速,開車過來,那需要消耗的時間,太長了。
    走國道走兩千多公裏,那幾乎要走一周的時間。
    時間太長,變數太大了。
    “在這裏等他,萬一他們村裏人來接機,我們就無法動手了。以後,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組長無奈說。
    萬一以後陳暮出行都帶保鏢,那他們怎麽辦?
    上麵也不會給他們太長的時間去行動。
    這馬上,兩邊就要談判了。
    事關港島未來,他們沒多少時間了。
    “沿途準備好車輛。我們每天換一輛車。”組長吩咐說,“還有,提前買好所有幹糧和方便用的工具。抓到人後,在抵達港島之前,我們絕不停車休息。”
    這一次,是做足了準備。
    動用了整整四組人馬,每組8個人。
    一組負責全麵的盯梢和情報。
    一組負責武力,進行抓捕。
    一組負責所有後勤保障。
    最後一組,則是負責殿後。一旦有人跟蹤,或者試圖解救,那麽他們就要進行攔截。
    必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做出犧牲。
    當然,不是那種犧牲自己的犧牲。
    而是暴露自己,任由內地將他們逮捕。
    而這一組人,身份極為幹淨,就算被抓了,也不會留下任何證據牽扯到港島那邊。
    並且他們殿後,也不會動用任何武器,因此就算被抓,也不會被關押太久。
    此刻,已經有兩組人跟著陳暮啟程前往了京城。
    陳暮自然不清楚自己已經被盯上了。
    這要是在大海之上,那沒有人可以盯梢陳暮。
    可是陸地上,陳暮就是一名普通人。
    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
    當然,現在有錢。
    8月的京城,比7月過來時,更熱了一點。
    沈婉鈞則是直接暫時告別了陳暮,她要回家一趟,然後去和即將徹底分別的同學們,好好道別。
    至於陳暮,她才不擔心呢。
    那麽大一個活人,又有錢,不需要擔心在京城找不到吃住的地方。
    陳暮也不是沒來過京城。
    當然,那是後世。
    區別雖然很大,但是陳暮對京城卻一點都不感冒,也沒興趣再去逛一次故宮,頤和園,天壇之類。
    沒意思。
    對於陳暮來說,此行就是為了招攬人才,完成鵬城大領導的任務。
    然後,陳暮好借機弄到一筆無息貸款,來掩飾自己那邊有額外收入的情況。
    同時,這也是打開和大領導之間溝通的一個機會。
    隻是該如何去幫助鵬城招攬人才,這讓陳暮一時沒有頭緒。
    雖然說現在各大高校的學生,都還逗留在學校。
    但實際上,想要將他們招攬到鵬城卻極為不容易。
    要知道,現在可是技校生,中專生都可以分配工作的時代。
    就更不用說大學生了。
    這個時代,外麵經商的小攤販,都是沒有上學的那些人,自然他們也就找不到工作。
    所以,這些人隻能出來擺攤。
    當然,這批人,也成為了民間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陳暮記得,自己姥爺那一代,就有親戚通過在80年代擺攤,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這是一個隻要你不怕擺攤丟臉,就能輕鬆賺錢的時代。
    可是,自己想要招聘,難啊。
    為何留在學校,都等著分配工作,然後好出發去單位呢。
    當然,有向上管理的人,這時候家裏已經活動開了,去跑關係,看能不能給自己孩子弄一份好差事。
    陳暮這一次,不說太多。
    至少弄個二三十個人回去。
    這樣才能交差。
    而且,這可是鵬城大領導吩咐的,那還得盡量是名校畢業。
    那樣才能在大領導心中加分。
    雖然說,陳暮能賺錢,可以不鳥大領導。
    但是,陳暮如果想要獲得四周的土地,來更好的發展漁村,以及讓這片海域,能夠保持更好的原生態環境,那就離不開大領導。
    不然,別說拿不到新的土地權,恐怕現有的,大領導一句話,都得吐出去。
    畢竟,拿這10平方公裏的土地,那可是走了後門的。
    大領導一看,如何不知道其中貓膩。
    所以,該辦的事,得辦。
    但是如何辦,有困難。
    首先,那就是京城那麽多大學,自己總不能一所大學,一所大學的去招聘,那樣太累了。
    得想辦法。
    陳暮站在京城某招待所的窗前,望著樓下往來的自行車流,手中的《人民日報》關於改革開放的報道被捏出褶皺。
    此刻距離他抵達京城已過去兩天,人才招聘的難題卻如巨石般壓在心頭。
    他深知,在“包分配”的時代,要打破學生們對鐵飯碗的依賴,必須抓住改革開放這一時代機遇,打造一場震撼人心的招聘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暮將報道改革開放的報紙平鋪在桌上,反複研讀那些充滿激情與希望的文字。
    突然,他目光如炬,拍案而起:“改革開放就是突破口!特區建設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我要讓京城學子看到投身特區的光明前景!”
    他迅速掏出紙筆,開始勾勒招聘會的初步構想,每一筆都飽含著對未來的期待。
    為了獲取官方支持,陳暮多方打聽,終於聯係上了京城負責經濟改革相關工作的王處長。
    自然,憑借陳暮自己的身份,是見不到這位王處長的。
    不過通過電話聯係到鵬城大領導,拿到了口頭確認函後,陳暮就以鵬城特別發展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去求見王處長。
    自然,一聽是鵬城過來的,王處長也不敢怠慢。
    畢竟,現在那位老人家可是特別關心鵬城發展有關的信息。
    初次見麵,陳暮帶著漁村的詳細規劃和罐頭廠的建設方案,誠懇地說:“王處長,現在國家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特區建設急需人才。我們漁村雖小,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舉辦一場麵向高校畢業生的招聘會,為特區建設添磚加瓦。”
    他一邊說,一邊展示著規劃圖上標注的免稅區、外貿窗口等未來發展方向。
    王處長被陳暮的熱情和規劃所打動,但也提出了擔憂:“政策支持沒問題,但你得讓學生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畢竟鐵飯碗的觀念深入人心。”
    陳暮暗鬆一口氣。
    “王處長請放心,這個,我們特區自然是會拿出實際好處去聘請,而不是僅僅是利用特區的名頭去哄騙。”
    得到王處長的首肯後,陳暮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工作。
    他先是走訪了京城各大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與負責人一一溝通。
    在某高校就業辦,陳暮對負責人說:“我們漁村的發展模式與特區接軌,在這裏,學生們能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獲得比國營單位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還承諾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以此換取學校對招聘會的宣傳支持。
    同時,陳暮通過侯玉婷,聯係上了在其新聞界工作的朋友,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擴大招聘會的影響力。
    他對侯玉婷的記者朋友說:“這次招聘會不僅是為了招聘人才,更是為了響應國家改革開放的號召,讓更多年輕人投身特區建設。你一定要幫我好好宣傳宣傳。”
    “陳暮村長,侯玉婷跟我提過好多次你了,說你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能力的全國最年輕村長。幫你報道,沒有一點問題,但是你要明白,這裏可是京城,你那裏是鵬城。說好聽是特區,但是實際上就是一個漁村。想要吸引人,可不是我一篇報道就行的。”
    “我明白,我隻是需要一個平台去宣傳而已。如何吸引人,我知道如何去做。”
    招聘會當天,現場氣氛熱烈非凡。陳暮將場地選在了京城最大的會展中心,場館內懸掛著巨大的橫幅,上麵寫著“放棄鐵飯碗,支援特區新建設——鵬城大型招聘會”。入口處,提前錄製好的音頻磁帶,不斷循環播放介紹著如今的鵬城。
    磁帶!這可是陳暮第一次接觸。
    多麽古老的東西。
    後世連cd和dvd都消失了,而現在,還是磁帶。
    不然,要是弄個cd屏幕通過視頻介紹,那要放在這個時代,那還得了!
    可惜啊!陳暮搖搖頭。
    不過,在官方支持,和媒體上的宣傳下,今天來這裏的大學生還是數量極多。
    人頭攢動,讓陳暮極為滿意。
    “感謝各位同學們參加今天鵬城招聘會,我知道,今天很熱,天氣極為炎熱,所以,我特地為大家準備了冰鎮綠豆湯,我們一邊喝,一邊聊。”說著,陳暮安排的工作人員,給所有人端上來一大碗冰鎮綠豆湯。
    大碗,是真的一大碗。
    有一般家庭湯碗那麽大的一碗,裏麵就是精心熬製好的綠豆湯,還有一大塊冰在裏麵。
    現在正是8月頭,京城最悶熱的時節。
    這裏又是會場,現在可沒有空調。
    所有人悶在會場裏,人有多,那是要有多熱,就有多熱。
    此刻,一大口冰鎮綠豆湯下肚,那是要有多舒爽,就有多舒爽。
    而眾人心中的那股燥氣,也在這一刻消散。
    他們打算好好聽聽陳暮怎麽說。
    “婉鈞,你們這村長還真不簡單,也真舍得。這麽大一碗綠豆湯,一人一碗,今天這裏恐怕來了不下500人吧,這可不少錢啊!”一名衣著長裙的年輕女子感歎。
    她是沈婉鈞在財經政法大學的同學,本來也是上麵挑選去漁民村擔任會計的人選之一。
    不過她放棄了,覺得那裏太苦。
    但今天再見沈婉鈞,一身港式的夏裝,時髦,特潮,讓她原本頗有點慶幸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沈婉鈞輕輕用帕子擦了擦額頭的薄汗,望著台上侃侃而談的陳暮,唇角不自覺上揚:“他啊,從來都是謀定而後動。這綠豆湯看似破費,實則是打開話匣子的鑰匙。”她話音未落,陳暮已放下手中的搪瓷碗,指腹蹭過碗沿的水珠,目光掃過台下解暑後神色鬆弛的學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同學們,你們手中的綠豆湯,不過是鵬城誠意的冰山一角。”陳暮抬手示意工作人員推出展板,泛黃的圖紙上,漁村規劃圖用紅筆圈出三個醒目標識,“這裏,是即將落成的免稅加工區;這裏,是直通港澳的貨運碼頭;還有這裏——”他指尖重重落在圖紙右下角,“全國首個海洋生態科研站,將由你們中的佼佼者主導建設。”
    前排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突然舉手:“陳村長,鐵飯碗意味著旱澇保收,您拿什麽保證特區的穩定性?”
    話音剛落,會場後排傳來零星附和。
    陳暮不慌不忙從公文包取出一疊文件,宣紙質地的合作協議上,港澳商會的朱紅印章在白熾燈下泛著油光:“這是三天前剛簽的訂單,首批十萬箱罐頭將直供東南亞。隻要你們敢來,我陳暮承諾——”
    他突然扯開襯衫領口,露出脖頸處被海風曬出的淺褐痕跡,“工資按月結,獎金按季發,年底還有利潤分紅!”
    這份合同是張廠長去港島拉攏人才時,順便和一些商人洽談的結果。
    比港島罐頭便宜20的價格,那些國際貿易商,自然知道該怎麽選擇。
    這也是為何張廠長那麽急迫需要快點建廠的原因。
    騷動聲中,陳暮朝側方點頭。
    張廠長帶著技術團隊魚貫上台,幾人工裝口袋別著鋥亮的鋼筆,袖口還沾著未洗淨的機油。“我在香港罐頭廠幹了二十年,”
    張廠長的粵語腔調混著濃重的京腔,“但從沒見過哪個老板,願意為環保設備砸下半年利潤。”
    他展開一卷圖紙,上麵標注著造價百萬的汙水處理係統,“陳村長說了,寧可罐頭減產,也不能讓一滴汙水進大海。”
    陳暮微微一笑。這次招聘會,如何去吸引人,去驚豔全場,陳暮就想到了自己的罐頭廠。
    鵬城類似的工廠會越來越多,發展會越來越快。隻要這些人才過去了,到時鵬城全部都吃得下,而且絕不會讓他們後悔。
    沈婉鈞的同學突然拽住她的手腕:“他說的百萬投資,換算成糧票得多少?”
    不等沈婉鈞回答,陳暮已掏出一疊照片。
    照片裏,戴著安全帽的年輕女生站在起重機下比耶,背後“特區建設者光榮”的橫幅被海風吹得獵獵作響。
    “這是上個月入職的清華生,現在已經是項目主管。”陳暮目光掃過人群中幾個穿白襯衫的身影,“我知道你們擔心前途,但在鵬城,學曆不是天花板,能力才是通行證。”
    “那是蘇念之!”台下有人認出照片裏的女生。
    陳暮也認出這群人中其中一個。
    當初他去清華招聘時,其中一個異常抗拒的男生。
    此刻,這幾人臉色都極為不可思議。
    照片裏的蘇念之,一身極為時髦的碎花連衣裙,一雙白色的涼皮鞋,時髦而青春靚麗。
    反觀他們,此刻仿佛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會場後排突然傳來異響,三個西裝革履的男人擠開人群。為首者舉起記者證:“陳村長,有消息稱漁村土地審批存在違規操作,您如何回應?”
    瞬間,會場落針可聞。
    陳暮盯著對方胸前的證件,嘴角勾起冷笑:“這位記者同誌,我建議你先去查查自己的消息源。”
    他轉向全場,提高聲調,“漁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國土局的紅章!倒是某些人,見不得特區發展,總想潑髒水。”
    混亂間,沈婉鈞突然擠到台前,舉起一份文件:“各位同學,這是特區管委會的批複文件,所有建設項目均通過正規流程!”
    她轉身麵對記者,杏眼圓睜,“你若拿不出證據,就是惡意造謠!”
    就在這時,門外突然湧進數十名舉著相機的記者,閃光燈此起彼伏。
    陳暮一眼瞥見人群中的侯玉婷,對方衝他眨眼,悄悄比了個“ok”手勢。
    “既然有人質疑,我就再給大家一點底氣。鵬城今年投資已經超過50億元,而在下半年,投資額度將會超過100億元。未來,每年投入到鵬城建設的資金都會達到數百億元。如果你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或者想要實現財務自由,那麽我想,鵬城就是你們最佳的選擇!”
    財務自由!這可是遠超這個時代的理念,陳暮不相信在場這些同學沒有野心。
    這番豪言壯語,徹底點燃了現場氣氛。
    學生們爭先恐後擠向谘詢台,谘詢聲、討論聲、填表聲交織成一片。
    陳暮抹了把額頭的汗,這幾個家夥是哪來的?
    而且查自己?鵬城怎麽可能會查自己?
    陳暮卻不知道,這些人就是港島特別行動組的人。他們計劃通過臨時斥責陳暮違規建地的事情,讓他陷入輿論風波之中。
    然後再悄悄將他帶走,那樣外人也隻會以為他是羞愧而逃了。
    那樣縱然以後有人察覺不對勁,那時,他們已經帶陳暮返回港島了。
    此刻,雖然被陳暮給圓了回去,但是目的已經達到。
    晚上,他們就會采取行動。
    喜歡趕海1979,海洋成為我的後花園請大家收藏:()趕海1979,海洋成為我的後花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