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A+A-


    李善長捋著胡須斟酌一番,過了一會兒後忽然開口說道:“上位,遷都之事關係大明國祚,不得不慎。”
    劉伯溫同樣向著朱皇帝拱手拜道:“上位,不若再緩上幾年?起碼也要等草原上築起幾座大城再說。”
    兩個人很是默契的提議暫緩遷都,卻沒有勸說朱皇帝繼續以應天府為京城。
    因為從洪武元年到洪武五年,整整五年的時間裏,駐紮在京城的衛所已經反複燒過好幾次,直到洪武六年才算是消停下來。
    敲黑板。
    哪怕是駐守地方的衛所,其所轄的軍器局也都處於衛所的保護之中,不光要有足夠的防火措施,同時也有不斷巡邏的兵丁,更別說駐守京城的衛所軍器局。
    結果呢?
    駐守京城的衛所軍器局說燒就他娘的燒,雖說沒有達到天天燒、月月燒的程度,但是年年燒,而且每年都燒好幾個,甚至能燒到百姓的房舍,這他娘的正常嗎?
    這他娘的不正常啊!
    至於說為什麽在洪武六年以後慢慢消停下來了?
    因為洪武六年以後,整個大明一千多個州縣都已經完成了戶口簿子的登記,也配合著戶口簿完成了對土地的重新分配。
    這項從洪武元年就已經開始推動,洪武二年正式開始推行的計劃,直到洪武六年才徹底完成,前後足足花了五年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五年裏不斷有衛所被燒,各個布政使司裏不斷有洞蠻或者山民甚至普通百姓造反,所以北伐胡元的軍隊才一直沒有搬師回朝,所以朱皇帝才會自己賴在寧陽縣不回京城,又或者是讓太子朱標留在寧陽縣。
    一南一北,一內一外。
    這幾乎已經是在不想大開殺戒的前提下的唯一選擇。
    現在,有了七千萬兩白銀的賠款,朱皇帝又打算全麵將社學和縣學鋪開,這種幾乎明擺著是要斷掉所有士紳乃至於讀書人根基的作法,很難說那些既得利益的士紳以及讀書人們會不會徹底失去理智。
    想到這兒,李善長幹脆搖了搖頭,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都趕出腦海。
    算了,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既然那些士紳和讀書人非得往刀尖上撞,咱老李也不是非得攔著他們。
    反正自己的利益跟他們不是一條道上的。
    與其考慮他們的死活,倒還不如替朱皇帝琢磨琢磨新都城的位置。
    事實上,除開應天府以外,適合作為都城的地方並不多,滿打滿算也就四個。
    長安,洛陽,汴梁,北平。
    秦、漢、隋、唐都有過以長安或洛陽為都。
    以長安和洛陽為都,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四麵環山的形,可以輕鬆抵擋外敵,是作為都城的上上之選。
    隻可惜,經過近兩千年的耕種,無論長安還是洛陽的土地都早已變得貧瘠,無力養活一整個都城的人口,必須依賴外部輸送糧食。
    至於汴梁,則是屬於矮子裏麵拔高個兒,因為汴梁地處平川,一旦失去黃河天險,就會變得易攻難守,必須要駐紮重兵,而駐紮重兵的後果就是“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哪怕僅僅隻是因為這一點,剩下的像“土地不算貧瘠”、“水運還算發達”等優點,也都變得無關緊要起來。
    至於說胡元所選擇的北平,對現在的大明而言也不算什麽好選擇。
    因為劉必烈很清楚他那些老兄弟都貓在哪兒,隨時都能去揚了和林。
    而大明呢?
    大明雖然也能隨時去揚了和林,但是卻不像劉必烈一樣清楚草原部族平時都貓在哪兒。
    在草原築城計劃沒有完成之前,北平隻能以長城為天險,因此就必須要在長城邊境設置軍事重鎮,駐紮重兵。
    那麽問題來了。
    在汴京駐紮重兵,隻需要防守一處,而在長城邊境設置軍事重鎮,卻得設置很多個,需要駐紮的兵力也遠勝於汴京,對於糧食等方麵的需求會更大,百姓的負擔也會因此而更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長城沿線所有軍鎮的糧食從哪兒來?
    江南也好,登州榷場也罷,無論從哪兒往長城沿線的軍鎮輸送糧食,都必須先經由海運或者漕運,把糧食運送到北平附近,然後再從北平分別送往諸多軍鎮。
    走海路的話,從後世的天津港到北平,再從北平送到軍鎮衛所,在蒸汽機車沒能開始運營之前,在鐵路沒有鋪好之前,沿途的消耗會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而要走漕運,就必須要疏通運河,同時還要使用大量的漕工,要因此而增設河道衙門,而且從北平到軍鎮這段路上的消耗也無可避免。
    而更更要命的,卻是北平隻有北邊兒有長城可為倚仗,不僅東、西、南三個方向都沒有可靠屏障,甚至東南方向還必須要考慮到海上的威脅。
    總之,選擇北平做為新的都城,同樣不是什麽好主意,甚至都不如選擇長安更靠譜一些。
    李善長越想越是頭疼,忍不住伸手抓了抓後腦勺。
    然而有個叫白舌的墮落文人曾經說過,世間的所有事情,向來是越怕什麽便會越來什麽,擔憂大抵是無用的。
    就在李善長暗自擔憂時,朱皇帝卻曲起手指,輕輕敲了敲身前的桌麵:“善長先生,青田先生,你們覺得北平如何?”
    李善長向著朱皇帝拱手拜道:“上位,臣不說北平如何,隻問上位一個問題——倘若上位屬意北平,則打算用幾年時間來營造新都?”
    朱皇帝輕輕嗯了一聲,斟酌一番後說道:“二十年。”
    修都城可以快,也可以慢。
    像應天府的修建周期,工部規劃的時間是三十年,預計需要用到三十萬民夫青壯,年年修,月月修,慢悠悠的修,該管飯的管飯,該給工錢的給工錢,受傷了給治,生病了給醫,既不能耽誤農時,也得讓人有輪換回家的周期。
    像大興即隋煬帝所修長安)城,前後的修建時間隻有十個月,每月役丁二百萬,結果就是“每月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車相望於道。”
    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北平你是打算慢慢修,還是快點兒修?
    想慢慢修,就不能急著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