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光穀的技術囚籠

字數:4730   加入書籤

A+A-


    1991年9月21日,武漢郵科院會議廳
    謝一揚的手指輕輕敲擊著紅木會議桌,節奏如同倒計時的秒針。窗外東湖的波光透過落地窗灑進來,在會議桌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是散落的金幣。
    “林院長,考慮得如何了?“謝一揚將一份合同推向對麵白發蒼蒼的老教授,“每年兩千萬科研經費,隻要一個排他協議。“
    林振華扶了扶老花鏡,鏡片後的眼睛布滿血絲。作為武漢郵科院院長,他太清楚這份協議的份量——所有參與光纖項目的科研人員五年內不得離職,否則將麵臨天價違約金。
    “謝總,這...這不合規矩啊。“林振華的聲音有些發顫,“科研人員流動是正常現象...“
    謝一揚突然笑了,從公文包裏取出一個牛皮紙袋,倒出一疊照片攤在桌上。照片裏是林振華的兒子,正在美國某賭場揮霍籌碼。
    “令郎的留學簽證好像快到期了?“謝一揚用指尖點了點照片上的日期,“我認識駐芝加哥總領事,可以幫忙續簽。“
    林振華的手猛地一抖,老花鏡滑落到鼻尖。他當然明白這是威脅,但更讓他恐懼的是謝一揚的情報網絡——連他兒子偷偷去賭場都知道。
    “我簽。“老教授最終低下頭,在協議上簽下名字,筆跡歪歪扭扭像條垂死的蚯蚓。
    謝一揚滿意地收起文件,轉頭看向窗外。東湖對岸,長飛光纖的廠房正在擴建,那裏有他從美國康寧公司竊取的光纖預製棒技術。現在,連最後一塊短板也補上了——用法律枷鎖鎖住這些會走動的“技術載體“。
    “柱子,“走出郵科院大門時,謝一揚對張鐵柱吩咐,“通知人事部,給郵科院的科研人員家屬安排工作,孩子優先入讀揚帆實驗小學。“
    機械臂保鏢的處理器閃爍了兩下:“老板,這是...福利?“
    “枷鎖。“謝一揚拉開車門,“越柔軟的枷鎖,越難掙脫。“
    1991年9月25日,武漢天河機場
    程誌明不斷回頭張望,仿佛身後有看不見的追兵。他攥著登機牌的手心全是汗水,上海貝爾的offer就藏在貼身口袋裏,三倍薪資外加住房補貼。
    “老程,放鬆點。“同行的李工壓低聲音,“我們又不是在逃犯。“
    三人過了安檢,程誌明長舒一口氣。再過半小時,他們就能飛往上海,逃離謝一揚的技術牢籠。作為光纖項目核心成員,他們掌握著長飛光纖最核心的塗層技術。
    “程誌明!“
    一聲厲喝如驚雷炸響。程誌明回頭,看見六個穿黑西裝的男人快步走來,為首的亮出警官證:“武漢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請配合調查技術泄密案。“
    候機廳頓時騷動起來。程誌明想跑,卻被兩個壯漢一左一右架住胳膊。他眼睜睜看著妻子和女兒也被控製,女兒的書包掉在地上,彩色鉛筆滾了一地。
    “你們幹什麽!“李工怒吼,“我們隻是普通工程師!“
    黑衣人冷笑一聲,從李工行李箱夾層摸出一個硬盤:“那這是什麽?長飛光纖的工藝參數?“
    程誌明如墜冰窟。那個硬盤他從未見過。
    1991年9月28日,揚帆大廈會議室
    投影儀播放著程誌明女兒的入學視頻,小姑娘在揚帆實驗小學的教室裏朗讀課文,聲音清脆如鈴。
    “謝總,材料都準備好了。“法務總監推了推眼鏡,“法院已經凍結他們三家全部資產,包括程誌明老家的宅基地。“
    謝一揚點點頭,目光落在桌上那份《長江日報》上。頭版刊登著《武漢三工程師涉嫌竊密被捕》,配圖是程誌明被押上警車的背影。
    “上海貝爾那邊什麽反應?“
    “已經撤回offer。“法務總監露出欽佩的神色,“謝總這招殺雞儆猴太妙了,現在郵科院那幫人走路都繞著上海企業招聘台。“
    謝一揚走到落地窗前,俯瞰光穀產業園。那裏有他一手打造的“技術矽穀“,現在終於固若金湯。科研人員是技術載體,而載體必須牢牢掌控。
    “老板,剛收到消息。“張鐵柱突然開口,“林振華遞交了辭職報告。“
    謝一揚眉毛都沒動一下:“心髒病?“
    “腦溢血,昨晚發作的,現在在icu。“
    “送個花圈。“謝一揚轉身拿起西裝外套,“再給醫院捐台ct機,用林振華的名字。“
    1991年9月30日,武漢中級人民法院
    程誌明站在被告席上,聽著檢察官宣讀起訴書:“...非法竊取商業機密,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每個字都像鐵錘砸在他心上。
    旁聽席最後一排,謝一揚靜靜坐著,指尖轉動著一枚u盤。那裏有程誌明與上海貝爾往來的全部郵件——當然都是張鐵柱偽造的。
    “被告是否認罪?“法官敲響法槌。
    程誌明抬頭,突然看見謝一揚對他微笑。那笑容讓他想起女兒——今早律師說,如果認罪,女兒可以繼續在揚帆實驗小學讀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認罪。“程誌明低下頭,眼淚砸在被告席欄杆上。
    休庭時,謝一揚在洗手間堵住了程誌明的辯護律師。他什麽也沒說,隻是把一張照片塞進律師口袋——是律師兒子在加拿大留學的地址。
    “謝總放心。“律師臉色慘白,“我會建議當事人接受調解。“
    1991年10月2日,長飛光纖廠區
    謝一揚走在嶄新的光纖拉絲車間,身後跟著二十名神情緊張的科研人員。這是郵科院事件後,第一次全員集合。
    “各位不必緊張。“謝一揚撫摸著進口設備,“程工他們隻是一時糊塗。“他突然轉身,聲音驟然變冷,“但我不希望再有第二個糊塗人。“
    人群中,一個年輕研究員雙腿發抖,尿濕了褲子。
    當天下午,謝一揚收到人事部報告:郵科院87名科研人員全部簽署了《保密承諾書》,有五人主動上交了獵頭公司聯係方式。
    “老板,要處理那五個人嗎?“張鐵柱問。
    謝一揚搖頭:“給他們加薪20,子女安排進國際班。“他看向窗外的東湖,夕陽將水麵染得血紅,“恐懼和感恩,才是最堅固的牢籠。“
    1991年10月5日,武漢郵科院新任院長辦公室
    新任院長周鴻禕戰戰兢兢地給謝一揚倒茶,手抖得茶水灑了一半。他的任命文件墨跡未幹,而謝一揚就坐在對麵,手裏把玩著一枚院長印章。
    “周院長,“謝一揚抿了口茶,“我有個校企合作新想法。“
    周鴻禕的茶杯“咣當“一聲掉在地上:“謝總請講。“
    “揚帆集團出資建博士後工作站,所有科研成果專利權歸我們。“謝一揚微笑著推過一份合同,“當然,科研人員會有豐厚獎勵。“
    周鴻禕掃了眼合同細則——這哪是工作站,簡直是技術奴隸工廠。但他想起前任林院長的下場,又想起謝一揚承諾的“科研經費“,最終拿起了鋼筆。
    簽字時,周鴻禕的手穩得出奇。他知道,從今天起,武漢郵科院改姓謝了。
    1991年10月7日,揚帆大廈頂層
    謝一揚站在全景落地窗前,手裏拿著兩份文件。一份是法院對程誌明的最終判決:三年緩刑,賠償揚帆集團兩百萬元;另一份是上海貝爾發來的致歉信,承諾永不挖角長飛技術人員。
    “老板,程誌明的房子已經拍賣了。“張鐵柱匯報道,“成交價隻有市場價六成。“
    謝一揚點點頭,目光落在東湖對岸。那裏,新的光纖研發中心正在打地基,工地上“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招牌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通知人事部,“謝一揚轉身走向電梯,“明天開始,所有核心技術人員的直係親屬都要登記備案。“
    電梯門關閉前,他最後看了眼窗外的武漢。這座江城的技術命脈,如今已牢牢攥在他掌心。科研人員、技術專利、產業鏈條,環環相扣,形成一座無形的牢籠。
    而謝一揚,正是這座牢籠的設計師,也是唯一的鑰匙保管人。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