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漢派服裝的海外傾銷

字數:7741   加入書籤

A+A-


    1991年9月25日,滿洲裏口岸
    謝一揚站在中俄邊境的鐵絲網旁,呼出的白氣在零下十五度的空氣中凝結成霜。他裹緊身上的貂皮大衣,目光越過邊境線,望向俄羅斯後貝加爾斯克海關那棟破舊的灰色建築。
    “老板,貨都裝好了。“張鐵柱的機械臂遞過一份清單,“這批一共五萬件羽絨服,兩萬條牛仔褲,全貼著"長江服飾"的牌子。“
    謝一揚接過清單,嘴角微微上揚。紙上的數字很漂亮——這批貨的成本價不到三十萬人民幣,但轉手就能賣到兩百萬盧布,按黑市匯率折合近四百萬人民幣。
    “俄羅斯人驗收了嗎?“謝一揚問道,眼睛依然盯著對麵海關。
    “伊萬諾夫親自驗的貨,“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著紅光,“他挑了十件羽絨服檢查,都是我們準備好的"樣品"。“
    謝一揚輕笑一聲。那些所謂的“樣品“是專門為驗收準備的合格品,填充的是90白鴨絨。而實際發貨的羽絨服,填充物是30鴨絨混合70粉碎羽毛,成本隻有樣品的四分之一。
    “告訴老趙,今晚在香格裏拉酒店等我。“謝一揚轉身走向停在路邊的奔馳s600,“該談談下一批訂單了。“
    奔馳車緩緩駛離邊境線,謝一揚降下車窗,讓刺骨的寒風吹拂麵龐。滿洲裏的街道上,中俄雙語招牌林立,金發碧眼的俄羅斯商人和中國倒爺在路邊討價還價,空氣中彌漫著伏特加和烤羊肉串的混合氣味。
    這是一座被金錢和欲望浸泡的邊境小城,也是謝一揚商業版圖上最新征服的領地。
    香格裏拉酒店總統套房
    趙德海搓著手在套房裏來回踱步,這個五十多歲的東北漢子是謝一揚在滿洲裏的合作夥伴,掌管著邊境上最大的服裝加工廠。聽到門鈴聲,他小跑著去開門,額頭上的汗珠在燈光下閃閃發亮。
    “謝總!“趙德海的聲音裏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伊萬諾夫剛才打電話來,說咱們的貨在莫斯科賣瘋了!他要再加訂十萬件!“
    謝一揚脫下大衣遞給張鐵柱,不慌不忙地走到沙發前坐下。套房裏的暖氣開得很足,但他依然感到一絲寒意——那是來自骨子裏的冷靜。
    “老趙,坐下說。“謝一揚指了指對麵的沙發,“伊萬諾夫付了多少定金?“
    趙德海一愣,隨即訕笑著坐下:“這個...他說資金周轉有點困難,先付了30...“
    “30?“謝一揚的聲音突然變冷,“合同上寫的是50預付。“
    趙德海的臉色變了,他掏出手帕擦了擦汗:“謝總,您知道俄羅斯那邊的情況...盧布貶值得厲害,伊萬諾夫說...“
    “我不聽借口。“謝一揚打斷他,從西裝內袋掏出一張照片推到茶幾上,“這是你兒子在聖彼得堡大學的宿舍地址,對吧?“
    照片上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站在涅瓦河畔自拍。趙德海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謝...謝總,您這是什麽意思?“
    謝一揚沒有回答,而是又推過一張照片——趙德海在哈爾濱包養的情婦,懷裏抱著個三歲大的男孩。
    “老趙,你在外麵有個私生子,老婆還不知道吧?“謝一揚的聲音輕柔得像在聊天氣,“挺可愛的孩子,眼睛像你。“
    趙德海的手開始發抖,照片在他指間嘩嘩作響。套房裏的溫度似乎突然降低了十度。
    “謝總,我...我這就給伊萬諾夫打電話,讓他補足定金...“趙德海的聲音帶著哭腔。
    謝一揚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窗外是滿洲裏的夜景,霓虹燈在雪地上投下五彩斑斕的光影。
    “不用了,“他突然轉身,“告訴伊萬諾夫,下一批貨我們接受30定金,但價格提高20。“
    趙德海瞪大眼睛:“這...他會同意嗎?“
    “他會同意的。“謝一揚冷笑,“因為整個滿洲裏,隻有我能給他提供"中國製造"的標簽。“
    趙德海恍然大悟。俄羅斯消費者迷信“中國製造“的質量,卻不知道這些貼著正規標簽的貨,大多是中國奸商特製的劣質品。
    “對了,“謝一揚像是突然想起什麽,“你廠裏最近是不是有幾個工人鬧事?“
    趙德海點點頭:“幾個小年輕,嫌工資低,說要告到勞動局去...“
    “處理掉。“謝一揚的聲音不帶任何感情,“滿洲裏最不缺的就是廉價勞動力。“
    趙德海咽了口唾沫,他知道“處理掉“是什麽意思——那些工人會被塞上一輛開往西伯利亞的貨車,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自生自滅。
    “還有,“謝一揚走向套房臥室,“下一批貨的填充物換成粉碎化纖,羽絨比例降到10。“
    趙德海倒吸一口冷氣:“這...這會不會太明顯了?一穿就知道...“
    “所以要加快周轉。“謝一揚在臥室門口停下,“告訴伊萬諾夫,這批是"特供版",價格便宜40,讓他走低端市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臥室門關上後,趙德海癱坐在沙發上,襯衫已經被冷汗浸透。他顫抖著拿起茶幾上的照片,掏出打火機將它們燒成灰燼。火光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的結局。
    1991年10月15日,莫斯科中央百貨商場
    零下二十度的寒風中,數百名俄羅斯消費者在商場門口排起長隊。今天是“長江服飾“冬季特賣的第一天,廣告牌上承諾“中國頂級羽絨服,保暖性超越本地品牌30“。
    “這批貨賣完,咱們就能在莫斯科買別墅了!“伊萬諾夫拍著謝一揚的肩膀,嘴裏噴出濃重的伏特加氣味。這個俄羅斯倒爺穿著件貂皮大衣,金鏈子在脖子上閃閃發光。
    謝一揚微笑不語,目光掃過排隊的人群。大多是中低收入的家庭主婦和老人,他們攢了幾個月的錢,就為買一件能抵禦西伯利亞嚴寒的“中國羽絨服“。
    “伊萬,別忘了我們的約定。“謝一揚低聲說,“零售價不能低於8000盧布。“
    “放心!“伊萬諾夫大笑,“我已經打點好了《莫斯科晚報》,明天就會刊登"中國羽絨服挑戰本地品牌"的測評文章!“
    謝一揚點點頭。那篇所謂的“測評文章“是他花五千美元買通的,用來營造“長江服飾“的高端形象。而實際上,這批售價8000盧布約合當時300美元)的羽絨服,成本不到20美元。
    商場大門開啟的瞬間,人群如潮水般湧入。謝一揚站在二樓扶手邊,看著那些俄羅斯主婦瘋狂搶購的場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老板,國內電話。“張鐵柱遞來衛星電話。
    電話那頭是揚帆服飾的廠長劉誌強:“謝總,第三批貨已經發往滿洲裏了,按您的要求,填充物全部換成粉碎化纖...“
    “質檢報告呢?“謝一揚打斷他。
    “都...都做好了,“劉誌強的聲音有些發抖,“按正規流程檢測,填充物"含絨量90"...“
    謝一揚滿意地掛斷電話。那些蓋著紅章的質檢報告是他花大價錢從質監局買來的,足夠以假亂真。就算有消費者投訴,也查不到揚帆集團頭上——所有出口文件用的都是殼公司“滿洲裏邊貿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
    1991年11月5日,莫斯科消費者權益保護局
    謝一揚坐在局長辦公室裏,麵前是一份厚厚的投訴檔案。窗外飄著今冬第一場雪,室內的暖氣卻驅散不了空氣中的寒意。
    “謝先生,這是本周收到的第487起投訴,“局長彼得羅夫是個禿頂的中年男人,眼神銳利如鷹,“你們的羽絨服穿一周就鑽絨,保暖性連棉襖都不如。“
    謝一揚麵露驚訝:“這不可能,我們的產品都經過嚴格質檢...“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公文包,取出一疊文件,“這是中國質檢總局的認證證書,每一批貨都符合出口標準。“
    彼得羅夫掃了一眼文件,冷笑一聲:“我們拆解了二十件投訴商品,填充物最多含30羽絨,其餘都是粉碎羽毛和化纖。“他推過一張照片,“這些衣服甚至沒有縫製內襯,絨直接從針腳往外鑽!“
    照片上是件被拆解的羽絨服,內裏一團糟,活像被宰殺的家禽。謝一揚心裏清楚,這是他們最劣質的那批貨,專供俄羅斯偏遠地區的折扣店。
    “局長先生,“謝一揚換上嚴肅的表情,“這一定是有人假冒我們的品牌。"長江服飾"是中國的名牌產品,絕不會...“
    “夠了!“彼得羅夫拍桌而起,“你們中國人就會這一套!我已經通知海關查封所有"長江服飾",同時準備提起集體訴訟!“
    謝一揚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裝領口:“局長先生,恐怕您搞錯了一件事。“他從內袋掏出一張名片,“"滿洲裏邊貿發展有限公司"才是這批貨的出口商,而這家公司昨天已經申請破產清算。“
    彼得羅夫愣住了,他接過名片,上麵確實印著另一家公司的名字。
    “至於我,“謝一揚微笑著又遞過一張名片,“隻是受中國服裝協會委托,來了解情況的觀察員。“
    彼得羅夫的臉漲得通紅,他意識到自己被耍了——眼前這個中國人早就準備好了金蟬脫殼的計劃。
    “你們...你們這是商業欺詐!“彼得羅夫的聲音因憤怒而顫抖。
    謝一揚已經走到辦公室門口,聞言轉身:“局長先生,在俄羅斯,有哪條法律禁止一家中國公司破產嗎?“他彬彬有禮地問,“如果沒有,那我先告辭了。“
    走出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大樓,謝一揚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氣。張鐵柱立刻撐開傘,擋住飄落的雪花。
    “老板,伊萬諾夫被逮捕了。“機械臂保鏢低聲匯報,“他的倉庫被查封,損失超過兩億盧布。“
    謝一揚輕笑一聲:“告訴老趙,停止所有對俄發貨,立刻注銷滿洲裏邊貿公司。“
    “那...伊萬諾夫怎麽辦?“
    “讓他自生自滅。“謝一揚拉開車門,“對了,聯係《莫斯科晚報》,發一篇"中國無良商家坑害俄羅斯消費者"的報道,重點批評那家已經"破產"的邊貿公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奔馳車緩緩駛離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謝一揚透過車窗回望那座灰色建築。他知道,明天這個時候,彼得羅夫局長就會收到來自中國“有關部門“的正式回函,表示對“個別企業的不當行為深表遺憾“,同時強調這是“個案“,不影響中俄經貿合作大局。
    至於那數萬名受騙的俄羅斯消費者?他們隻能抱著鑽絨的“羽絨服“,在零下三十度的西伯利亞寒風中咒罵“中國製造“。而謝一揚,早已將四百萬美元利潤通過澳門賭場洗白,轉入開曼群島的離岸賬戶。
    1991年11月10日,揚帆大廈會議室
    投影儀上顯示著最新的財務報表,俄羅斯市場的損失被單獨列為一欄——“邊貿公司投資虧損:120萬元“。
    “各位,“謝一揚環視會議室裏的高管們,“俄羅斯市場的試水很成功,雖然因為"合作夥伴的不當操作"導致了一些問題,但我們已經積累了寶貴經驗。“
    財務總監劉誌強低著頭,不敢與任何人對視。他知道那“120萬元虧損“隻是做賬手法,實際利潤是這個數字的三十倍。
    “接下來,“謝一揚點擊遙控器,幻燈片跳到下一頁,“我們要開拓東南亞市場。越南、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同樣迷信"中國製造"。“
    市場總監王磊舉手:“謝總,產品質量方麵...“
    “維持俄羅斯標準。“謝一揚打斷他,“但標簽要做得更精致,包裝盒印上中文、英文和當地語言三種說明。“
    法務總監林誌強推了推眼鏡:“謝總,關於法律風險...“
    “所有出口合同通過香港殼公司簽訂,“謝一揚早有準備,“貨款走新加坡賬戶,最後匯入開曼群島。“
    會議室裏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明白了老板的策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永遠讓法律慢一步。
    “對了,“謝一揚像是突然想起什麽,“劉廠長,武漢國棉三廠的收購進展如何?“
    劉誌強一個激靈:“已經...已經談妥了,三千萬打包價,包括地皮和設備...“
    “太貴了。“謝一揚皺眉,“告訴國資委,最多兩千萬,否則我們就去河南收購棉紡廠。“他頓了頓,“順便提一下,張書記的女兒在英國留學,學費該交下一期了。“
    會議結束後,謝一揚獨自站在落地窗前,俯瞰長江。江麵上貨輪穿梭,其中不少都載著他的“特供版“商品,駛向世界各地。
    “老板,“張鐵柱走進來,“《莫斯科晚報》的報道出來了。“機械臂遞上一份傳真。
    謝一揚掃了一眼標題——《中國劣質羽絨服害苦俄羅斯消費者》,文中將“滿洲裏邊貿發展有限公司“罵得狗血淋頭,卻隻字未提揚帆集團。
    “處理得不錯。“謝一揚將傳真扔進碎紙機,“告訴公關部,準備一篇《中國服裝協會嚴打假冒偽劣》的通稿,發給國內媒體。“
    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了兩下:“老板,伊萬諾夫從監獄裏托人帶話,說要見您最後一麵...“
    “沒這個必要。“謝一揚轉身走向電梯,“對了,讓老趙把他廠裏的質檢主任處理掉,找個聽話的頂上。“
    電梯門關閉前,謝一揚最後看了眼窗外的長江。這條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如今正將“中國製造“的“福音“傳向世界——以謝一揚的方式。
    至於那些被劣質羽絨服凍傷的俄羅斯老人,那些在流水線上累垮的中國工人,那些被沉入西伯利亞冰河的無名屍骨,都不過是商業巨輪下微不足道的塵埃。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裏,謝一揚早已參透一個真理:良心,是商人最昂貴的奢侈品。而他,從不做虧本買賣。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