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光穀的技術反圍剿ii

字數:4792   加入書籤

A+A-


    1992年1月29日,武漢東湖高新區,長飛光纖會議室。
    謝一揚一拳砸在實木會議桌上,震得咖啡杯裏的液體濺出幾滴,在雪白的報表上洇開褐色汙漬。投影幕布上,美國商務部的禁令文件像一紙死亡判決書,刺眼的紅色印章蓋在“禁止向中國出口光刻膠及相關設備“的字樣上。
    “三天!“謝一揚的聲音冷得像冰,“美國人的禁令下來才三天,我們的庫存就見了底?“
    長飛光纖總經理王建國額頭滲出細密汗珠,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西裝袖口的線頭:“謝總,按照正常生產節奏,我們的光刻膠儲備隻夠維持兩周。但上周為了趕軍方訂單,生產線二十四小時連軸轉...“
    “所以現在呢?“謝一揚打斷他,目光掃過會議室裏噤若寒蟬的高管們,“價值二十億的光纖訂單,就因為幾桶化學膠水要違約?“
    會議室落地窗外,東湖水麵反射著正午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謝一揚突然想起三年前,他盜取美國康寧公司技術時,那個被他收買的工程師臨死前的警告:“沒有美國光刻膠,你們的預製棒就是一堆廢玻璃。“
    “日本呢?德國呢?“謝一揚轉向張鐵柱。這個貼身保鏢的機械眼正閃爍著數據流,連接著全球貿易數據庫。<、信越化學、jsr...所有大廠都停止了對華出口。海關總署剛發來預警,連香港轉口渠道都被切斷了。“
    謝一揚走到窗前,俯瞰光穀產業園。這片他一手打造的科技王國,此刻正麵臨滅頂之災。沒有光刻膠,長飛光纖的預製棒生產線將在一周內停擺,緊接著是武漢郵科院、烽火通信...整個中國光通信產業都會被掐住咽喉。
    “備選方案?“他頭也不回地問道。
    會議室裏一片死寂。直到角落傳來一個顫抖的聲音:“朝鮮...或許...“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說話者——長飛光纖技術副總林振華。這個曾經被他從武大挖來的教授,此刻正緊張地推著眼鏡。
    “說下去。“謝一揚眯起眼睛。
    林振華咽了口唾沫:“我在《自然》雜誌上看到過一篇論文,朝鮮科學院用蘇聯遺留設備,在鹹興建立了小型光刻膠生產線。雖然純度隻有美國產品的60,但...“
    “60?“王建國失聲叫道,“那連單模光纖都做不出來!“
    謝一揚卻突然笑了。他走到林振華麵前,親手為他斟了杯茶:“林教授,你認識寫那篇論文的朝鮮學者嗎?“
    “是...是合著者之一。“林振華接過茶杯,手指微微發抖,“金哲秀博士,我在莫斯科留學時的同學。“
    謝一揚的指尖在茶杯邊緣輕輕劃過:“安排會麵。就說是...學術交流。“
    1992年4月3日,中朝邊境,丹東浪頭港。
    一艘鏽跡斑斑的朝鮮貨輪“青山裏號“緩緩靠岸。甲板上堆著印有“礦物肥料“字樣的麻袋,幾個穿藍色工裝褲的朝鮮船員麵無表情地站在船舷邊。
    謝一揚穿著海關製服,戴著鴨舌帽,混在查驗隊伍中。他身旁的張鐵柱已經黑入港口管理係統,將這批“特殊貨物“的查驗等級調至最低。
    “金社長,久等了。“謝一揚對迎麵走來的朝鮮商人伸出手。對方穿著不合身的西裝,領帶上別著金日成徽章,正是朝鮮對外經濟委員會下屬的“金星貿易公司“社長金正旭。
    金正旭咧嘴一笑,露出鑲金的門牙:“謝董事長親自來接貨,是我們的榮幸。“他轉身對船員揮揮手,“卸貨!“
    麻袋被一個個搬下船。謝一揚用匕首劃開其中一個,裏麵不是化肥,而是用稻草包裹的金屬罐——每罐都貼著俄文標簽“光敏樹脂47“。
    “蘇聯七十年代的技術。“金正旭壓低聲音,“但經過我們改良,現在能達到68的純度。一噸換五噸小麥,或者...“他做了個搓手指的動作,“硬通貨。“
    謝一揚用手指蘸了點罐中粘稠液體,在指尖撚了撚。這玩意比美國貨渾濁得多,像摻了沙子的蜂蜜。但他沒得選。
    “我要的不僅是光刻膠。“謝一揚示意張鐵柱打開手提箱,裏麵整齊碼著美鈔,“還有生產設備。“
    金正旭瞳孔一縮:“那得加錢。而且...“
    “而且什麽?“
    “美國人盯得很緊。“金正旭環顧四周,聲音壓得更低,“上個月,我們一個工程師在平壤飯店見了cia的人,第二天就被保衛部帶走了。“
    謝一揚合上手提箱:“每套設備,我按國際市場價的三倍付。用鑽石結算。“
    金正旭的喉結滾動了一下。他盯著謝一揚看了幾秒,突然轉身對船員吼了句朝鮮語。船員們立刻行動起來,開始拆卸甲板下的隱蔽艙室。
    1992年4月15日,丹東市郊,秘密工廠。
    謝一揚戴著防毒麵具,穿過彌漫著刺鼻化學味的車間。這裏原本是家破產的化工廠,現在被改造成光刻膠翻新基地。車間中央,十幾台鏽跡斑斑的蘇聯時代設備正在被噴漆——嶄新的“中國製造“標簽已經貼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純度提升到75了。“林振華拿著檢測報告走過來,臉色卻不見喜色,“但美軍標最低要求是85。“
    謝一揚摘下麵具,指了指角落裏正在包裝的成品:“給軍工的那批,摻30美國庫存貨。“
    “這...萬一出事...“林振華的聲音發抖。
    謝一揚拍拍他的肩:“林教授,你知道為什麽我選你做技術負責人嗎?“不等對方回答,他繼續道,“因為三年前康寧公司那個跳樓的工程師,是你親弟弟。“
    林振華如遭雷擊,踉蹌著後退兩步。
    “放心,他的老婆孩子在美國過得很好。“謝一揚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照片,上麵是個穿哈佛校服的少女,“你侄女明年畢業,我已經安排了高盛的工作。“
    一滴汗從林振華額頭滑落。他沉默地接過照片,轉身走向實驗台,開始修改檢測數據。
    車間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張鐵柱快步走來,機械眼閃爍著紅光:“老板,cia的人到丹東了。帶隊的是傑克·威爾遜。“
    謝一揚挑了挑眉——威爾遜正是三年前負責康寧公司案的反間諜主管。
    “啟動"壁虎計劃"。“他平靜地下令。
    1992年4月20日,武漢揚帆大廈。
    謝一揚站在落地窗前,看著《新聞聯播》裏播放的長飛光纖“重大技術突破“專題報道。畫麵中,林振華穿著白大褂,正在“自主研發“的生產線前接受采訪。
    “...經過三年攻關,我們終於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林振華的聲音在電視裏回蕩。
    辦公室門被推開,張鐵柱帶著一身寒氣走進來:“都處理幹淨了。朝鮮那邊的線人確認,威爾遜團隊拿到的"叛逃者名單"已經送到平壤。“
    謝一揚點點頭。那份名單上有林振華團隊三分之二的技術骨幹——足夠讓cia忙活一陣子了。
    “軍工那邊?“
    “驗收通過了。“張鐵柱遞上一份蓋著絕密印章的文件,“總裝部還發了嘉獎令,說我們的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謝一揚輕笑出聲。他走到酒櫃前,給自己倒了杯威士忌。窗外,東湖的夜色如墨,幾盞孤燈在遠處閃爍,像潛伏的野獸眼睛。
    “老板,還有件事。“張鐵柱猶豫了一下,“周省長轉來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我們把"國產光刻膠技術"寫成報告,準備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謝一揚舉杯向北京方向致意:“告訴領導,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他仰頭飲盡杯中酒,喉嚨裏火辣辣的。這酒就像他的科技帝國——外表光鮮,內裏卻是劣質酒精和香精的混合物。但有什麽關係呢?隻要包裝夠漂亮,標簽夠唬人,總有人會買單。
    辦公桌上的紅色電話突然響起。謝一揚接起來,聽筒裏傳來周明遠疲憊的聲音:“老謝,下個月有個國際半導體展,部裏點名要長飛參展...“
    “沒問題。“謝一揚微笑著應下,同時用眼神示意張鐵柱,“正好展示我們的"國產突破"。“
    掛斷電話,他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孫子兵法》。書頁中夾著張照片——朝鮮鹹興的工廠裏,幾個穿防護服的技術人員正在簡陋的設備前工作。照片背麵用鋼筆寫著:“技術無國界,但利潤有國籍。“
    謝一揚將照片湊近打火機,火苗瞬間吞噬了那些模糊的人影。灰燼飄落在價值十萬塊的波斯地毯上,無聲無息。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