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山間一道觀

字數:3100   加入書籤

A+A-


    在一個港口補給完之後,大驅接著去東南亞那邊溜達,我與1225以及“定風波”他們會合,交接完兩樣收容物後,繼續向內陸進發,前往一座大山裏的道觀。
    前些日子,當地新聞報道了一個村子的村民同時夢到同一個夢境的怪事,然後隔了幾天,新聞被全網下架,找不到一點蹤跡。因為基金會介入調查後發現,這不是引人注意,“走近科學”的奇聞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怪異現象。
    不止如此,接下來的探訪表明,目前至少有十一個村,共計二百六十二次的集體夢境出現,內容很多很雜,從血腥的戰場,到恬靜的晚秋,從落雪的庭院,到初夏的池塘,不一而足。
    硬找規律的話,除了都是他人經曆的呈現,似乎真沒有更多的線索。然後研究員從地域,曆史等方麵思考,偶然發現這些村落之間的地方,坐落著一座相對來說沒什麽名氣的道觀。
    按以往的經驗,亞洲站點立馬就派人過去調查了,道觀裏的人都很配合,算是知無不言,告知了那些現象發生時,道觀內有無異象。
    同樣的,提及事件發生的日期,他們回憶起的夢境和其它村落的村民對得上,但因為道觀裏沒幾個人,所以之前沒有對出這份怪事。事後回憶起來,他們很難回憶起和夢境同期的奇特現象,或者說,本來沒有什麽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就這樣無功而返幾天後,又一次集體夢境現象出現,而道觀,主動聯係上了亞洲站點的“記者”。原因很簡單,觀內的夢音大師,在這次的集體夢境裏,遇到了故人。
    於是在獲知了這份信息後,對於其它夢境,基金會馬上進行的溯源工作,基本斷定,那些夢境,都是某人人生最後一段時間的經曆。如果以遺言作比,那麽那些夢境,算是“遺夢”。
    雖然依舊沒能弄清這些夢為什麽會來到這裏,讓諸多普通人在夜晚夢到另一些普通人的彌留之際,但更深入地調查後,基金會發現,在道觀內,每隔三天,會穩定出現這種集體夢境,然後...剛好我們就在附近,那就,也過來做夢試試。
    ——
    “這裏風景是真不錯,人看著也少。”
    “嗯,不過人看著少的原因,是因為雖然在天上風景很好,但真到了地上,就是...窮山惡水了。”1225在短時間內已經做好了背調,和同樣沿海的隔壁省份相比,這裏的山水的確美,但發展也的確慢了一步。
    “隻是在道觀裏住一晚,應該不用那麽多人吧?”
    因為直升機坐不下那麽多人,所以“定風波”已經從陸路先過去了,說是再做一輪檢測。我知道經常是一件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事引發了一些誇張到極點的大事,可來這麽多人,總感覺會“害怕發生的事必定會發生”。
    “而且,這好像不是什麽有大危害的事,需要這麽著急解決嗎?”
    “嗚.....因為檔案裏,z132的前期現象也是集體夢境,而之後的發展,是做夢的人們,共同活在了夢境裏,最後,基金會幫助一些人強行脫離了夢境,結果...很不好......”
    那些倒黴蛋醒來後,經典的神誌不清,可歎的暴斃而亡,基金會無奈地嚐試采取其它方式,比如常用地在夢境裏將他們喚醒,但參與行動的隊員,至今也隻能靠著維生裝置,字麵意思上活在夢裏。
    相較於那個事件,這裏的夢境,內容的確有差別,但涉及的平民有數千人,比上次多了一個數量級。既然可以防範於未然,那在一切以人為本的綱領號召下,積極解決問題,自然就是亞洲站點的本分。
    “那...檔案裏,真就沒有什麽經驗可以借鑒嗎?我們一起做夢,也就拚拚數量,不會,又看運氣吧。”
    “差不多,是的。不過你在的話,總會有一些,別的發現吧。”
    “哈,這...希望不是,總會比別人更倒黴一點。”
    我這話說出嘴還沒半分鍾,駕駛員就告訴我們前方山區的天氣情況突然變差,所以...得腿著上山了。
    直升機在一個小水庫邊將我們放下,然後1225拿著導航指路,兩個人開始“三百五十六裏路呦~”在山峰間跋山涉水,讓我明白,什麽叫遠看是風景,近看是枷鎖。
    好在這些年的基建項目足夠普遍,除了進山的路,基本都是水泥路,偶爾路過老鄉,還能在電三輪上搭一會順風車。閑聊過程中,我們也得知了,有關那座“嵐山觀”的一些“野史”。
    比起動不動就百來年曆史的古刹,這個道觀沒有多深的曆史底蘊,建觀無非才百來年。建立者眾說紛紜,比較官方的說法是某個落魄秀才暫避塵世,在此建房修行,後臨瀑頓悟,建立山門。
    野史就比較野了,有說是天降隕鐵,削平了山峰,砸到了一個采藥的村民,村民超凡入聖,在此留下山門。有說是,某皇親國戚,在黨爭中落敗,流落至此時被土匪擄走,結果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勸動了土匪向善,將寨子改成了道觀.....
    玄乎的開始,後麵就是現實的平凡,道觀雖然一直在山頭屹立不倒,但從始至終都沒什麽名氣,幾次修繕也都是道士們自己集資,自己弄材料,自己修繕的。
    因為前景的確不好,現在道觀裏就七個人,人最多的時候是在戰亂年代,有百來人之,但除了寥寥幾個道士,其他人無非是尋一個避難之所的苦命人。等到山河光複,也就下山各尋出路了。
    名勝古刹向來是與名山大川相匹配,可這裏山峰林立,乍看起來都沒什麽特色,加之沒有曆史底蘊,能撐到現在已經很厲害了。而撐到現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先前提過的那位夢音大師。
    她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收養了二十七個孩子,雖沒有多少人成年後依舊留在山上,但無論此後命途幾何,都始終惦念著山上這個小小道觀,捐錢送物,修路飾屋,曾經積攢的功德,成了道觀存續至今的重要緣由。
    某些意義上,儒釋道三家都是通的,比如這次,當我們從大爺的車上下來後,“定風波”的小越野車就過來了,這是種“緣”,也是種“天機”。麵對群山,不知這次,我們是不是就是那個“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