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袁術稱帝十八)
字數:3676 加入書籤
數萬大軍,已緩緩踱步至孫權身後,孫權再次喝問守將,趕緊投降,否則悔之晚矣。
周瑜也在旁笑道,城中兵力,吾等也了如指掌。與孫權軍交戰,與以卵擊石無異。
話音未落,揚宏在城頭出現,哈哈大笑,指著孫權,周瑜道:“孫權小兒,爾父孫文台,爾兄孫伯符,皆為吾主帳下之犬耳。何故不思報恩,反倒屢生反意?吾主仁慈,不以為意,耳父兄過世,反對汝委以重任。
汝今恩將仇報,屢次三番殺害吾揚州百姓。不仁不義之嘴臉,莫此為甚!令天下英雄恥笑!
今吾主為息天下天姓刀兵之禍,已將揚州獻與新漢朝廷。爾等野心勃勃之輩,就不要癡心妄想了,早日退兵,方為正道,否則此地必為爾等葬身之地!”
揚宏一番痛罵,激得孫權惱羞成怒,指著揚宏道道:“揚宏匹夫,安敢辱吾父兄,待吾攻破豫章縣城,必將汝千刀萬剮,生吞活剝!”
一聲令下,孫權大軍越過孫權,周瑜。抬著攻城器械,直撲豫章縣城城頭。
揚宏見“激將”法奏效,令旗一揮,城頭湧出無數弓箭手,對著孫權,周瑜大軍便射。身處大軍前列的孫權,周瑜更是眾人重點“關照”的對象!
周瑜大驚失色,猛的將馬一縱,攔在孫權前麵,同時抽出寶劍,一邊舞動寶劍。將射向孫權的利箭一一擊落。一邊大聲疾呼:“保衛主公!”
孫權的護衛雖被射翻了一片,但剩餘的衛士趕忙拿出盾牌,護住孫權全身,並緩緩向後退去。
太史慈在城頭看得真切,拿出三石強弓,對準正在舞動寶劍的周瑜便來了一個“三箭連珠”,分取周瑜上,中,下三路。
周瑜長年累月,行軍打仗。且自身武功也有接近二流武將水準。一見太史慈連珠箭射來,心中暗暗叫苦不迭。原因無他,身後便是孫權,不敢胡亂躲閃。
於是一咬牙,雙臂發力,把手中寶劍舞動得像一架風車。“碰,碰”兩聲巨響後,磕飛了太史慈的上,下兩支利箭,雙臂卻已酸麻不已,幾近無力。
太史慈三石強弓利箭,力大無比。周瑜連續磕飛兩支利箭,已是不易,第三支利箭在電光火石間,飛速而來,周瑜再也攔截不住,隻聽一聲慘叫,周瑜胸口中箭,噴出一口鮮血,墜下馬來。
眾護衛趕忙舍命上前,救起周瑜,向後退去。
“公謹!”孫權痛叫一聲,幾乎墜下馬來。周瑜在孫權軍中地位,無人能及,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謂之孫權大軍之“基石”,絲毫也不為過。
孫權大軍遭此重創,緩緩退去。在城外二十裏處安營紮寨。急令軍中醫者,給周瑜施救。
太史慈,揚宏見了,也不出城廝殺。哀師勿遏之理,自古皆然,況且豫章縣城內兵少。
及至第三日,陸遜大軍趕至,同來的還有諸葛亮。
太史慈,揚宏把陸遜大軍迎入城內。陸遜升帳,詢問軍情,太史慈,揚宏一一告之。
這時,斥候來報,說城外,孫權大軍全軍犒素,白衣飄飄,似乎周瑜已喪矣!
眾人聽了,皆撫掌大笑,為太史慈稱賀,並紛紛請戰,欲將孫權大軍一鼓成擒。
陸遜將信將疑,和眾將帶領一眾隨從,擇一離孫權軍營寨不遠處的高山,登山而望。果然是孫權軍全軍皆身著白衣,鑼鼓不響,哨聲不鳴。緩緩升起的飲煙,似將孫權軍的營寨,籠罩在無限的悲痛之中。
眾人瞧了許久,瞧不出個所以然來。周瑜究竟是生是死?
陸遜率眾人回到豫章縣城。當晚,升帳議事。揚宏率先出列道:“且稟陸將軍,卑職斷定,周瑜已死。卑職親眼所見,太史將軍,用的是三石強弓,力道之大,遠非尋常弓弩可比。
且卑職親眼所見,太史慈將軍三枝連珠之箭,最後一支準確命中了周瑜的胸口。周瑜小兒,雖略有武功傍身,然怎及太史將軍武功高強,天下罕見。故吾斷定,周瑜十死無生!
今孫權小兒,故布疑陣,隻恐吾軍乘勝追擊罷了。依吾所見,當調集大軍,四麵圍之,乘夜黑風高之際,殺入其營寨,當獲大勝。”
陸遜轉頭看向太史慈,笑著問道:“太史將軍,對揚別駕所言,以為然否?”
太史慈作為天下有數的猛將,對自身的武藝有著絕對的自信,當下聞陸遜所詢,隻是淡淡一笑:“吾太史慈,五歲學藝,十歲便已能做到百步穿楊。且當時周瑜,孫權離城牆尚不足百步,要做到一擊必殺,豈是難事?”
陸遜見眾人多認為周瑜已死。但不知為何,他總隱隱感覺,此事絕非眾人認為的如此簡單。他默默地一扭頭,望見諸葛亮靜靜的佇立在大帳的一角。高大的身軀,英俊的麵容,加上一襲白衣,想要低調,何其之難?
突然間,他想起離別陶響時,陶響對自己說:“孔明大才,將軍有不訣之事,盡可谘詢於他,必有所獲!”
於是,陸遜向前輕踱兩步,來到諸葛亮麵前,問道:“孔明軍師,周瑜在孫權軍中,地位崇高,除孫權外,無人能及。說是其為擎天之柱,也不為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故周瑜之生死,幹係重大。然眾說紛紜。軍師以為,周瑜是真死乎?亦或詐死?”
諸葛亮羽扇輕搖,淡淡的一笑:“孫權舉全州之力,率眾侵入揚州,所作所為,目的何在?至於真死,詐死?於吾軍而言,不過是一白麵書生而已。不足懼哉!
隻消完成主公所托,便為勝利。”
孔明言辭清晰,不急不緩,和其麵談,如沐春風,拔雲去霧,明見天地。如此氣度,陸遜暗道吾不及也。
細思孔明之言,言簡意賅,直指本心。陸遜哈哈大笑,道:“主公常讚孔明之才,今日一見,果不其然。軍師之才,十倍於我,望不吝賜教!”
諸葛亮忙拱手自謙:“後生小輩,才疏學淺,不敢賣弄!”
諸葛亮和陸遜年紀相當,但陸遜是陸康之侄。陸康在三國時期,地位尊崇,說是三朝元老,也不為過。又為人耿直,賢名廣布海內。就連孔名之父,也有所不及。
故陶響知陸康在江東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之後,力邀其為揚州牧。
陸遜為其子侄輩,輩份也算相當高了。況且陸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才能。故陶響力排眾議,任命陸遜為主將,就是希望借陸家的影響力,快速安定揚州。
都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陸遜與陶響打賭,輸得一塌糊塗。心中早存了對陶響的敬畏之心。今見陶響推薦的軍師諸葛亮,智深如海,豈敢有半句不敬之辭。
當下,陸遜屏退眾人,獨留諸葛亮於帳中,二人一見如故,細細商議軍情,及至天明。
喜歡圍爐三國請大家收藏:()圍爐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