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倭國大發現
字數:5128 加入書籤
一、橫濱港的晨霧
天剛蒙蒙亮,橫濱駐軍總督鄭世昌就站在了望塔上,手中的單筒望遠鏡掃過港口停泊的商船。晨霧中,幾艘倭國朱印船正在卸貨,水手們搬運的木箱在朝陽下泛著異樣的光澤。鄭世昌眯起眼睛,調整望遠鏡的焦距,那些木箱邊角處閃爍的反光絕非尋常。
"去查查那幾艘船。"鄭世昌對身旁的親兵低聲道,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欄杆,"第三艘船上卸的箱子,邊角在反光。"
親兵領命而去,不過半個時辰就帶回一塊拳頭大小的礦石。鄭世昌接過礦石時,手指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那石塊上嵌著的金線在晨光中閃爍,分明是未經提煉的天然金礦!更令人震驚的是,礦石斷麵還泛著銀白色的光澤,顯然是金銀共生礦。
"去請通譯。"鄭世昌強壓住激動,聲音卻仍有些發顫,"把那個經常來賣瓷器的倭國商人找來,就說...本官要買他的上等茶具。"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帶上庫房裏那套景泰藍香爐,就說本官要與他"鑒賞"。"
二、密室問策
總督府的後院密室裏,倭國商人小西行長跪坐在蒲團上,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他麵前的紅木案幾上,擺著那塊金礦石和一袋沉甸甸的銀錠。密室四壁掛著大明疆域圖,角落裏焚著的龍涎香在空氣中彌漫。
"大人明鑒,"小西的漢話帶著濃重的關西口音,手指不安地摩挲著衣角,"這...這確實出自石見國的礦山。但那裏是毛利家的領地,外人根本..."他的目光不時瞟向那袋銀錠,喉結上下滾動。
鄭世昌慢條斯理地抿了口茶,茶蓋與杯沿相碰,發出清脆的聲響:"聽說倭國近來海盜猖獗?上月還有商船在琉球附近被劫?"他的指尖輕輕敲擊著案幾上的密報。
小西一愣,隨即會意:"是...是的。尤其是九州一帶的島津家,據說暗中支持海盜..."他突然壓低聲音,"其實不止琉球,就連大明的商船也..."話說到一半又急忙住口,額頭上的汗珠滾落下來。
窗外傳來海鷗的鳴叫,鄭世昌的手指在礦石上輕輕摩挲,嘴角浮現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他緩緩推過那袋銀錠:"本官對倭國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特別是,各藩大名的勢力分布。"
三、八百裏加急
五日後,一匹快馬衝進北京城。驛卒背上的紅旗已經破損不堪,卻依然在風中獵獵作響。守門的錦衣衛見狀立即清道,那匹馬徑直衝向紫禁城,馬蹄鐵在青石板上迸出火星。
乾清宮內,隆慶帝正在批閱奏章。當看到鄭世昌的密奏中"石見國銀山年產白銀可達百萬兩"時,朱筆在紙上頓出一團紅暈。奏折中還夾著一小塊礦石樣本,在燭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宣內閣、六部即刻議事。"皇帝的聲音異常平靜,但侍立的太監發現,陛下手中的茶盞已經出現了細微的裂紋。茶水滲出,在龍袍上洇開一片深色痕跡,卻無人敢提醒。
四、朝堂沸騰
文華殿內,鄭世昌派來的信使剛匯報完畢,朝臣們就炸開了鍋。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照在鋪開的倭國地圖上,石見國的位置被朱筆重重圈出。
"陛下!"兵部尚書第一個出列,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倭國金礦事關國本,臣請即刻調薊鎮精兵三萬,戰船百艘!據報倭國各藩內鬥不休,正是天賜良機!"
戶部侍郎激動得胡子都在顫抖,手中的算盤嘩啦作響:"去年朝鮮銀礦已入賬八十萬兩,若倭國真如奏報所言...國庫可再翻一番啊!屆時修建黃河堤壩、擴充九邊軍備都不在話下!"
"且慢!"禮部尚書皺眉道,"無故興兵,恐遭非議。需得有個由頭..."他捋著胡須沉吟,"至少要像朝鮮之役那樣,有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角落裏的賈環輕咳一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這位年輕的戶部主事:"下官聽聞,倭國諸侯近來屢屢侵擾琉球,而琉球乃我大明屬國..."他頓了頓,"更有甚者,倭國國書中竟敢稱我大明為"唐國",實乃大不敬。"
殿內突然安靜下來。隆慶帝的目光掃過群臣,最後落在牆上的巨幅海圖上。他的手指從朝鮮半島緩緩移向那個狹長的島國,在標著"石見"的地方輕輕點了點,又劃向南方:"琉球之事...確實該有個了斷了。"
五、戰前準備上)
天津衛的軍港內,工匠們正在加班加點地改造戰船。新式的"火龍出水"被安裝在甲板上,這種能發射燃燒彈的武器在朝鮮戰場上曾讓敵軍聞風喪膽。鐵錘敲擊鐵砧的聲音此起彼伏,火星四濺。
"再加兩門炮!"監工的工部員外郎指著圖紙吼道,聲音嘶啞,"戚將軍說了,這次海戰要以火力壓製!倭國人的安宅船雖然笨重,但數量眾多!"
不遠處的校場上,三千名精銳正在演練新式燧發槍的齊射。士兵們身著新式輕甲,腰間別著改良版的震天雷。硝煙彌漫中,槍聲如同連綿不絕的雷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記住!"教官的吼聲穿透槍聲,"倭國人擅長近戰,絕對不要給他們拔刀的機會!三十步外必須解決戰鬥!"他踢了一個動作慢的士兵一腳,"你!想被倭刀劈成兩半嗎?!"
六、戰前準備下)
寧波府的市舶司裏,一群"商人"正在接收最後的貨物。他們表麵上采購的是絲綢瓷器,實則箱底藏著詳細的海圖和倭國各藩的情報。為首的"商人"接過通關文牒時,袖中滑出一枚錦衣衛的腰牌。
"記住你們的身份。"錦衣衛千戶壓低聲音,"你們是泉州林家的商隊,專門經營生絲貿易。"他指著地圖,"對馬島上的宗家已經打點好了,他們會提供倭國各藩的兵力部署。"
碼頭上,水手們正在往商船上搬運貨物。最底層的木箱裏,裝著精心偽裝的測量工具和繪圖器具。一個年輕的書辦緊張地檢查著清單,被年長的同僚拍了拍肩:"放鬆點,到了博多港,自然有人接應。"
與此同時,福州水師大營內,參將正在沙盤前推演戰術:"根據情報,倭國水軍主力集中在平戶一帶。我軍當分兵兩路,一路佯攻長崎,主力直取石見!"他的指揮棒在沙盤上劃出一道弧線。
七、出師之名
禮部衙門燈火通明,十幾名書吏正在連夜編纂《倭寇侵琉事略》。案幾上堆滿了從福建、浙江搜集來的"證詞",每一份都按著血手印。蠟燭滴下的蠟油在桌麵上凝結成小山。
"把這份再抄錄三份。"禮部郎中指著其中一份道,眼下掛著濃重的黑影,"這個漁民說他全家都被倭寇所殺,要多用些淒慘的詞句。加上他女兒被擄走的細節。"
隔壁房間,幾位翰林學士正在斟酌《討倭檄文》的措辭。白發蒼蒼的周學士推了推眼鏡,筆尖懸在紙上遲遲未落:""跳梁小醜"不如改作"豺狼成性",更能激起義憤。"他轉頭問同僚:"倭國最近有沒有什麽新的不敬之舉?"
最忙碌的要數鴻臚寺的通譯們,他們正在緊急翻譯倭國各藩的地名、官職。一個年輕通譯突然驚呼:"大人!發現重大線索!倭國國書中竟將我大明稱為"唐國",這是大不敬啊!"他舉起一份泛黃的文書,手指因激動而顫抖。
這個消息像野火般傳遍整個禮部,最終化作檄文中最鋒利的一把刀:"倭奴僭稱上國,其心可誅!"字字如刀,力透紙背。
八、箭在弦上
威海衛的軍港內,戚繼光站在旗艦"定遠"號的甲板上,望著海麵上密密麻麻的戰船。這些船隻按照最新戰術重新編組,每十艘為一隊,呈扇形排列。夕陽的餘暉將船帆染成血色,海風獵獵。
"報!"傳令兵快步走來,單膝跪地,"福州水師已抵達指定海域,隨時可以封鎖對馬海峽!寧波方麵的商船隊也已準備就緒,船上暗藏的兩千精兵皆已到位!"
戚繼光點點頭,目光轉向東南方。那裏,倭國的海岸線隱藏在暮色中,但他仿佛已經看到了石見銀山上飄揚的大明旗幟。他摸了摸腰間的新式佩劍——這是工部特製的精鋼劍,比傳統的寶劍更輕更鋒利。
"傳令各營,"戚繼光的聲音平靜而堅定,"明日寅時,升旗出征。"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告訴將士們,倭國金銀遍地,此戰...立功者重賞。"
隨著號角聲響起,港內所有戰船同時升起了嶄新的戰旗——紅底金字的"明"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如同燃燒的火焰。岸上的百姓紛紛駐足觀望,有老者喃喃自語:"又要打仗了啊..."
九、皇帝的野望
紫禁城的欽安殿內,隆慶帝獨自站在巨幅海圖前。他的手中把玩著一塊從倭國商人那裏收繳來的銀礦石,礦石在燭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殿內四角的鎏金香爐吐著嫋嫋青煙,將皇帝的身影映照得朦朧而高大。
"陛下,夜已深了..."太監小心翼翼地提醒,手中的燈籠在風中微微搖晃。
隆慶帝恍若未聞,他的目光從倭國列島移向更遠的南方,在那裏,呂宋、滿剌加等地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他的手指劃過這些陌生的地名,最終停在了一個標注著"香料群島"的位置。那裏出產的丁香、肉豆蔻,在歐洲價比黃金。
"傳旨,"皇帝突然開口,聲音裏帶著前所未有的熱切,"命福建水師加緊演練新式戰法。另外,讓市舶司多招募些懂南洋話的通譯。"他的指甲在海圖上劃出一道深深的痕跡,"再派人去澳門,打聽佛郎機人的戰船構造。"
太監躬身退下時,聽見陛下輕聲自語:"有了倭國的金銀...下一步就該是..."話音未落,一陣狂風吹開殿窗,燭火劇烈搖晃起來。
夜風吹動殿內的燭火,將皇帝的影子投在牆上,那影子隨著火焰的跳動不斷延伸,最終籠罩了整個南洋。海圖上,一支無形的艦隊正乘風破浪,駛向未知的遠方。而在更遙遠的西方,歐羅巴的商人們還不知道,一場來自東方的風暴正在醞釀。
喜歡紅樓之賈環科舉路請大家收藏:()紅樓之賈環科舉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