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結識新朋友
字數:2987 加入書籤
不過,在這次培訓班裏,他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曾經作為接受培訓的學員,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培訓別人的老師。
這一轉變,看似不可思議,卻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得以實現。
一個多月前,他剛參加工作,跟著滿老師參加了教字埡區通訊員培訓班,那時的是他還是一個被培訓的對象。
這無疑是一件令人敬佩且令自己欣慰的事情。也讓他更加堅信,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就沒有什麽是無法實現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個培訓班裏,他結識了前來參加培訓的八中物理老師潘澤。
潘老師年屆不惑,是個瘦高個,衣著儉樸,那對深邃的眼睛表明他是一位智者。在講台上,他是一位盡職盡責、備受學生尊敬的稱職物理老師;在台下,他則是聞名鄉裏的優秀通訊員。
每年,他都會在縣廣播站等新聞報、刊、台上發表多達 150 多件新聞稿,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令人讚歎不已。
張聰想象著潘老師在教書之餘的生活。潘老師會深入到田間地角,與幹部群眾親切交流,認真采訪。然後,在忙碌的教學工作結束後,他又會加班加點,不辭辛勞地趕寫新聞稿件。
那一盞盞深夜裏依然亮著的燈光,見證了潘老師的努力和付出。
他想,這樣的生活一定既辛苦又充實。張聰不禁對潘澤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他渴望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位在新聞報道領域有著卓越成就的老師。
一天下午,培訓結束得較早,張聰決定去八中拜訪潘澤。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拜訪,更深入地了解潘澤的新聞報道工作,學習他的經驗和技巧。
走進八中的校園,張聰立刻感受到了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校園裏綠樹成蔭,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討論著問題,老師們則忙碌地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這裏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張聰按照事先打聽到的地址,來到了潘澤的辦公室。此時此刻,潘澤正埋頭整理著一堆資料,神情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了他和手中的工作。
“潘老師,你好!”張聰輕輕敲了敲門,聲音雖輕,卻還是打斷了潘澤的工作。
潘澤抬起頭,看到張聰,臉上露出了熱情的笑容:“哦,是張聰老師啊,快請進!”他放下手中的資料,起身迎接張聰。
張聰坐下後,與潘澤聊起了他的新聞報道工作。潘澤興致勃勃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曆。他說,為了挖掘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他常常會深入基層,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
無論是農民、工人,還是基層幹部,他都願意傾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聲。
在采訪過程中,他也遇到過許多困難和挑戰。有時候,采訪對象不願意配合,他就需要耐心地溝通,消除對方的顧慮;有時候,采訪環境惡劣,他也毫不退縮,堅持完成采訪任務。
而在撰寫稿件時,他更是精益求精,力求用最準確、最生動的語言,將新聞事件呈現給讀者。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執著,這種熱愛和執著深深地感染了張聰。
“潘老師,你每年都能發表那麽多新聞稿,真是太厲害了!”張聰由衷地讚歎道。
潘澤微微一笑,說道:“其實,這也沒什麽秘訣。關鍵是要多跑、多看、多寫。我每周末都會抽出時間去鄉下采訪,了解農民朋友的生活和需求。隻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貼近民生的新聞報道。”他的話語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張聰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他深深地被潘澤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敬業精神所打動。他意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就必須像潘澤一樣,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隨後,潘澤又帶著張聰參觀了他的“新聞工作室”。這是一個簡陋的角落,堆滿了各種報紙、雜誌和稿件。牆上貼滿了潘澤發表的新聞報道的剪報,每一張都承載著他的辛勤付出和榮譽。
“這是我這麽多年來寫的新聞報道的剪報,每次看到它們,我都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潘澤指著牆上的剪報,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張聰仔細地欣賞著每一張剪報,感受著潘澤在新聞報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這些剪報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麵。
有的是關於農村發展的報道,展現了農民生活的變化;有的是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反映了學校教育的新風貌;還有的是關於文化傳承的報道,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張聰深深地體會到,新聞報道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通過新聞報道,人們可以了解到社會的真實麵貌,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就是要肩負起這份責任,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個時代的點點滴滴。
因為擁有著共同的愛好以及肩負著相同的使命,這使得張聰與潘澤迅速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盡管兩人年齡差距頗大,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
他們會一起探討新聞報道的選題和寫作技巧,分享彼此的經驗和心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友誼也變得越來越深厚。
而且,伴隨著時光的緩緩流逝,這份友情就如同陳釀老酒一般愈發醇厚香濃。
如果發現沅古坪地區重大報道題材,他們會一起合作,完成采訪報道任務。
猶記得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裏,張聰和潘澤一同前去采訪那位將老教師李長青的經曆。
喜歡多彩的歲月請大家收藏:()多彩的歲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