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蜀漢硬核打工人:在絕境中撐起半邊天的孤勇者

字數:7065   加入書籤

A+A-


    建安六年201 年)的南郡枝江,16 歲的霍峻跪在兄長霍篤的靈前,望著案上染血的佩劍發呆。兄長臨終前抓著他的手:"部曲數百人,今後由你統領。" 這個從未摸過兵權的少年,從此接過了霍家軍的帥旗。荊州牧劉表看重霍家在地方的影響力,任命他為中郎將,卻不知這個麵容冷峻的年輕人,早已在心底埋下了擇主而事的種子。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大軍壓境,劉表病逝,荊州陷入混亂。霍峻站在長江邊,望著順流而下的劉備船隊,突然想起父親曾說:"劉玄德弘毅寬厚,終成大事。" 他果斷率部曲投奔,在當陽長阪坡初次見識了劉備的仁厚 —— 當其他諸侯忙著搶地盤時,劉備卻帶著十萬百姓撤退,哪怕被曹操騎兵追上,也不願拋棄百姓。
    建安十六年211 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霍峻奉命駐守葭萌城。這座位於蜀地北門的小城,成了他人生的試金石。張魯的使者楊帛帶著三千精兵來到城下,馬蹄揚起的塵土模糊了他的臉:"霍將軍若開城共守,張魯將軍願分三郡之地。" 霍峻登上城樓,手按劍柄向前半步,陽光在他甲胄上折射出冷光:"我的頭可以給你 ——" 他突然拔劍出鞘,寒光閃過,楊帛的頭盔纓帶應聲而斷,"但葭萌城,是劉使君入蜀的根基,有我霍峻在,城在人在。"
    建安十七年212 年)春,劉璋撕毀盟約,派扶禁、向存率萬餘大軍撲向葭萌。霍峻站在城牆上,看著敵軍營帳如繁星般鋪滿山穀,轉頭問部將羅憲:"庫裏還有多少石糧食?" 羅憲答:"不足三百石,僅夠百人吃三月。" 他卻笑了:"敵軍遠來,利在速戰,咱們偏要拖。"
    霍峻的守城戰術堪稱教科書級:白天讓老弱在城牆上搖旗呐喊,晚上派精銳縋城夜襲,火燒敵軍糧草;他讓人在城樓上架設 "投石機",用山上的花崗岩打磨成百斤重的石彈,專門砸向敵軍的攻城塔;最絕的是針對地道戰,他在城內深挖壕溝,發現敵軍地道後立刻灌水,讓地道變成吞噬敵軍的陷阱。
    圍城半年,敵軍死傷數千,卻連城牆都沒摸到。向存氣得發瘋,親自督軍攻城,卻在一個雨夜被霍峻的伏兵砍斷左臂。扶禁想退兵,向存卻吼道:"拿不下葭萌,回去也是死!" 然而士氣已泄,曹軍的懈怠被霍峻敏銳捕捉。建安十八年213 年)正月,他發現敵軍營帳燈火稀疏,果斷打開城門,率 300 精兵直撲向存中軍帳。向存正在熟睡,夢中聽見喊殺聲,剛睜眼就看見霍峻的劍尖抵住咽喉:"叛賊,可識霍某?"
    劉備入蜀後,特意將廣漢郡分出梓潼郡,任命霍峻為太守、裨將軍。他在任期間,推行 "軍屯製",讓士兵戰時為兵,閑時墾荒,梓潼郡的糧食產量三年翻了兩番。可惜天妒英才,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霍峻突然染上時疫,臨終前握著劉備的手:"未能隨主公北伐,憾矣。"
    劉備親自為他主持葬禮,率諸葛亮、法正等重臣素服吊祭,甚至留宿墓上整夜。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雖未提霍峻,卻在給劉禪的密奏中說:"葭萌之守,非霍峻不能成此大功,其忠勇可追趙充國。" 霍峻之子霍弋,完美繼承了父親的軍事天賦,後主時永昌郡夷獠叛亂,他帶著五千精兵入山,采用 "分化瓦解 + 精準打擊" 策略,先招降較弱的部落,再集中兵力攻打頑抗的豪帥,不到三個月便平定叛亂。蜀漢滅亡後,他與巴東領軍羅憲各守一方,拒絕東吳的招降,直到確認劉禪投降,才開城降魏 —— 霍家兩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了對蜀漢的忠誠。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梓潼城,王連站在城樓,看著劉備的大軍在城下安營紮寨。作為劉璋任命的梓潼令,他已收到劉備的勸降信,信末寫著:"先生閉城拒我,乃義也;若肯來降,必委重任。" 他卻將信投入火盆,對主簿說:"食劉璋之祿,當為劉璋守土,縱死無憾。"
    劉備圍城三日,見勸降無果,本想強攻,卻被法正攔住:"梓潼乃蜀北要衝,若屠城,恐失民心。" 劉備遂繞開梓潼,直取成都。直到劉璋投降,王連才開城請罪,劉備卻扶起他:"先生能為舊主守土,必能為新主盡忠。" 從此,這個曾讓劉備吃閉門羹的小吏,成了蜀漢財政的掌舵人。
    王連接手司鹽校尉時,蜀地鹽鐵管理混亂,私鹽販子橫行,官府收入不足三成。他帶著幾個書吏走遍犍為、蜀郡的鹽井,發現火井天然氣井)煮鹽效率低下,當即招募工匠改良灶爐,將竹製導管換成銅管,使鹽產量從每日百斤增至三百斤。他在成都設立 "鹽鐵署",製定《鹽鐵專賣法》,規定 "民間煮鹽須官府備案,私售者斷指",同時設立 "鹽鐵巡檢司",派心腹將領率千餘人巡邏,不到一年,私鹽案減少七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更絕的是他的人才選拔。他從郡縣小吏中提拔呂乂、杜祺、劉幹等,這些人後來都成了蜀漢重臣。呂乂任典曹都尉時,王連教他 "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後來呂乂在蜀郡清查漏戶,竟查出萬餘隱匿人口,充實了兵源。諸葛亮北伐時,軍餉之所以能持續供應,全靠王連打下的財政基礎 —— 他離任時,蜀漢國庫的存糧足夠十萬大軍吃三年,鹽鐵儲備更是翻了五倍。
    建興元年223 年),南中諸郡叛亂,諸葛亮準備親征。王連得知後,連夜闖入丞相府,跪在台階上不肯起來:"南中之地,卑濕暑熱,疫癘橫行,昔日馬援征交趾,士卒死者十之六七。丞相乃國之柱石,豈可輕涉險地?" 諸葛亮歎道:"吾非不知,然諸將才不及吾,恐誤大事。" 王連抬頭,眼中布滿血絲:"昔高祖用韓信、彭越,皆放手任之。蜀中雖小,豈無可用之將?"
    他的勸諫讓諸葛亮猶豫了三個月,期間他四處奔走,聯合李嚴、向朗等重臣上書,懇請諸葛亮坐鎮成都。可惜天不假年,王連在勸諫後不久病逝,臨終前還讓人抬著他巡視鹽鐵署,確認儲備無誤才合上眼睛。諸葛亮南征時,特意選用王連提拔的馬忠、張嶷為將,果然平定叛亂 —— 這既是對王連的告慰,也是對他 "舉賢任能" 策略的肯定。
    建安十三年208 年)的臨沮縣衙,向朗望著北方的硝煙,手中的《春秋》再也讀不下去。劉表病逝,次子劉琮投降曹操,他連夜收拾行囊,帶著家人和萬卷藏書投奔劉備:"劉景升雖厚待我,但胸無大誌,難成氣候。" 劉備任命他為秭歸、夷道等四縣都督,他在任期間,將四縣打造成荊州的 "糧草基地",赤壁之戰時,十萬吳軍的糧草,有三成來自他管轄的區域。
    向朗與馬謖的交情,始於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當時馬謖任綿竹令,向朗路過綿竹,見他在縣衙與百姓討論農桑,不禁心生好感:"幼常治縣,能親百姓,異日必成大器。" 此後兩人常書信往來,討論兵法與治國。街亭之戰後,馬謖逃亡,向朗明知不報會被追責,卻選擇沉默:"幼常雖敗,然乃吾友,豈能效蒯通賣主求榮?"
    被諸葛亮免職後,向朗回到成都,在城南建了座 "集賢閣",將畢生藏書分門別類,還在門口掛了塊匾:"典籍乃治國之根,育人之本。" 他每天黎明即起,戴著老花鏡校勘典籍,發現《漢書?地理誌》中的謬誤,竟徒步數十裏,到都江堰實地考察,證實 "湔氐道" 應屬蜀郡而非廣漢郡。
    延熙五年242 年),八十歲的向朗做了件轟動蜀中的事:他將集賢閣對外開放,允許任何士子入內讀書,還親自講解《周禮》《左傳》。每次講課,台下坐滿了穿著粗布衣裳的寒門子弟,他總是說:"昔蕭何收秦圖籍,乃知天下虛實。吾輩校書,亦為蜀漢存文脈。"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蜀漢後期的文官,十有六七曾在集賢閣讀過書,包括後來的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
    向朗的侄子向寵,是蜀漢少有的 "儒將"。秭歸之戰,劉備大軍潰敗,唯獨向寵的營地完好無損,劉備讚他 "治兵如治家,嚴而不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特意提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營中之事,悉以谘之。" 他任中部督,典宿衛兵,將禁軍訓練得 "止如山,動如風",連孫權的密探都驚歎:"蜀漢禁衛,甲仗鮮明,勝過曹魏。" 可惜延熙三年240 年),向寵征漢嘉蠻夷時,因叛徒出賣遇害,臨終前仍下令:"勿戀戰,保士卒全歸。" 他的死訊傳回成都,向朗老淚縱橫,卻拒絕了劉禪的撫恤:"寵為國捐軀,乃份內事,何敢受賞?"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德陽陌下,張裔望著漫山遍野的張飛大軍,手中令旗數次滑落。作為劉璋的帳下司馬,他奉命阻擊張飛,卻被打得潰不成軍,不得不逃回成都。劉璋無奈,派他向劉備請降,他硬著頭皮來到劉備軍中,卻被劉備的氣度震懾:"先生能為劉璋盡忠,必能為孤盡責。" 從此,這個曾被張飛打得丟盔棄甲的敗將,成了蜀漢的 "外交達人"。
    在東吳的三年,是張裔人生最驚險的時刻。孫權召見他時,故意拿蜀地風俗開玩笑:"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蜀人皆如此放浪乎?" 張裔立刻接話:"卓氏之女,敢愛敢恨,勝似吳地女子 ——" 他頓了頓,"昔朱買臣貧賤時,其妻求去,富貴後又求複合,此等反複,非蜀人所為。" 孫權大笑,又問:"你若回蜀,當如何報答孤?" 張裔低頭:"裔若能活著回去,前半生是父母給的,後半生便是大王給的,唯效犬馬之勞。"
    這話讓孫權起了愛才之心,想留他為官。張裔卻連夜乘船,讓船夫在船頭掛起 "急病求醫" 的燈籠,晝夜兼行。果然,孫權次日反悔,派周泰率快船追擊,卻在永安界外被蜀兵攔住 —— 張裔早已算準,諸葛亮會派陳到的白毦兵在邊界接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回到蜀漢,張裔任留府長史,成了諸葛亮的 "大管家"。每次出門,前來拜訪的官員能排到城門口,他卻在給親友的信中自嘲:"人們敬重的是丞相長史,不是我張君嗣。昨日接客三十人,嗓子都啞了,回家喝了三碗枇杷膏。" 他與楊洪的關係,堪稱蜀漢官場的 "相愛相殺":早年楊洪在他的轄區處罰其子,他心懷不滿,後來卻發現楊洪連自己的親戚犯法都嚴懲,不禁心生敬佩,主動向諸葛亮推薦:"楊季休公心似鐵,可任要職。"
    劉璋時期,楊洪任李嚴的功曹,卻因反對李嚴將郡治遷往更繁華的城池,當麵頂撞:"遷治需征發民夫萬餘,耗費錢糧百萬,此乃勞民傷財之舉,不可為。" 李嚴大怒:"汝敢抗命?" 他卻辭官而去:"寧做平民,不助紂為虐。" 李嚴後來卻發現,這個硬脾氣的小吏,才是真正的能臣,推薦他為蜀部從事 —— 這一懟一薦,竟成了蜀漢官場的一段佳話。
    章武三年223 年),劉備病重永安,漢嘉太守黃元素趁機叛亂,火燒臨邛城。此時諸葛亮東行省疾,成都空虛,眾人皆驚。楊洪卻異常冷靜,他盯著地圖對太子劉禪說:"黃元無大誌,若主上平安,他必自縛請罪;若主上不測,他必順江東下投吳。" 他派陳曶、鄭綽率千餘精兵,在南安峽口設伏,果然生擒黃元 —— 這份精準的預判,源於他對蜀地地理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張裔被孫權放回後,楊洪曾因處罰其子與他有隙。但當諸葛亮問他張裔能否任留府長史時,他坦言:"裔有治劇之才,然性苛察,恐難服眾,不如向朗寬厚。" 有人背後說他公報私仇,他卻在朝堂上公開說:"薦人當以才,而非以私。昔祁黃羊舉賢不避仇,吾何敢違之?" 諸葛亮後來在給張裔的信中說:"季休薦你,乃公心也,望勿介懷。"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荊州治所,關羽的怒喝聲震得房梁發抖:"黃忠何許人也?竟與我同列!" 費詩握著拜官敕命,直視關羽的丹鳳眼:"君侯可知,韓信初投高祖,不過執戟郎,後來拜大將,蕭何、曹參並無怨言。今漢王以黃忠定軍山之功,擢為後將軍,君侯與漢王,猶一體也,何必計官號高下?" 關羽的臉色漸漸緩和,他知道,這個敢獨自闖營的文吏,說的都是實話。
    劉備稱漢中王,群臣皆賀,費詩卻上疏:"昔高祖破秦,猶待諸侯共推,今大敵未克,便自立為王,恐讓天下人以為殿下重權輕義。" 這話如冷水潑在熱油上,劉備雖不悅,卻也知道費詩的忠誠,隻是將他貶為永昌從事。有人替他惋惜,他卻在永昌郡教百姓種桑養蠶,笑著對門生說:"為人臣者,當如直木,寧折不彎。"
    諸葛亮想招降孟達,費詩當場反對:"孟達先背劉璋,再叛先主,此等反覆之人,若結為外援,必成後患。" 諸葛亮不聽,仍寫信招納,結果孟達果然反叛,被司馬懿所斬。事後,諸葛亮握著費詩的手歎道:"公舉之見,勝吾十倍。" 費詩卻搖頭:"丞相非不知,乃存僥幸耳。"
    這些蜀漢官員,用各自的方式詮釋著 "硬核" 的內涵:
    霍峻的硬核,是絕境中的堅守,300 人守孤城一年,靠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慧與信念;
    王連的硬核,是轉型的勇氣,從拒降小吏到財政專家,證明忠義與才能可以共生;
    向朗的硬核,是敢為朋友抗命,晚年校書育人,在逆境中找到人生新方向;
    張裔的硬核,是被俘後的急智,自嘲中藏著對蜀漢的赤子之心;
    楊洪的硬核,是務實的擔當,哪裏有難去哪裏,用行動詮釋 "憂公如家";
    費詩的硬核,是直言的勇氣,在阿諛奉承的官場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硬核打工人,不在於職位高低,而在於是否能在困境中堅守本心,在職責中全力以赴。霍峻的孤城、王連的賬本、向朗的典籍、張裔的辯才、楊洪的急智、費詩的直言,共同構成了蜀漢的精神底色 —— 哪怕大廈將傾,總有人在裂縫中種下希望的種子,用自己的硬核人生,書寫著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的悲壯與光榮。
    千百年後,當我們翻開《三國誌》,除了記住那些光芒萬丈的名臣,更該記住這些在幕後撐住危局的孤勇者。他們或許沒有留名青史的赫赫戰功,卻用自己的方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蜀漢的偉大,不僅在於丞相的鞠躬盡瘁,更在於有無數個霍峻、王連、向朗,在各自的崗位上,用硬核的態度,撐起了這個偏安政權的半壁江山。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