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蜀漢執政集團列傳:在傳承與變革中的治國者
字數:4114 加入書籤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暮春,劉備策馬至廣都縣,馬蹄踏過青石板路,驚起滿地楊花。他望著空蕩蕩的縣衙,隻見縣長蔣琬趴在案幾上,酒壇滾落在地,官服上沾滿酒漬。"當此亂世,竟敢怠政!" 劉備按劍怒喝,左右欲將蔣琬拖出問斬。
軍師將軍諸葛亮卻抬手阻攔,撿起案頭未批的公文 —— 字跡工整,民生案牘皆有批語,唯獨官宴應酬之文原封不動。"主公,蔣琬治縣以安民為本,不屑於迎來送往。" 諸葛亮低聲道,"昔蕭何在關中,不務虛飾,終成漢之棟梁。" 劉備素來敬重諸葛亮,怒意稍減,隻將蔣琬免官。
當晚,蔣琬醉臥茅廬,夢見牛頭撞門,鮮血染紅門檻。占夢趙直卻賀道:"血者,事分明也;牛角連鼻,乃 " 公" 字之象,君必位至三公。" 月餘後,蔣琬起複為什邡令,望著案頭諸葛亮手書 "安民為先",方知當日醉酒,實乃對劉璋舊製繁苛的無聲抗議。
建興五年227 年)的丞相府,蔣琬望著堆積如山的軍報,提筆批下 "調蜀郡冶鐵戶三千,增造連弩"。自諸葛亮北伐,他與張裔統留府事,創 "屯田製" 於犍為、汶山,使 "農不歸耕,軍不乏食"。某次諸葛亮遣使回成都,見府庫充盈,戰馬膘肥,歎道:"公琰坐鎮,吾無後顧之憂矣。"
他的寬容更是聞名。東曹掾楊戲性傲,與他論事常不應答,有人讒言 "戲慢上",蔣琬卻笑:"人心如麵,各有不同。戲若麵從,必非本心;若反駁,又顯吾過,默然乃其直也。" 督農楊敏曾當眾議他 "憒憒不及前人",屬官請治罪,蔣琬搖頭:"吾確實不如諸葛公,何罪之有?" 後楊敏獲罪下獄,他反力保其性命 —— 這份胸襟,讓蜀漢文臣皆服。
延熙三年236 年)的漢中幕府,蔣琬盯著輿圖上的漢水流域,手指劃過魏興、上庸二郡。自諸葛亮病逝,他接過大司馬印綬,提出 "水路東進" 之策:"昔丞相數出秦川,道險糧艱;若造舟師順漢而下,可直搗魏興,與東吳犄角。"
他親督工匠建造樓船百艘,卻因舊疾複發,遲遲未能成行。朝臣多議此策風險,他遂調整戰略,上疏後主:"涼州乃胡塞要衝,可令薑維鎮之,臣守涪城以為聲援。" 涪城地處水陸樞紐,從此成為蜀漢北伐的新支點。臨終前,他手書遺表:"臣疾難久持,唯願陛下親賢臣,遠小人,複漢之業,終有竟時。"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成都街巷,一輛破舊的鹿車吱吱呀呀駛過,車上坐著費禕與董允。許靖之子喪禮在即,董允向父親董和求車,卻隻得到這輛裝柴草的鹿車。董允麵有難色,費禕卻率先登車:"喪禮重情不重車,何必介懷?"
及至喪所,諸葛亮及諸貴人皆乘華車,唯費禕安坐鹿車,神態自若。董和後來問車夫,方知費禕一路談笑,全無窘迫。"吾固知文偉氣量過人。" 董和撫掌歎道,從此認定費禕乃 "蜀之荀彧"。
建興七年229 年)的建業宮殿,孫權斜倚胡床,望著下拜的費禕,忽然笑道:"貴國如葭萌之守,竟讓霍峻以數百人拒我萬軍,可謂善守乎?" 費禕抬頭,目光如炬:"昔戰國時,墨翟為宋守城,公輸九攻而墨翟九拒,非宋兵強,乃守義也。我朝守土,亦守漢家忠義耳。"
諸葛恪、羊衟輪番詰難,費禕始終以 "吳蜀唇齒" 立論,竟讓孫權擊節讚歎:"昔魯仲連辯服秦王,今君辯服孤,蜀有公,孤不敢輕也。" 歸蜀後,諸葛亮讚他 "能回吳侯之慮,勝十萬雄兵",遂頻繁遣他使吳,竟成兩國 "和平使者"。
延熙七年244 年)的興勢山前線,羽檄交馳,魏軍十萬壓境。費禕臨陣前,光祿大夫來敏突至帳中,求與圍棋。眾人皆驚,唯費禕坦然對弈,落子如飛。來敏罷棋歎道:"向者觀試耳,君臨危不亂,破賊必矣。"
他執白棋收官時,已定下破敵之策:令劉敏據興勢,多張旗幟惑敵;親率精騎繞後,斷敵糧道。當曹爽望著滿山漢旗,聽聞費禕已出現在身後,竟不戰自退。此戰後,他封成鄉侯,卻將功勞歸於諸將:"破賊者,將士之力,吾何功之有?"
延熙十六年253 年)的成都宮宴,費禕舉爵向郭修勸酒,絲毫未覺對方袖中藏刀。自蔣琬死後,他獨撐大局,卻因 "寬濟博愛",對魏降人不設防備。當利刃刺入胸膛,他手中酒杯未穩,酒液灑在案頭的《出師表》抄本上,染出一片暗紅。
臨終前,他望著薑維、董允等人,艱難說道:"吾死之後,北伐之事... 需審時度勢..." 話未說完,氣絕身亡。蜀漢君臣皆哭,唯孫權遣使吊唁時歎:"費文偉死,吳蜀之盟,其衰乎?"
建興六年228 年)的祁山戰場,薑維望著緊閉的冀縣城門,母兄的呼喚仿佛還在耳邊。自太守疑他通蜀,夜逃上邽,他追至城下,卻被亂箭逼退。"吾本欲保境安民,奈何漢賊不兩立!" 他仰天長歎,率梁緒等人投奔諸葛亮,從此與母親永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諸葛亮初見薑維,見其鎧甲上刻著 "漢" 字,大喜:"此涼州上士,忠勤如伯約,永南、季常不及也。" 親授他虎步兵五千,令其研習八陣圖。薑維夜以繼日,將陣法與羌胡騎射結合,竟創 "混天陣",諸葛亮撫掌:"得伯約,吾可無憂於隴右矣。"
延熙十八年255 年)的洮西河畔,薑維望著王經的魏軍陣腳大亂,手中令旗揮向天際。此役他率羌胡騎兵突襲,斬敵數萬,血水染紅洮河,胡王治無戴舉族歸降。捷報傳至成都,後主親書 "大將軍薑伯約" 錦旗,送往軍前。
他本欲趁勝取隴右,卻因胡濟失約,在段穀遭鄧艾伏擊。敗軍退回時,他身中三箭,仍斷後拒敵。回到成都,自請貶為後將軍,卻對諸將說:"此戰非敗於軍,敗於謀。吾必複起,定隴右!"
景耀六年263 年)的劍閣關,薑維望著鍾會的十萬大軍,身後是 "漢大將軍薑" 的大旗。自黃皓弄權,他屯田遝中避禍,卻在鄧艾偷渡陰平時,星夜回援。"吾守劍閣,敵糧盡必退。" 他對廖化、張翼說,眼中閃過諸葛亮北伐時的堅毅。
然而成都傳來噩耗:諸葛瞻敗亡,後主投降。將士怒砍山石,薑維卻含淚勸止:"吾等可偽降鍾會,再圖複興。" 他與鍾會 "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暗中聯絡舊部,卻因事泄被殺。臨終前,他望著北方笑歎:"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死後被剖屍,見其膽大如鬥 —— 此等孤忠,令魏將亦嗟歎不已。
郤正曾論薑維:"伯約身為上將,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後庭無聲樂之娛,飲食節製,不奢不約。" 當薑維被殺,家無餘財,唯有諸葛亮所賜《六韜》竹簡,邊角磨得發亮。他的北伐,雖 "玩眾黷旅",卻始終懷著 "漢賊不兩立" 的初心,正如他寫給母親的信中所言:"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欲漢室興,何顧老母?"
蔣琬承諸葛之重,開屯田、通水路,改急攻為穩進;費禕繼之,調和內外,保邊境無虞;薑維則以攻代守,雖成敗參半,卻讓曹魏 "隴右騷動,不得安枕"。他們三人,恰如蜀漢的三重奏:蔣琬是舒緩的前奏,費禕是平穩的中音,薑維是激昂的尾聲。
然而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蔣琬的屯田製,難敵曹魏的休養生息;費禕的懷柔,止不住蜀漢的人才斷層;薑維的北伐,抵不過黃皓的內耗。當薑維在劍閣放下兵器,蜀漢的執政集團終究隨著他的星落而終結,隻留下郤正的歎息:"薑維清素節約,樂學不倦,實乃一時之儀表,而終至隕斃,豈非天命乎?"
評曰:蔣琬之威重,費禕之博愛,薑維之忠勇,皆承諸葛遺誌,然時移勢易,終難回天。蔣琬知變通,費禕善調和,薑維敢孤行,三人各展其長,卻困於蜀漢之弱。老子雲 "治大國若烹小鮮",蜀漢雖小,卻屢經折騰,終成 "屢擾而衰"。然其執政集團,在絕境中堅守二十餘年,使蜀漢雖亡,而漢家氣節不亡,此乃真英雄也。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