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蜀漢邊將列傳:在絕境中拓土安民的硬核守護者

字數:4938   加入書籤

A+A-


    建安十六年211 年)的劉璋幕府,黃權攥著張鬆的 "迎劉備入蜀" 建議書,指節泛白。這位巴西閬中的才俊,此時任州主簿,望著窗外飄落的桂花,對劉璋道:"左將軍劉備)有驍勇之名,若以部曲待之,必不滿其誌;若以賓客禮待,一國豈容二主?今當閉境自守,靜待天下有變。"
    劉璋拍案:"吾欲借劉備之力伐張魯,公何多疑?" 黃權叩頭至地,額角撞在青磚上:"若引狼入室,益州危矣!" 話音未落,張鬆已在旁冷笑:"黃公衡欲學田豐諫袁紹乎?" 劉璋最終采納張鬆之計,將黃權外放任廣漢長。臨別時,黃權望著成都城牆長歎,腰間玉玨硌得生疼 —— 那是父親臨終前贈他的 "守節" 信物。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破張魯,張魯逃往巴中。黃權急叩劉備帳門:"若失漢中,三巴不保,此乃斷蜀之股肱!" 時劉備正與諸葛亮對弈,棋子 "啪" 地落在棋盤:"公衡以為如何?" 黃權展開輿圖,指尖劃過米倉道:"願為護軍,率諸將迎張魯,若其不降,必奪漢中要地。"
    他親率五千精兵,在巴中古道急行三日,卻聞張魯已北降曹操。但黃權並未退縮,反而趁曹軍立足未穩,建議劉備派黃忠奇襲定軍山。當夏侯淵的首級被送到帳前時,劉備拍著黃權肩膀:"得漢中者得蜀,此乃公衡首功。"
    章武二年222 年)的長江北岸,黃權望著南岸的火光大肆,鎧甲下的內衣已被冷汗浸透。他奉命督江北軍防魏,卻見劉備的江南大營被陸遜燒得通紅,退路已被吳軍切斷。部將勸他南渡歸蜀,他搖頭:"吾軍若退,魏軍必乘虛而入,且陛下在南,吾若北降,或可保全士卒。"
    投降曹魏那日,他望著蜀漢方向跪別:"權非負陛下,實乃絕境求生。" 魏文帝曹丕笑問:"卿欲效陳平、韓信棄暗投明乎?" 黃權正色道:"臣受劉主厚恩,降吳則負漢,還蜀則無路,唯求保士卒性命,豈敢比古之賢士?" 曹丕點頭,賜他育陽侯印綬,卻不知他每晚都在竹簡上默寫《出師表》,墨痕浸透竹簡。
    黃權留蜀的兒子黃崇,在景耀六年263 年)隨諸葛瞻守綿竹。鄧艾大軍壓境,他數次勸瞻速占險要,甚至痛哭流涕:"若讓敵入平地,我軍再無屏障!" 諸葛瞻猶豫不決,他拔劍砍斷帳前旗杆:"今日死戰,猶可報國!" 最終率部衝鋒,死於陣前,鮮血染紅戰袍上的 "漢" 字紋章 —— 正如當年黃權在江北不降時,鎧甲內側繡著的 "興複漢室" 四字。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入蜀路上,李恢望著劉備的帥旗,心中暗喜。他本是建寧督郵,因姑夫爨習犯法被免官,卻在聽聞劉備攻劉璋後,偽裝成郡使北上,在綿竹偶遇劉備。"吾知將軍必成大事,故棄暗投明。" 他遞上親手繪製的南中輿圖,劉備展開見上麵標注著 "建寧夷寨分布盤江渡口深淺 ",大喜:" 此乃吾之鄧禹也!"
    建興三年225 年)的昆明城外,李恢被數倍於己的南軍圍困。時值諸葛亮南征,他卻與主力失去聯係,糧草將盡。望著敵軍營帳的篝火,他心生一計,派老卒向蠻人喊話:"官軍糧盡,欲退回成都,吾本建寧人,願與諸君共守故土。" 蠻人信以為真,圍守漸鬆。
    深夜,李恢率精兵從地道突圍,火把照見他臉上的油彩 —— 竟畫著建寧圖騰。蠻人驚覺中計,卻見他振臂高呼:"吾乃爨氏姻親,豈會騙父老?" 趁亂斬殺渠帥,餘眾潰散。此戰後,他徙蠻夷豪帥至成都,將叟、濮等族的耕牛戰馬充作軍資,南中從此 "軍資不乏"。
    建興七年229 年),吳蜀重申盟約,交州屬吳。李恢解交州刺史印綬時,部將惋惜:"此乃公十年心血。" 他卻笑道:"疆土有界,民心無界。" 改任建寧太守,歸居本郡,在俞元老家門前種滿茶樹,每逢蠻夷來謁,必親手烹茶:"此茶生於建寧,亦潤於建寧。" 百姓感其德,家家戶戶懸掛他的畫像,與諸葛亮的 "武侯像" 並列。
    章武三年223 年)的永昌郡衙,呂凱望著雍闓的勸降檄文,筆尖在竹簡上刻下 "不降" 二字。自劉備薨於永安,雍闓勾結吳軍,自稱永昌太守,數次移檄勸降,他卻在回文中痛斥:"將軍世受漢恩,何敢背本逐末?昔竇融歸漢,流芳百世,將軍欲效之乎?"
    永昌與蜀隔絕,他與府丞王伉率吏民閉境拒守,在城樓上遍插漢旗,每夜令士卒環城高呼 "漢家永昌"。蠻夷見其誌堅,竟有千餘戶偷偷送來糧草,堆積在城下 —— 這是十年堅守的民心。
    建興三年225 年),諸葛亮南征至永昌,見城門上的漢旗仍在飄揚,下馬向呂凱行禮:"公守此城,勝守十萬雄兵。" 欲拜他為雲南太守,卻傳來噩耗:呂凱在開城迎蜀軍時,被叛夷暗箭射殺,手中還攥著未寫完的安民告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亮上表後主:"永昌風俗敦直,實乃呂凱守義所致。" 追封陽遷亭侯,其子呂祥嗣爵。至今永昌民間傳說,呂凱死後,其魂魄化為青鳥,每到陰雨夜,便繞城哀鳴,守護這片他用十年生命堅守的土地。
    章武二年222 年)的永安宮,劉備望著眼前的年輕將領,仿佛看見黃權的影子。馬忠護送補兵前來,他握住對方的手:"雖失黃權,得狐篤馬忠原名),漢室有幸。" 從此,這個曾姓狐的巴西少年,正式恢複王姓,改名馬忠,踏上了南征之路。
    建興三年225 年)的牂牁郡,百姓圍著新太守馬忠的車馬,見他身著粗布衣裳,腰間別著一把鏽劍。他下車扶起跪地的老人:"吾乃巴郡農夫之子,知百姓疾苦。" 數月間,他平定朱褒叛亂,卻對降民說:"既往不咎,願與諸君共耕南畝。" 又鑿渠引水,教蠻人種桑養蠶,牂牁從此 "桑麻翳野,五穀豐登"。
    延熙十二年249 年),馬忠卒於任上。南夷百姓聽聞,自發斷發哀悼,數萬人抬著他的靈柩南下,每過一寨,便有蠻女唱喪歌:"馬公來,五穀熟;馬公去,山鬼泣。" 他的墓前,至今可見刻著漢夷兩種文字的石碑,記載著 "鎮南大將軍馬公德信,保我蠻漢平安"。
    建興六年228 年)的街亭戰場,馬謖的敗軍如鳥獸散,唯有王平所領千人鳴鼓堅守。張合的騎兵在陣前徘徊,望著軍旗上的 "王" 字,竟不敢妄動。王平趁機收攏殘兵,回到營寨時,鎧甲下的內襯已被汗水浸成硬殼,諸葛亮握著他的手:"街亭雖失,得公,軍心得穩。"
    延熙七年244 年)的興勢山,曹爽十萬大軍壓境,漢中守兵不足三萬。諸將欲退守漢、樂二城,王平拍案:"若讓敵入關中,涪軍難救!" 他親率千人據守興勢,令士卒遍插旌旗,晝夜擊鼓。費禕援軍至時,見他坐在巨石上,手中握著半塊啃剩的麥餅,眼睛卻盯著山下敵軍營帳,宛如雕塑。
    王平不識文字,卻能口授軍書,條理清晰。他令幕僚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聽到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時,拍腿大笑:"吾雖不知書,卻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他治理軍隊,"遵履法度,言不戲謔",麾下士卒見他端坐帳中,竟不知他心中默記的,是諸葛亮親授的八陣圖要訣。
    建安末年的南充國縣,山賊突襲縣衙,縣長棄家而逃。年輕的功曹張嶷背著縣長夫人突圍,山賊的刀砍在他背上,血浸透衣甲,他卻咬牙疾走:"夫人若傷,吾何麵目見百姓?" 從此,"張嶷背婦" 的故事在巴郡流傳,州府征他為從事時,百姓夾道相送。
    延熙元年238 年)的越巂郡,張嶷望著荒廢的郡城,發下誓言:"必複舊郡。" 他先誘降驍勁的捉馬部,生縛其帥魏狼,卻解其縛:"若能招降餘部,封汝邑侯。" 魏狼感動,率三千戶歸附。又設計誅殺殺太守的李求承,卻厚待其家屬:"罪在一人,不連族黨。" 蠻夷皆服,爭相傳誦:"張太守,天使也。"
    越巂至成都的古道,因旄牛夷阻斷百餘年。張嶷帶著蜀錦、鹽鐵去見狼路,其姑母正是冬逢之妻。他解開鎧甲,露出胸前的蠻紋刺青當年為取信蠻夷所刺):"吾與諸君,皆為漢家百姓。" 狼路感動,率族人開通舊道,千年古道上,從此有了蜀漢的亭驛,商隊的駝鈴聲取代了蠻夷的戰鼓。
    延熙十七年254 年)的狄道戰場,張嶷望著魏軍的箭雨,對兒子瑛說:"吾守越巂十五年,今當為國家死戰。" 他揮舞斷刀,身上七處箭傷,仍大呼 "漢家男兒,豈懼死乎",直至力竭倒地。南中百姓聽聞,連夜趕製百具木像,供奉在各地神廟,每逢水旱,便焚香禱祝:"張侯在天,護我子民。"
    黃權的 "弘雅思量",在於兩難中守道義;李恢的 "公亮誌業",在於南中拓土安民;呂凱的 "守節不回",在於絕域中撐漢祚;馬忠的 "擾而能毅",在於蠻夷間立威恩;王平的 "忠勇嚴整",在於敗軍後穩軍心;張嶷的 "識斷明果",在於蠻荒裏鑿文明。
    這些邊將,或為謀士,或為太守,或為武將,卻共同在蜀漢的邊疆書寫傳奇。他們麵對的,是比曹軍更難征服的自然天險、比吳軍更難化解的民族矛盾,卻以智慧、勇氣與仁心,在絕境中辟出蹊徑。當中原士族在朝堂爭論時,他們在蠻夷腹地建城郭、鑿道路、教農桑,讓 "漢" 的旗幟在邊疆獵獵作響。
    他們的故事告訴世人:真正的硬核守護,不是據險而守,而是讓文明在荒蠻中紮根;真正的忠勇,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讓百姓在戰亂中得以安生。蜀漢的邊疆,因這些人的存在,不再是地圖上的空白,而是漢文化播撒的潤土 —— 這,才是他們留給曆史最珍貴的遺產。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