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劉長殺食其謀反被囚
字數:8784 加入書籤
卻說淮南厲王劉長,是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他的母親過去是趙王張敖的美人。而劉長的身世卻說來話長。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從平城經過趙地,趙王張敖早晚親自供給劉邦飯食,禮節十分卑下,盡女婿之禮張敖的妻子是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高祖劉邦態度傲慢,動輒辱罵,對他很怠慢。當時趙國國相貫高、趙午六十多歲了,曾經是張敖的父親張耳的門客。他們看見劉邦這樣對待張敖,於是很生氣地說:“我們的大王太懦弱!”然後對張敖建議道:“天下豪傑四起,有能力者先立為主,現在大王對待皇上十分恭敬,而皇上對大王卻十分無禮,請為大王殺了他。”
張敖咬破手指指著他們,回答說:“先生說的大錯特錯!先王亡國,多虧皇上才得以恢複,使恩德傳至後代,一絲一毫都是陛下所致,請先生別再說了。”
貫高和十幾個人商量到:“我們錯了,大王是個忠厚長者,不肯背叛道義。但我們不能受辱,現在皇上侮辱大王,所以想殺他,和大王無關。事情成功歸於大王,失敗了由我們自己承擔。”
在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討伐韓信,從東垣縣經過趙國的,張敖把趙姬獻給劉邦。劉邦生性愛好漁色,一見到這嬌滴滴的美人,怎麽肯會放過?當今命令趙姬侍寢。趙姬受到漢高祖劉邦的寵幸,這一夜過後,就種下了胚胎。漢高祖劉邦也隻是經過此處,隨時行樂而已,哪裏會去管什麽有子無子,留住了兩日,就別下趙美人回去了。薄幸之人往往如此。趙姬仍然留在宮中,過了一段時間,身體感覺異樣,月事久久沒來。趙姬請大夫看病,發現自己懷孕了。張敖知道趙美人得劉邦的寵幸,已經有身孕,從此張敖就不敢讓她住在宮內,而是為她另建外宮居住。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趙相貫高等人在柏人縣謀弑劉邦的事情被朝廷發覺,張敖也一並被捕獲罪,他的母親、兄弟和妃嬪悉遭拘捕,囚入河內郡官府。
張氏家眷,亦拘係河內獄中,連趙姬都被囚禁了。趙姬當時將要分娩,對著河內獄官,具陳道:“我曾受到陛下寵幸,已有身孕。”獄官聽說後,不禁伸舌,急忙把這個事情報知郡守,郡守據實奏聞,那知漢高祖劉邦正因張敖臣子謀殺自己的事氣惱,沒有理會趙姬申訴,因此事隔多日,毫無回複的音信。
趙姬的弟弟趙兼和辟陽侯審食其認識,因此即刻措資入都,找到辟陽侯審食其的府第中,叩門求見。辟陽侯審食其還算有情,召他入見,問明來意,趙兼一一詳細相告,並懇求審食其代為疏通。審食其卻也承認,於是入宮告訴呂後,可呂後就是個母夜叉,最恨漢高祖劉邦納入姬妾,怎麽肯替趙姬幫忙?反將審食其搶白數語,審食其碰了一鼻子灰,就不敢再說了。趙兼待了數日沒有得到確實報告,再向審食其住處問明情況。審食其謝絕不見,累得趙兼白跑一趟,隻得回到河內。
趙姬已生下一名男嬰,在牢獄之中受盡痛苦,眼巴巴的望著皇恩大赦,偏偏等來看見的是自己弟弟走進來了,滿麵的憂愁淒慘的神色,言語回答又支支吾吾的。趙姬知道求生無望之後,萬念俱灰,且悔且恨,哭了一天一夜,竟就在牢獄裏自尋死了。等到獄吏得知,已經氣絕身亡,無從施救。一夕歡娛,落了這般結果,真是張敖害了她。
監獄的官吏見此情形,隻好報告給當時的郡守,郡守隻好把遺下的嬰孩,雇了一個乳母,好生保護,以靜候朝廷中的消息。
當時謀反之人與趙王張敖一起被囚車押往長安。貫高他們被捕後,官吏鞭笞了貫高數千,渾身也用鐵器刺了一遍,身上已經沒有可打的地方了,仍然堅持說趙王張敖並沒有參加謀反。漢高祖劉邦知道後,認為貫高是個壯士,讓中大夫泄公以私交去問貫高趙王是否謀反。貫高說:“誰有不愛自己父母妻兒的?現在我被滅三族了,難道會為了保趙王而犧牲親人的命嗎!隻是因為趙王真的沒造反,造反的事就是我們自己幹的。”
漢高祖得知後,於是下令釋放了趙王和貫高。貫高說:“我之所以被打得體無完膚還不自殺,是為了告訴皇帝趙王沒有造反。現在趙王已經出來了,我的使命就完成了。而且人臣有弑君的罪名,有什麽臉麵去見皇帝!縱然皇帝不殺我,我心裏難道就不慚愧嗎?”於是就自殺了。
張敖遇赦後,全家脫囚,而趙姬所生的孩子,複由郡守特派吏目,偕了乳媼,同送入都。漢高祖劉邦前時怨恨張敖,無暇顧及趙姬,此時聽聞趙姬自盡,隻有遺孩送到,也不禁記念其舊情,後悔莫及,感歎多時。遲了遲了。當下命人將遺孩抱入,見他狀貌魁梧,與己相似,越生了許多憐惜,取名為長,下令讓呂後收養他,並在真定縣安葬了趙姬。真定是趙姬的故鄉,她的祖輩就居住在那裏。
屍骨早寒,曉得甚麽?呂後雖然不願意撫養劉長,但因為是漢高祖劉邦鄭重叮囑,也不便意外虐待。好在劉長母親已亡,不必生妒,一切撫養手續,自有乳母等人掌管,毋庸勞心,因此聽他居住,隨便看管。
好容易過了數年,劉長已有五六歲了,生性聰明,善承呂後意旨,呂後喜他機敏聰慧,居然視若己生,劉長因得無恙。
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謀反,高祖劉邦遂立劉長為淮南王,讓他掌管昔日英布領屬的四郡封地。劉邦親自率軍出征,剿滅了英布,於是劉長即淮南王位。
到劉長當了淮南王之後,時間久了,才知到自己生母趙姬,冤死獄中,母舅趙兼,留居真定,因此即差人前往迎接母舅。到了淮南,兩人坐下談及趙姬故事,更添出一重怨恨,無非是為了辟陽侯審食其不肯為當時的事情勸呂後放了趙姬,以致趙姬身亡。
劉長知道以後,記恨在心中,曾經欲前往殺死審食其,隻苦無從下手,也不方便突然行動。
等到漢文帝即位,辟陽侯審食其已經失勢,劉長自視與漢文帝關係最親,驕橫不遜,一再違法亂紀。漢文帝念及手足親情,時常寬容赦免他的過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年),劉長自封國入朝,態度甚為傲慢。他跟隨漢文帝到禦苑打獵,和漢文帝劉恒同乘一輛車駕,還常常稱呼漢文帝為“大哥”。
劉長成年以後,有才智和勇力,並且能奮力舉起重鼎,為了借機會報仇,於是他前往審食其府上求見。審食其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錐捶擊辟陽侯,審食其被鐵錐擊打,頓時感到痛及心肺,頭暈眼花,站立不住,劉長於是命令隨從魏敬殺死了審食其。並且割下了辟陽侯審食其的腦袋。
審食其家內,不是沒有門役,但是事情發生倉猝,如何救護?且因為劉長是皇帝親弟,氣焰逼人,怎好擅自出門擒拿,所以劉長安然走脫,至宮門前下車,直入闕下,求見文帝。
劉長馳馬奔至宮中,向漢文帝脫去上衣,謝罪道:“我母親本不該因趙國謀反事獲罪,那時辟陽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呂後的幫助,但他不力爭,這是第一樁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呂後蓄意殺害他們,而辟陽侯不盡力勸阻,這是第二樁罪;呂後封呂家親戚為王,意欲危奪劉氏天下,辟陽侯不挺身抗爭,這是第三樁罪。我為天下人殺死危害社稷的賊臣辟陽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
強詞亦足以奪理。漢文帝劉恒本就不悅辟陽侯審食其已久,一聽說他被殺死,倒也感到大快人心,而且自己弟弟劉長是為母報仇,漢文帝哀憫劉長的心願,出於是手足兄弟親情,行跡雖然專擅魯莽,但是尚情有可原,因此叫劉長退去,不複議罪。
劉長已得逞誌,便即辭行,漢文帝準他回國,他就備好歸裝,昂然出都去了。中郎將袁盎,入宮進諫道:“淮南王擅殺審食其,陛下乃置諸不問,竟令歸國,恐此後愈生驕縱,不可複製。臣聞尾大不掉,必滋後患,願陛下須加裁抑,大則奪國,小則削地,方可防患未萌,幸勿再延!”漢文帝沒有言語回應可否,袁盎隻好退了出去。
過了數日,漢文帝劉恒非但不治淮南王劉長之罪,反而追究審食其的私黨,漢文帝又聽說審食其的許多事情都是他的以往的門客朱建出謀策劃的,所以就派遣官吏去逮捕他,想治他的罪。聽到官吏已到自己家門口,朱建就想自殺,他的幾個兒子和來負責逮捕他的官員都說:“事情的結果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清楚,你為什麽要這樣老早地自殺呢?”朱建對兒子們說:“我一個人死了之後,對我們一家人的災禍也就沒有了,也就不會使你們受到牽連。”這樣,他就拔劍自殺而死。漢文帝劉恒聽到後感到非常惋惜,於是說:“我並沒有殺他的意思。”究竟是真的惋惜,還是裝模作樣,隻有漢文帝劉恒自己清楚了。
為了表示對其家屬的撫慰,漢文帝劉恒就把朱建的兒子召進朝廷,任命為中大夫。後來朱建的兒子出使匈奴,由於匈奴單於悖慢無禮,於是大罵單於,最終死在了匈奴。
越年為漢文帝四年,當時丞相灌嬰病逝,漢文帝於是升任禦史大夫張蒼為丞相,且聽說季布有才能,於是召河東守季布進京,欲拜為禦史大夫。
季布自為中郎將出守河東,河東百姓,卻也悅服。季布為中郎將,當時有個曹邱生,與季布同為楚人,流寓長安,結交權貴,宦官趙談,常與往來,就是竇皇後兄竇長君,亦相友善,曹邱生得於借勢斂錢,招權納賄。季布雖然不認識曹邱生本人,姓名卻是熟悉,因聽聞曹邱生所作所為不合法度,特致書竇長君,敘述曹邱生之劣跡,勸他勿與結交。竇長君得書後,正在將信將疑,巧值曹邱生來訪竇長君,自述歸意,並請竇長君代作一書,向季布介紹。竇長君微笑道:“季將軍不喜足下,願足下毋往!”
曹邱生卻說道:“仆自有法說動季將軍,隻教得足下一書,為仆先容,仆方可與季將軍相見哩。”
竇長君不便貿然拒絕,於是寥寥草草的寫了一封介紹信,交與曹邱生。
曹邱生回到了河東,曹丘生先派人把竇長君的介紹信送給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著曹丘生的到來。
曹丘生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諾言。”您怎麽能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呢?再說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於我到處宣揚,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難道我對您的作用還不重要嗎?您為什麽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
季布素來愛好名聲,一聽此言,不覺轉怒為喜,即下座相揖,延為上客。留館數月,給他厚贐,曹邱生辭別季布回楚,複由楚入都,替他揚名,得達主知。漢文帝乃將季布召入,有意重任,忽然又有人入毀季布,說他好酒使氣,不宜內用,轉令漢文帝劉恒起了疑心,躊躇不決。季布居住京都月餘,未得好消息,於是入朝進奏道:“臣待罪河東,想必有人無故延譽,乃蒙陛下寵召。今臣入都月餘,不聞後命,又必有人乘間毀臣。陛下因一譽賜召,一毀見棄,臣恐天下將窺見淺深,競來嚐試了。”
漢文帝劉恒被他揭破隱衷,卻也自感慚悔,半晌方答諭道:“河東是我股肱郡,故特召君前來,略問情形,非有他意。今仍煩君複任,幸勿多疑。”季布於是謝別而去。
惟季布有一弟叫季心,亦嚐以任俠著名,見有不平事件,輒從旁代謀,替人泄忿。偶因近地土豪,武斷鄉曲,由季心往與理論,土豪不服,心竟把他殺死,避匿袁盎家中。袁盎方得文帝寵信,即出與調停,不致加罪,且薦為中司馬。因此季心以勇聞,季布以諾聞。相傳季布季心,氣蓋關中,便是為此,這且不必細表。詳敘季布兄弟,無非借古諷今。
且說絳侯周勃,自免相就國後,回到封地一年多,每當河東郡守、郡尉巡行各縣到達絳縣,絳侯周勃自己畏懼被誅,經常身披鎧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來見郡守、郡尉。
此後有人上書告發周勃想謀反,皇上就把這件事交給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給長安處理,於是捕捉周勃治罪。
周勃恐懼,不知如何答辯。獄吏漸漸欺淩侮辱他,還虧張釋之是個好官,但令他還是在監獄中,讓監獄的小官不要過於為難周勃,一時未曾定讞。周勃於是用千金送給獄吏,獄吏既得周勃賄賂,見周勃不能置詞,遂替他想出一法,隻因不方便明確告訴他,乃將文牘背後,寫了五字,取出來暗示周勃。得人錢財,替人消災,還算是好獄吏了。周勃仔細瞧著,乃是以公主為證五個字,才覺似夢方醒。等到家人入內探視,即與附耳說明。原來周勃有數子,長子名勝之,曾娶漢文帝女兒為妻,自周勃得罪解京,周勝之等恐有不測,立即入京省父,公主當亦同來。
周勃把增封受賜的財物都給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緊急關頭,薄昭替他向薄太後進言,太後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的事。
漢文帝臨朝時,薄太後抓起頭巾向漢文帝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軍隊,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
漢文帝劉恒已經看到絳侯周勃在獄裏的供辭,於是向薄太後謝罪說:“獄吏剛才查清楚了,馬上放他出獄。”於是派使臣手持符節釋放絳侯,恢複他的爵位和封邑。
周勃幸得出獄,喟然歎道:“我曾統領百萬兵,不少畏忌,怎知獄吏驕貴,竟至如此!”說罷,便上朝謝恩。漢文帝仍令回國,周勃即陛辭而出,聞得薄昭袁盎張釋之,俱為排解,免不得親自前往感謝。
袁盎與周勃追述彈劾時事,周勃笑說道:“我前曾怪君,今始知君實愛我了!”遂與袁盎握手告別,出都去訖。周勃已返國,漢文帝劉恒知他不反,放下了心。獨淮南王劉長返國後越發驕縱肆誌,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宮中皆號令警戒清道,還稱自己發布的命令為“製”,另搞一套文法,一切出行舉動皆模仿天子的聲威,作威作福。漢文帝劉恒貽書訓責,劉長抗詞答複,願棄國為布衣,守塚真定。明明就是怨言。當由漢文帝劉恒再令將軍薄昭,致書相戒,略雲: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慈惠而厚,貞信多斷,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今大王所行,不稱天資。皇帝待大王甚厚,而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夫大王以千裏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高帝蒙霜露,冒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瘡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至欲棄國為布衣,毋乃過甚!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先帝之業,是謂不孝,父為之基而不能守,是為不賢,不求守長陵,而求守真定,先母後父,是謂不義,數逆天子之令,不順言節行,幸臣有罪,大者立誅,小者肉刑,是謂不仁,貴布衣一劍之任,賤王侯之位,是謂不智,不好學問大道,觸情妄行,是謂不祥。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棄南麵之位,奮諸賁之勇,專諸孟賁,古之力士。常出入危亡之路,臣恐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於大王之手明矣!昔者周公誅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齊桓殺其弟以反國,秦始皇殺兩弟,遷其母以安秦,頃王亡代,即劉仲事見前文。高帝奪其國以便事,濟北舉兵,皇帝誅之以安漢,周齊行之於古,秦漢用之於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諸天子,不可得也。王若不改,漢係大王邸論相以下,為之奈何!夫墮父大業,退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誅,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為大王不取也。宜急改操易行,上書謝罪,使大王昆弟歡欣於上,群臣稱壽於下,上下得宜,海內常安,願熟計而疾行之。行之有疑,禍如發矢,不可追已。
劉長得書後,不思悔改,且恐朝廷查辦,便欲先發製人。
孝文帝六年前174年),劉長讓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議,策劃用四十輛大貨車在穀口縣謀反起事,並派出使者前往閩越、匈奴各處聯絡。朝廷發覺此事,治罪謀反者,派使臣召劉長入京,他來到長安。
丞相臣張蒼、典客臣馮敬、行禦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冒等人上書啟奏:“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文法,不服從天子詔令,起居從事不遵法度,自製天子所乘張黃緞傘蓋的車駕,出入模仿天子聲威,擅為法令,不實行漢家王法。他擅自委任官吏,讓手下的郎中春任國相,網羅收納各郡縣和諸侯國的人以及負罪逃亡者,把他們藏匿起來安置住處,安頓家人,賜給錢財、物資、爵位、俸祿和田宅,有的人爵位竟封至關內侯,享受二千石的優寵。淮南王給予他們不應得到的這一切,是想圖謀不軌。大夫但與有罪失官的開章等七十人,夥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謀反,意欲危害宗廟社稷。他們讓開章去密報劉長,商議使人聯絡閩越和匈奴發兵響應。開章赴淮南見到劉長,劉長多次與他晤談宴飲,還為他成家娶妻,供給二千石的薪俸。開章教人報告大夫但,諸事已與淮南王談妥。國相春也遣使向但通報。朝中官吏發覺此事後,派長安縣縣尉奇等前去拘捕開章。劉長藏人不交,和原中尉忌密議,殺死開章滅口。他們置辦棺槨、喪衣、包被,葬開章於肥陵邑,而欺騙辦案的官員說“不知道開章在哪裏” 。後來又偽造墳塚,在墳上樹立標記,說‘開章屍首埋在這裏’。劉長還親自殺過無罪者一人;命令官吏論罪殺死無辜者六人;藏匿逃亡在外的死刑犯,並抓捕未逃亡的犯人為他們頂罪;他任意加人罪名,使受害者無處申冤,被判罪四年勞役以上,如此者十四人;又擅自赦免罪人,免除死罪者十八人。服四年勞役以下者五十八人;還賜爵關內侯以下者九十四人。前些時劉長患重病,陛下為他憂煩,遣使臣賜贈信函、棗脯。劉長不想接受賜贈,便不肯接見使臣。住在廬江郡內的南海民造反,淮南郡的官兵奉旨征討。陛下體恤淮南民貧苦,派使臣賜贈劉長布帛五千匹,令轉發出征官兵中的辛勞窮苦之人。劉長不想接受,謊稱“軍中無勞苦者”。南海人王織上書向皇帝敬獻玉璧,忌燒了信,不予上奏。朝中官員請求傳喚忌論罪,劉長拒不下令,謊稱“忌有病”。國相春又請求劉長準許自己,劉長大怒,說“你想背叛我去投靠漢廷”,遂判處春死罪。臣等請求陛下將劉長依法治罪。”
漢文帝劉恒詔說:“我不忍心依法製裁淮南王,交列侯與二千石官商議吧。”於是眾臣再次上書請求依法製裁劉長。
漢文帝劉恒批示說:“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於是眾臣第三次上書啟奏說:“劉長犯有大死之罪,陛下不忍心依法懲治,施恩赦免,廢其王位。臣等請求將劉長遣往蜀郡嚴道縣邛崍山郵亭,令其妾媵有生養子女者隨行同居,由縣署為他們興建屋舍,供給糧食、柴草、蔬菜、食鹽、豆豉、炊具食具和席蓐。臣等冒死罪請求,將此事布告天下。”
漢文帝頒旨說:“準請供給劉長每日食肉五斤,酒二鬥。命令昔日受過寵幸的妃嬪十人隨往蜀郡同住。其他皆準奏。
朝廷盡殺劉長的同謀者,於是命淮南王啟程,一路用輜車囚載,令沿途各縣遞解入蜀。
當時袁盎權諫漢文帝劉恒說道:“陛下一向驕寵淮南王,不為他安排嚴正的太傅和國相去勸導,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說淮南王性情剛烈,現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擔憂他會突然在途中身染風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殺弟的惡名如何是好!”
漢文帝劉恒說:“我隻是讓他嚐嚐苦頭罷了,就會讓他回來的。”
劉長命運如何,且看下章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