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此刻即便是死,亦可瞑目!
字數:4024 加入書籤
山海關在秦良玉的白杆兵參與作戰之後,情況一直非常良好。
皇太極剩餘的兵馬,本就缺少精銳,建奴本部人馬,其實就隻有兩萬人。
剩下的六萬,是孫繼祖的遼東兵馬。
戰鬥力不算太高,所以山地之王白杆兵參戰之後,建奴就被攪的雞犬不寧。
他們必須隨時擔心白杆兵會從草叢裏跳出來,給他們的腚眼來上一槍。
局勢僵持,此刻的皇太極,絕對沒有攻破山海關的能力。
真正要擔心的,是南邊戰場,是陛下和葉先生,能否守住北京城。
他們幾人推演過,能否派部分兵馬支援京師,但三人得出來的結論,都是不可。
即便擠牙膏似的擠出數千人,也很難有太大的作為,反而會將山海關置於險境。
所以他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注視著京城的一舉一動,看著葉先生的操作,能否挽狂瀾於既倒。
這其中,以盧象升最為自信,他對葉銘的敬佩,已經是深入骨髓之中。
秦良玉雖然忠於大明,雖然在葉銘的勸說之下,拿出所有的家底,來跟大明一起豪賭,自然是認可葉銘的能力。
但她畢竟沒有和葉銘一起並肩作戰過,所以並未見識過葉銘那些天馬行空卻符合戰場邏輯的操作。
葉先生讓她來山海關,她解決了山海關的危局。
這個時候,她覺得葉先生真的厲害,作戰的時候,真的能夠運用有限的兵馬,並讓他們在關鍵的地方發揮最關鍵的作用。
而越往後,她越佩服這位葉先生。
京城可以準備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在葉先生的操作之下,京城變得好像是銅牆鐵壁一般!
正常人,能在這樣的局麵下,堅持一個月的時間?
絕不可能!
敵人一旦圍城,就極其考驗統帥,不止是指揮防守的能力,還有如何壓製人心、如何統籌調度、如何平衡各方等等。
但顯然,葉先生做的很好。
這個時候,秦良玉已經對葉先生極為佩服,但很快,她就發現,葉先生的能力,還遠遠不止如此。
因為在一個多月之後,一支兵馬從南邊來,進駐遵化城,聽說是山東的顏繼祖,一路向北,收攏了七萬兵馬。
原本顏繼祖正在靠近山東的地方,和代善遙相對峙,可在半月之前,葉先生傳來了一封書信。
很厚的一封書信,葉先生要他一路向北,進駐遵化,一路上要如何行軍,行軍路線如何,到了遵化之後,要如何恢複城防等等。
細致入微,毫厘必究。
顏繼祖進駐遵化城之後,和山海關多有交流,那時候秦良玉才知道這些。
山海關沉悶的氣息,頓時緩解了不少,那一直以來對葉先生都極為崇敬的盧象升,原本也是有些悶悶不樂,誰都明白他對葉先生充滿了信心,但同樣擔心葉先生出現意外。
秦良玉當然知道為什麽,因為葉先生如此布局,說明在葉先生的計劃之中,建奴必定會敗退,會退到遵化。
雖然同樣不理解葉先生為什麽有這種自信,但秦良玉一樣期待。
至於為什麽顏繼祖不直接進駐山海關?理由也很簡單。
不是將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固若金湯的,如果真是那樣,為什麽不直接將所有兵馬放在最北邊的錦州?
互成犄角,才是最好的防守狀態。
就像當初的關寧錦防線,不就是山海關、寧遠、錦州互成犄角,相互支援,交織成網?
更何況,顏繼祖帶著七萬兵馬,進駐山海關,誰為主?誰為從?
又過了約莫數日,毛文龍帶著一船船的士卒,也進駐到遵化城!
再過兩日,秦良玉對那位傳說中的葉先生,佩服之情,已經難以言表!
因為建奴真的退了!遵化傳來戰報,代善帶兵退至遵化城外,試圖進攻遵化,與皇太極一同內外夾擊山海關。
但發現遵化城防嚴密,幾乎密不透風,代善知曉事情不可為,引兵向北而去!
秦良玉驚呆了,竟然能讓建奴放棄圍城?這位葉先生,到底有多能打!?
代善離去不久,皇太極發起一波猛烈衝擊之後,旋即北撤,不出意外,應該在寧遠駐足。
這場仗,好像真的打贏了。
秦良玉有些神情恍惚。
但其實更恍惚的,是盧象升和王在晉。
與秦良玉的中途加入不同,他們經曆了從葉銘北征,再到放棄遼東,放棄遼東後的一係列不良反應,再到建奴伺機南下,他們都完整的經曆過。
他們甚至都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哪怕曆史將他們寫的豬狗不如,但隻要他們自己明白,他們跟隨葉銘做過救國的嚐試即可。
很難想到會贏,但此刻,好像真的贏了?
王在晉看著離去的建奴,他長期和建奴打交道,當然能看出建奴是真心撤退,還是佯裝撤退。
他盯著離去的建奴,久久不能回神。
一旁的盧象升不停的揉眼睛,說是風沙太大,迷了眼睛。
王在晉看了看不遠處一動不動的大旗,知道盧象升是心在動,而不是風在動。
但他的心,又能靜嗎?
王在晉已經是老淚縱橫,這位半生都在遼東,即便不在遼東,也是深居簡出,思索救國之策。
家中藏書,多為北地圖誌,九邊圖考,兵製之類。
這位嘔心瀝血的從前遼東經略,如今薊遼督師,從未像此刻這般情緒激動。
他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一天能等來這樣的勝利。
他主張修重關,飽受攻訐,說他消極防禦,目光短淺,致使大明失去遼東。
他竟成了致使大明失去遼東的千古罪人?
可他們哪裏知曉,大明如瘦馬,哪有力氣固守關外那如同飛地一般的遼左?
若能早早依他之言,放棄關外,為何不能爭取到時間,重整兵力?遲緩建奴?
後來遇到了葉先生,隻有葉先生告訴他,王在晉沒有錯,錯的,是大明財政崩潰,邊防瓦解!
更錯的是朝中有些大臣,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強行為之。
此戰之後,天下人即可知曉!我王在晉到底是錯是對!
此刻即便是死,亦可瞑目。
喜歡我不停死諫,崇禎成聖君了?請大家收藏:()我不停死諫,崇禎成聖君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