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何人能出使
字數:4306 加入書籤
賀若弼今天特意和右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換了一個位置,悄聲坐到了最後。
私縱漢王帶兵出城之事,讓隋文帝大為惱火,昨日連夜便被召進宮裏訓斥了一頓,今日這小朝會,他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偏偏隋文帝好似看穿了他的想法,賀若弼還在暗自得意時,隋文帝點到了他的名字。
“宋國公,你怎麽看?”
“咳……陛……下,臣覺得高尚書和柳尚書說的都對,嘿嘿……”
賀若弼咧開大嘴諂媚笑道。
“嗯?”隋文帝一聲輕哼,突然睜開眼,眸如寒鏡般盯著賀若弼。
賀若弼心裏暗暗叫苦,看來皇帝還在為漢王的事不痛快,眼看插科打渾過不了關,隻能正了正神色答話。
“臣以為,兩人說的都對,近些年戰事頻繁,國力空虛已是事實。草原遼闊,若想一戰功成,恐非一朝一夕,但古紮爾此人野心極大,與西突厥也聯係甚密,萬不可任其坐大。”
隋文帝仍舊坐在上首,雙眸半掩,一言不發。
老臣都知道,這是皇帝在等你繼續說,並且讚同你的觀點。
賀若弼繼續說道:“晉王送回來關於如何應對東突厥汗國內亂的奏疏臣也看了,其中不乏有可取之處,不知諸位認為如何?”
晉王在居延海遇到蕭邢後,經過兩人一番長談,將拔也古情況及應對之策一並寫成奏疏,派人送回了大興。
隻是因為當時都蘭還堵在五原城外,形勢並不明朗,因此也並未引起群臣的重視。
都蘭被陣斬京都庫倫,西突厥的葛邏祿部繞行千裏馳援古紮爾,突厥內部大亂。這此些都和晉王楊廣奏疏中預料的一模一樣。
隋文帝有心采納晉王奏疏上的意見,但這件事有個最大的麻煩——朝臣的意見。
原因無它,還是為了儲君之事。
這次對東、西突厥汗國開戰,晉王楊廣的功勞是有目共睹。
率一萬精騎輕裝奔襲上千裏,掀了達頭的牙帳,不僅緩解了隋國西北的緊張局勢,更是讓東、西突厥聯盟合力進犯的陰謀胎死腹中。
後來晉王楊廣又東出時羅漫山,在庫布齊沙漠下毒大敗都蘭,功績說是功高震主都不為過。
眼下東突厥內亂,正是一舉解決草原對中原王朝威脅的最好時機。
可若是隋文帝采用晉王楊廣的策略,再派他去解決古紮爾的事,那晉王楊廣的聲望在朝中必是無人能及,這場戰爭就成了晉王楊廣的個人秀。
廢長立幼的聲音定會再次甚囂塵上。
所以隋文帝昨夜才會借著訓斥賀若弼的由頭,將他連夜召進宮裏,麵授機宜,想借他的口將這個提案說出來,減小太子一派的反對阻力。
晉王的這個提案以談為主,許以互市之利;武力震懾為輔。
所以主持此事的人不僅要能文能武,而且還要有獨自決斷的權力。
畢竟拔也古離大興幾千裏,局勢瞬息萬變,若是事事都需要匯報請示,這場談判便難以有成效。
朝中能擔此重任的人不多。
首選晉王楊廣。
太子楊勇也勉強可以,但他身為一國儲君,自然不能出入險境。
再就是尚書右仆射楊素,怎奈楊素朝中勢大,已隱隱在高熲之上,隋文帝以重臣造反禦極,自然不可能讓朝中大臣一家獨大,這個任務不可能交給楊素。
尚書左仆射高熲,文武兼備,但他年事已高,再去草原上奔波,隋文帝於心不忍。
最後是漢王楊諒,武力值爆表,但智謀就相差太遠了。
賀若弼的話一出口,高熲就皺起了眉頭,宦海沉浮幾十年的他,瞬間就明白了其中的曲折。
“那諸位愛卿以為何人能擔此大任?”
階下的眾人聞言神情一震,靠著椅背的脊梁紛紛繃直——今天的重頭戲來了!
隋文帝的話剛落音,一人出列,躬身行禮,朗聲道:“臣舉薦晉王!”
說話的是右翊衛大將軍宇文述。
隋文帝叩案幾的手一僵,整個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他也沒想到第一跳出來的是宇文述。
宇文述與晉王楊廣有私交這事,他早有耳聞。宇文述這人一向低調,平日裏不顯山不露水,沒想到今日卻是這般莽撞。
“臣附議,晉王年富力壯,有勇有謀,可擔此大任。”
內史省的楊約見宇文述開口,也起身讚同。
楊約是尚書右仆射楊素的胞弟,自然也是晉王一派的堅定支持者,有了宇文述打頭陣,他也站出來附和。
隋文帝還未開口,吏部尚書牛弘一甩袍袖站了出來:“不可!晉王雖善弓馬之利,但畢竟年紀尚輕,經驗不足,此去草原需因勢而為,靈活多變,臣以為還需要派經驗老道的人方能擔此重任。”
楊約剛剛落回座位,就聽到牛弘跳出來反對,心中頗為不悅,不鹹不淡地開口問道:“那牛尚書可有合適人選?”
牛弘方才見宇文述和楊約兩人支持晉王出使,急切之下,隻顧出言反對,卻沒有考慮好合適的人選,被楊約一問倒是失了分寸,顯得有幾分慌亂遲遲答不上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臣願前往!”
高熲見牛弘窘態,無奈站了出來。
“突厥乃我中原大患,如此機遇千載難逢。啟民可汗雖說對我朝忠心可嘉,但終歸是實力不濟,難成氣候。
如奏疏所述,古紮爾可敦此時根基薄弱,正是急尋得外援以圖自保之時,若此時施以援手,以重新劃分大漠以北為條件,既可以禦敵以外,又能為啟民可汗取得靠近五原的草場,一舉兩得……”
高熲今日不知是來得匆忙還是有意為之,並未著官服,而是穿了一件素青綢長衫。彎腰施禮時,消瘦盡顯。
高熲這幾年蒼老得厲害,遼東、突厥、吐蕃渾、民變等事他都需要親力親為,可以說鞠躬盡瘁。
哪怕是心如堅石的隋文帝,此時也不禁眼底微濕:“老尚書年事已高,塞外苦寒之地,況且你這身體患有舊疾,朝廷官員三千有餘,焉能挑不出一個出使突厥之人?”
高熲還欲開口爭取,卻被隋文帝擺手製止。
本來可選的人就不多,眼下還被分成了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兩派。
太子一派的人,諸如高熲、蘇威、張煚、左武衛大將軍李徹等人自然不希望晉王一派的人主導這次和突厥的談判,反之也一樣,晉王一派的楊約、宇文述等人也不希望由太子一派的人主導。
騎牆派如兵部尚書柳述,宋國公賀若弼對此倒是沒有什麽意見。
隋文帝隱隱有些疲憊。
他不支持廢長立幼,一旦開了這個頭,與國與民,都絕不是好事,失了製度的製約,憑本事就可覬覦皇位,以後兄弟相殘,國家內亂便是常態。
但晉王楊廣的能力和太子楊勇相較,又讓他的內心又充滿矛盾。
廢長立幼最大的助力來自獨孤皇後,她喜楊廣而惡楊勇。
這一點隋文帝比誰都清楚。
喜歡隋烽請大家收藏:()隋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