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都是閑的
字數:2325 加入書籤
劍南王行宮建造的大事,讓知府和崔縣令即便被劍南王嫌棄吵鬧,也堅決不能走。諸多要事亟待商量,像行宮選址,最好別占良田,村子後山是不錯之選,且劍南王有征發徭役的資格,平山建宮並非難事。眼看到了晌午,眾人隻能在樹蔭下商議吃飯問題,崔知義提議找農戶幫忙做飯。而這背後,郭知府還有自己的盤算。借著聖旨和楊公公貪錢的機會,他想給柳杏兒使絆子,將小河村人打散去開荒,試圖讓柳杏兒的作坊受損,可他不知,柳杏兒有著鎮遠侯的支持,底氣十足。
郭知府心情舒暢,可楊公公滿臉嫌棄,劍南王放著城裏備好的酒席不去,偏要帶他們留在鄉下,還不管飯食。楊公公雖不滿卻不敢得罪權勢滔天的劍南王。眾人坐在大道邊樹蔭下,楊公公提議派人去鎮上買點心,崔知義雖心裏窩火但也隻能應下。就在這時,一窩蜂的村民朝劍南王家湧去,郭知府“咻”地起身,楊公公也跟著站起來,指著村民尖聲質問,郭知府更是臉色陰沉地罵道:“這幫刁民!”究竟村民們要做什麽?
郭知府欲命人趕走村民,關鍵時刻崔知義挺身而出攔住。楊公公對崔知義讚不絕口,郭知府雖內心不滿這高門子弟難以拿捏,卻也隻能麵上附和。另一邊,崔知義來到杜家門口,此時劍南王已現身,村長和百姓們齊刷刷跪地,生怕驚擾了這位王爺。郭知府等人坐在遠處觀望,崔知義走近時,劍南王已和村民交談了幾句,還直言皇兄賜此地為行宮,村民安置之事他一概不管。
宮廷之中,一句“皇兄給本王什麽,本王接著便是”,如平地驚雷般炸響。說這話之人,氣勢不凡,盡顯不羈與灑脫。一旁的崔知義聽聞,忙不迭連連稱是。這簡短的對話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糾葛?是兄弟間權力的博弈,還是另有隱情?那看似平靜的宮廷,實則暗潮湧動。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都似藏著深意。
村長帶著一眾村民,滿臉悲戚地向崔知義磕頭哀求。皇命當前,他們不敢違抗,隻求能將同村人分在一起,保住祖祖輩輩辛苦積攢下的田地,畢竟那是他們的命根子啊!剛春耕完,滿心盼著夏收,卻不知何時搬、怎麽搬。崔知義看著這淒慘景象,心中五味雜陳。楊公公和郭知府竟要在這些貧苦百姓身上搜刮。
皇帝一道旨意,讓村長滿心的期待瞬間化為泡影,村莊似乎難逃解散的命運,崔知義雖無奈卻也努力想安頓好眾人。與此同時,陳家的柳杏兒沒有坐視不管,她一邊讓人給杜瑩瑩送點心,一邊琢磨著能否找到轉機,畢竟她在這鄉下傾注諸多心血,也想順手拉值得幫的人一把。而崔知義不想吃幹糧,借著勸村民的契機,找了個去村民家吃飯的借口。
崔知義覺得獨自找柳杏兒蹭飯不妥,便拉上村長前往陳家,這一幕讓村民再次感歎陳虎的厲害,也讓大家意識到搬遷或許得陳家出麵。可眾人剛有去陳家跪求的念頭,就被柳三財潑了冷水。大家深知陳虎冷心冷情,惹毛了甚至會提刀相向。無奈之下,有人向柳三財討主意,柳三財卻直言麵對皇帝命令,誰都沒辦法,還提醒眾人做好最壞打算,想想跟誰搭夥。說完便急著回去吃飯,畢竟他可是頓頓不落,點心充足的“講究人” 。
柳三財和鄭氏一回到家,就一頭紮進灶房忙碌起來。柳棗也麻溜地跑來幫忙燒火,柳三財動手拆菜,鄭氏則忙著煮飯。此時的柳三財一邊忙活,一邊若有所思地說著:“看來這村子散夥是遲早的事兒了。我琢磨著,都頭娘子去哪兒,咱就跟到哪兒,跟著他們兩口子,準錯不了!哪怕是去薑家山,咱也絕不猶豫!”鄭氏毫不猶豫地回應:“都聽你的!”柳三財又補了句:“啥晦氣不晦氣的,有錢人都不怕,咱怕啥!”
柳三財得意地提醒鄭氏:“媳婦兒,咱在村兒裏可算有錢人啦!”鄭氏一聽,笑得合不攏嘴,忙說要惜命,不跟朝廷對著幹。一家人還盤算著有錢後去縣裏買宅院,做城裏人。柳棗惦記著城裏賣肉的多,逗得夫妻二人哈哈大笑。以前想給閨女找個殺豬匠婆家,如今有錢了,柳三財想法也變了。而此時全村人都愁眉不展,唯獨柳三財一家輕鬆自在。另一邊,陳家迎來了崔知義,柳杏兒早有預料,還多備了飯菜。麵對崔知義,柳杏兒直言:“大人前來是不是想說搬遷的事情?”
崔知義麵露難色,向眾人透露皇帝雖已撥款,卻少得可憐,連建房錢都不夠。他既不想同流合汙欺騙百姓,麵對諸多困境卻又力不從心。他甚至寄望陳虎剿匪或查處貪官來解困。而此時,王爺欲占良田,村民們麵臨艱難抉擇:要麽接受租賃王爺土地當佃農,要麽搬遷去荒地。柳杏兒的宅子和作坊也將被棄且無補償。村長急得跪地磕頭,哭求崔知義想辦法。
定陶縣麵臨困境,村民去留成難題。縣令與老村長相對,老村長哭訴著這關乎人命,而縣令希望大家一起想辦法,還叮囑消息不可外傳。這時,柳杏兒提出整體遷移到薑家山的想法,可這麵臨諸多難題:村民願不願意前往?知府能否同意遷移?朝廷又是否會出錢回購薑家山的土地?崔知義表示村民意願得看老村長,他可找知府商議,隻是回購土地的錢他無力全部承擔。柳杏兒心中還有個主意,卻不知劍南王是否同意,隻能等晚上去試探。
喜歡重生古代被娶嬌妻請大家收藏:()重生古代被娶嬌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