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五十而礪
字數:3548 加入書籤
在楊一木看來,自己既然要長期搭連想的車賺銀子,那一定要大氣一點,錢要給到、給足、給夠。
他就是要讓這幾人知道,自己身上隻有利誘之餌,沒有握宰割之刀。
當汪樹何聽到楊一木的表態時,緊繃的神經終於鬆弛下來,難掩激動地說,“楊總如此體諒我們的處境,我這邊完全沒有問題了!”
隨即轉向章祖強和栁船致,“老章,老栁,你們二位還有什麽補充?”
章祖強與栁船致交換了一個眼神,章祖強吱吱吾吾,扭捏半天,才略顯局促地提了一個要求,“楊總,我有個不情之請……”
楊一木笑了笑,“章主任但說無妨,往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有啥話不能直說的?”
汪樹何一聽這話,對楊一木的敬佩和好感又添了幾分,不由豎起了大拇指,然後扭頭對章祖強道,“老章,有什麽話直說就是了。”
章祖強對楊一木誠懇地說,“楊總,理論上來說,這三十萬確實應該全部用於公司運營。不過你也知道,現在搞科研的實在太清苦了。我們搞科研的每個月也就六七十塊錢工資,都拖家帶口的,不容易啊。所以我希望能夠跟你溝通一下,允許我們從投資款中撥出一部分,給創始團隊適當提高待遇。雖然計算所後麵經費沒了,但畢竟還沒到那一步,我們創始團隊到所屬公司來,我怕大家以後心裏有障礙,畢竟是所屬公司嘛,害怕不穩定,漲點錢,這樣既能穩定軍心,也有利於後續人才引進。當然,這隻是個建議,最終還得楊總首肯……”
談起漲工資的事,章祖強顯得有些局促,臉頰微微泛紅,羞答答,但是說話時眼神清澈又很真誠。
他身上既有這個年代的質樸,又透著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書卷氣,兩者交融在一起,讓楊一木不由得心生好感。
“對對,老章這話在理,我也有這方麵的顧慮。”汪樹何說著,從包裏又拿出一張紙,遞給了楊一木。
紙上大致列了意向招攬人員目前在計算所的級別、工資,這上麵最高的是汪樹何,業務處副處長,月工資八十一塊五,收入最低的才五十八塊。
楊一木瞥了眼汪樹何,心中暗忖:你老小子扯什麽犢子呢,自己心有顧慮卻不說,偏要推老章出來給你當擋箭牌。
他仔細大致看了下手中的名單,擬招攬的二十餘人中,包括李廣楠在內大多數人工資都在六十到八十之間。
這數字真實得令人唏噓,恰印證了當下那句流行語:搞彈的不如賣蛋的。
就這點工資尚不及方強手下小弟倒賣幾件衣服的利潤。就連玻璃廠燈工車間師傅一個月也有一百多塊了,難怪有些人難耐清貧,私下跑去賣計算器、旱冰鞋。
這般現實,也難怪即將掀起兩年後的那場轟轟烈烈的辭職下海潮。
這時,栁船致也附和了。
這段時間,他私下接觸了不少同事,雖然大多數人表示不願跳槽,但也有部分人願意過來,就是希望給漲點錢。
楊一木笑著問,“依各位看,那漲多少合適呢?”
“大家期望能漲個百分之十到二十。”說完,栁船致緊張地看著楊一木,生怕他會拒絕。
畢竟人家投資的是公司,這些錢是用於今後公司具體運營的。
至少在創業的初級階段,創始團隊還沒資格給自己漲工資呢。
而且現階段,計算所已經無米可炊,難以為繼,甚至有被裁的可能。所以,除了擔心計算所以及個人前途命運外,他們個人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如果楊一木投資雖然解決了創始公司的運營問題,給他們找到了出路,但他們個人的經濟壓力還是得不到緩解。
無論是章祖強、汪樹何還是栁船致都知道,人家給你項目投資,願意和你合作辦公司,第一次投資就要求人家給創始團隊漲工資,實屬難為之請,但幾人都希望做一次嚐試
畢竟,後麵創始團隊以及核心骨幹在背負經濟壓力之下,這種壓抑狀態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夠緩過勁來,更可能對公司成立後的長遠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負麵影響。
幾人沒想到的是,楊一木完全沒有遲疑,便非常爽快地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在我看來,漲百分之二十不行,太保守了!”
他揚了揮手中的這份名單,當場給了準話甚至算是狠話,“相信汪主任、章主任和栁老師背後都做了很多工作,對這些人情況都很了解。這些人才是公司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不能虧待他們。以這份名單為例,我想麻煩汪處長牽頭負責一下,現階段根據他們在計算所工資水平全部漲百分之五十。至於以後,等公司發展好了,再根據他們在科研、銷售、生產等多方麵的貢獻大小,來適時調整工資。”
這個決定讓幾人都愣住了,就以栁船致來說,他現在每個月七十幾塊錢,如果漲百分之五十,就是一百多了,比鄫所長還高一截子,這樣的漲幅堪稱驚人。
楊一木此時心裏也十分明白,上一輩子也好,今世也罷,不管到了什麽年代,砸錢才是硬道理,馬兒還要吃草才肯跑得快呢,何況是這些科研專家。
隻有舍得給人家發鈔票,人家才願意一門心思地跟著你幹。
又更何況,這名單上應該都是國內從事計算機行業中的專家,而且是專家中的專家。
這個年代,人很純樸,這些搞科研的絕大多數都是老實人,還有一股子讀書人的傲氣風骨在裏麵,談錢就是可恥,談貢獻才是光榮。
絕不欺負老實人,不能寒了科研人的心,這是楊一木真實想法。
他在心裏粗粗算了一筆帳,即使給這二十幾個創始人員都漲百分之五十,一年也不過七八千元——這筆錢絕對值。甚至自己還覺得給漲少了,吸引力還不夠啊。
但是他現在家底用空,手裏也沒什麽餘糧了,目前隻能這樣,而且他還有一個計劃需要盡快實施。
畢竟科研投入大,見效慢,後麵還要多少,未知數,這也是社會不願意投資科研的主要原因。
後世栁船致和李廣楠發生的那場曠世爭論,其實也與之有關,說到底還是投入。
一個想通過貿易積累資本,包括如代理國外產品,建立市場渠道,再逐步發展工業能力,最終投入技術研發。
另一個想強調先投入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通過技術突破帶動工業生產和貿易競爭力。
至於到底走哪條路,務實一點講,還是要看大環境,順勢而為。
沒有絕對的優劣,隻有與時代需求的匹配。終極戰場,最後還是落在技術製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