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鐵器當興
字數:1806 加入書籤
正德六年十月·尚工局鐵火坊
朱厚照盯著新鑄的鐵銃管,爐溫將他的臉映得通紅。牛二虎的義女青禾正用「繡紋驗鐵法」檢查銃管裂紋,繡繃上的「工」字紋樣隨針腳起伏,竟與銃管螺旋紋嚴絲合縫。「陛下請看,」她舉起銃管對著天光,「鐵料經「五煉滲碳法」,含碳量已達一成五,比尋常熟鐵硬三分。」
先銅後鐵乃明代軍工的現實選擇。尚工局新辟的「鐵火坊」內,二十座高爐晝夜運轉。匠人們往爐中填入煤炭與鐵礦石,牛二虎坐在暖轎中指揮:「先下爐甘石,再投碎鐵!」他咳嗽著噴出黑痰——鉛毒未愈,卻堅持改良炒鋼法。爐前學徒按《天工開物·五金》「生熟煉鐵」之法,將液態生鐵炒煉成可鍛熟鐵,再經「五煉滲碳」反複折疊鍛打滲碳粉)製成精鐵。為何先以銅鑄炮,今又轉鐵?蓋因銅雖易鑄熔點千餘度,鐵則需千五百度),卻藏量有限,且延展性佳卻硬度不足,炮管易磨損。早年鑄「紅夷大炮」,每門耗銅三千斤,僅能發射數百次,非國富不可為。而鐵材隨地可采,價僅銅三分之一,若得「五煉滲碳」之法,硬度竟可超銅,且耐磨損,宜於量產。
鐵器崛起源於技術突破下的軍工轉型。青禾掀開爐門,火舌卷著火星撲麵而來。她用「溫度辨色法」判斷爐溫:「赤焰過旺!快添給一些鐵礦石降溫!」這法子仿自牛二虎的「看火色九等法」,將火焰顏色與鐵料含碳量對應——橙黃為熟鐵,青焰為精鐵。昔年鑄銅銃,匠人需逐寸驗銅,稍有鉛雜即炸膛;今「鐵芯銅體」之法,外鐵內銅,鐵承壓力,銅導火藥,炸膛率大降。更有「鬆煙魚油防蝕法」,鬆煙填微孔,魚油隔潮氣,鐵器可保三年不腐,較銅器僅多打磨之勞,卻省七成資費。是以朱厚照力排眾議:「銅銃如金錠,鐵銃如銅錢——金錠可鎮庫,銅錢方能流通萬軍。」
銅歸錢法是資源重新配置的經濟邏輯。巳時,王巧兒帶著女兒朱瑢來到鐵火坊,腰間「巧」字玉佩換成了鬆煙墨塊。「試試這個,」她遞給青禾一個蠟丸,「鬆煙墨混魚油、密陀僧,塗在鐵件表麵可防鐵鏽。」匠人將混合物加熱塗於銃管,冷卻後形成深黑色防護層。此時楊廷和持《鐵器不宜火器疏》闖入,卻見試射場上,五管並聯的「連珠鐵銃」正轟鳴試射。朱厚照指而告之:「楊首輔可知,鑄一銅銃之銅,可鑄十錢;鑄一鐵銃之鐵,僅耗半錢之銅價?」原來明代錢法,「嘉靖通寶」每文重一錢二分,含銅六成,若銅盡歸軍工,則錢荒必起。今鐵器既成,銅料自當還於戶部,每歲可增鑄錢百萬貫,既足兵甲,又穩市易,此乃「以鐵強軍,以銅裕國」之策。
新舊並行體現銅鐵互補的技術倫理。申時,青禾在鐵銃防滑紋中暗藏「工」字繡紋,表麵卻是劉皇後要求的「火德」紋。牛二虎見狀搖頭:「匠人隻該刻工號,不該摻皇家紋樣。」青禾解釋:「鐵銃外刻「火德」,內藏「工」字,正如鐵芯銅體——外示皇權,內藏匠術。」王巧兒撫女胎記,忽憶林夏筆記「技術中立」說,接口道:「銅鐵本同源,如錢銃各有用。錢可通民力,銃可衛家國,皆為社稷之錨。」牛二虎聽此言,咳嗽著笑應:「咱驗了一輩子銅,今見鐵能成器,隻望匠人莫丟了看火色、聽錘音的真本事。」
製度定型勾勒鐵火坊的未來圖景。酉時,朱厚照頒布《鐵器軍工二十條》,首條便明言:「銅材非奉旨不得擅用,違者論斬。」又設「鐵器匠作科舉」,分「冶煉」「鑄器」「防蝕」三科,合格者賜「鐵冠」銀製匠帽),可免徭役。青禾趁熱請奏:「願以鬆煙墨防鉛圍裙為定式,供匠人穿戴。」帝準奏,卻在「防蝕科」批注:「需考《千金方》藥理」——蓋因鐵火坊鉛毒日重,需借醫理護匠,勿使技術傷民。
戌時,牛二虎在暖轎內咳出黑血,青禾為他敷上「驅鉛膏」。老人望著新鑄鐵銃,忽然伸手在轎壁刻下驗銅痕:「鐵雖利,銅亦不可廢。」此語恰如尚工局雙煙囪,一爐騰鐵火,一爐留銅煙——鐵銃成軍,銅錢利民,銅鐵兩道,終成大明雙臂。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