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北宋:三蘇
字數:6673 加入書籤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更是備受矚目,他們被合稱為“三蘇”,一同閃耀於文學的長河之中。
而這蘇氏一門的輝煌成就並非憑空而來,他們乃是唐朝文章四友之一蘇味道的後世子孫,可謂家學淵源深厚。
蘇洵,生於公元 1009 年,卒於公元 1066 年,字明允,自號老泉。
在年少之時,他生性灑脫不羈,對讀書一事並無太多興趣,反而鍾情於四處遊曆,廣覽世間萬象。
然而,時光荏苒,當蘇洵二十七歲之際,仿佛突然間領悟到了知識的重要性,於是毅然決然地發奮圖強,開始刻苦攻讀詩書典籍。
可惜命運弄人,盡管他勤奮努力,但在接連參加科舉考試時都未能金榜題名。麵對多次的挫折與失敗,蘇洵並未氣餒消沉,而是選擇緊閉家門,潛心鑽研六經百家之學說。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不懈探索,他終於形成了獨特的文風——古樸高峻、筆力雄健,猶如高山巍峨聳立,令人仰止。
嘉佑元年公元 1056 年),對於蘇洵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
這一年,他帶著長子蘇軾和次子蘇轍踏上了前往京城之路,並將自己精心撰寫的文章呈獻給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
歐陽修展卷一讀,不禁為之驚歎讚賞,對蘇洵的才華給予了極高評價。
自此之後,蘇洵之名迅速傳播開來,其文章如同一股清流注入文壇,引得眾多學者競相爭相傳閱,並紛紛效仿其古樸、縱橫且峻峭的文風。
蘇洵的文章深受著戰國時期縱橫家思想的浸潤和熏陶,尤其在論辯方麵表現得尤為卓越。
就拿他那篇膾炙人口的《六國論》來說吧,開篇伊始便猶如洪鍾大呂一般,振聾發聵地拋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
這一論斷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瞬間吸引住了讀者們的目光,並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究竟會如何對此展開論述。
接下來,蘇洵緊緊圍繞著這個核心論點,有條不紊地展開了一場嚴密而又精彩絕倫的論證之旅。
他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假設等修辭手法,將六國賂秦所帶來的種種危害剖析得入木三分。
從各國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到外交策略的得失成敗;從曆史事件的前車之鑒,到現實局勢的嚴峻挑戰,蘇洵都能信手拈來,遊刃有餘地加以闡述和分析。
這種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論證方式不僅體現了他高超的思維能力和邏輯素養,更使得整篇文章猶如一座巍峨聳立的大廈,根基穩固,結構嚴謹。
在語言表達上,蘇洵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造詣。他的文字古樸而凝練,用詞精準且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冗餘和拖遝之感。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千錘百煉般精雕細琢而成,既能夠用最簡潔明了的方式傳達出深邃的思想內涵,又能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
而且啊,他那行雲流水般的行文當中仿佛蘊藏著一股能夠摧毀一切、排山倒海般的強大氣勢!
每一個字眼,每一處段落之間,都好似充盈著一種猶如廣袤無垠的天地那般雄渾壯闊的力量之感。
當人們閱讀起他所撰寫的文字時,那種感覺便如同目睹了滾滾長江之水以雷霆萬鈞之勢洶湧澎湃地奔騰而來,一路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那磅礴的水浪攜帶著無盡的能量與激情,一路呼嘯著向下遊狂奔而去。
這股力量不僅能夠輕易地衝破一切阻礙,更能深深地撞擊到讀者們的內心深處,給他們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極其強烈的心靈震撼和巨大衝擊。
後來,經過他人的大力舉薦,才華橫溢的蘇洵終於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機會,被朝廷委以重任,任命其為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在此期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編纂禮書的工作當中,憑借著自己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華,曆經無數個日夜的辛勤耕耘,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這部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太常因革禮》。
該書共計有整整一百卷之多,詳細記載了各種禮儀製度的沿革變遷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對於研究古代禮儀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英宗治平三年公元 1066 年),正當蘇洵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無情的病魔卻突然向他襲來,最終導致他不幸病逝於京城,終年五十七歲。
噩耗傳來,眾人皆為之悲痛不已。為了表彰蘇洵一生對文學和學術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朝廷特地追贈蘇洵為光祿寺丞,以示對這位文壇巨匠的敬重和緬懷之情。
蘇軾,這位生於北宋時期的文學巨匠,於公元 1037 年降臨世間,卒於 1101 年,享年六十四歲。其生命軌跡猶如一顆璀璨流星劃過曆史的天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在一個充滿濃厚文化氛圍的家庭之中。自小,他便沉浸在書香墨韻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這無疑為他日後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奠定了堅實基礎。
嘉佑二年,即 1057 年,對於蘇軾來說,可謂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轉折點。那一年,蘇軾與其弟蘇轍一同參加科舉考試,並雙雙進士及第。
當時擔任主考官的歐陽修,在讀到蘇軾的文章時,不禁拍案叫絕,對其文采讚賞有加。
然而,蘇軾的仕途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由於他堅決反對王安石推行的變法舉措,不惜直言進諫,最終自請離開京城,外放為官。
此後,他輾轉多地,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以及湖州等地任職。盡管身處他鄉,但蘇軾始終心係百姓,每到一地,都積極關注民生疾苦。
他大力興修水利工程,致力於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造福一方民眾。其卓越的政績有目共睹,深受百姓愛戴。
元豐二年,也就是 1079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降臨到蘇軾身上——“烏台詩案”爆發。蘇軾因此被捕入獄,遭受了牢獄之災。
事後,他被貶謫至黃州。在黃州這片土地上,蘇軾並未一蹶不振,反而以樂觀豁達的心態麵對逆境。他親自耕種於東坡之上,過著簡樸而充實的生活,並自取別號“東坡居士”。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他文思泉湧,創作出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諸如氣勢磅礴的《赤壁賦》、意境深遠的《後赤壁賦》以及豪邁奔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
這些作品不僅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更充分彰顯了蘇軾那超凡脫俗的文學造詣和曠達不羈的人生態度。
哲宗登基之後,曾經一度外放的蘇軾終於迎來了命運的轉機,他被朝廷緊急召回京城。
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華和淵博的學識,蘇軾一路高升,官職屢次更迭,最終官至翰林學士等高階職位。
然而,就在仕途看似一帆風順之時,蘇軾卻因為與當時的保守派領袖司馬光在政治理念上產生了嚴重分歧而再次遭遇挫折。
司馬光主張徹底廢除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蘇軾則認為新法雖有不足之處,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處,不應一概而論地全部廢棄。
由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隨波逐流,蘇軾再次遭到排擠,不得不離開京城,前往外地任職。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紹聖元年公元 1094 年)。此時,以章惇為首的新黨勢力逐漸崛起並掌控朝政大權。
新黨對於舊黨的打壓愈發嚴厲,作為舊黨中堅力量之一的蘇軾更是成為他們重點打擊的對象。
於是,蘇軾接連被貶謫至偏遠荒涼之地——先是惠州,而後又是更為艱苦的儋州。
盡管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蘇軾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積極融入當地生活,與百姓打成一片,並在文學創作方麵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
宋徽宗即位後,大赦天下,蘇軾終於得以獲赦北歸。然而,經過多年的顛沛流離和身心折磨,蘇軾的健康狀況已經每況愈下。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他不幸病倒在了常州,並最終與世長辭。
蘇軾的文風獨具特色,豪邁灑脫之中蘊含著靈動自然之氣,同時還充滿了深邃的理趣。其作品題材廣泛,涵蓋社會萬象、人生百態以及自然風光等等,無一不展現出他那廣博的視野和豁達開闊的心境。
例如在千古名篇《赤壁賦》當中,麵對著雄偉壯觀的赤壁美景,蘇軾思緒萬千,文思泉湧。
他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創作出了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巧妙地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開篇先敘述了作者與友人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悠閑情景,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致遠的氛圍;
緊接著描寫了赤壁一帶壯美的山水風光,令人仿佛身臨其境;隨後通過對三國時期英雄豪傑們的緬懷和感慨,抒發了作者對世事無常、人生短暫的慨歎;
最後上升到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生存意義的哲理探討,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由的向往之情。整個行文過程猶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流暢,毫無斧鑿之痕。
此外,蘇軾在語言運用方麵也是別具匠心,靈活多變。他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比如文中那句“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就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將江麵的浩瀚無垠描繪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蘇軾能從日常事物中挖掘深刻哲理,如《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以生動的生活場景揭示出當局者迷的哲理,充滿智慧光芒。
蘇轍出生於公元 1039 年,卒於 1112 年,終年七十四歲。他表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轍與其兄長蘇軾一同參加科舉考試,並雙雙成功登上進士之榜。不僅如此,他們還共同應對了策製舉。
然而,由於蘇轍在對策中直言不諱地陳述了朝政的得與失,這一舉動觸怒了當權者,最終被評定為下等,隻能擔任商州軍事推官一職。
在政治立場方麵,蘇轍和蘇軾如出一轍,都對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持有反對意見。也正因如此,蘇轍遭受了貶謫。
不過,到了元佑年間,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舊黨重新執掌政權,蘇轍終於得以被召回京城。
在此期間,他一路高升,最終官至尚書右丞以及門下侍郎這樣顯赫的職位。
可惜好景不長,當新黨再度掌握政權之後,蘇轍再次遭遇貶謫。
經曆了仕途的起起伏伏,晚年的蘇轍選擇歸隱潁川,從此閉門謝客,專心致力於著書立說。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以《欒城集》最為著名。
蘇轍的文學風格獨具特色,其文風平穩質樸,毫無浮華之氣;同時又顯得淡泊深沉,蘊含著一種寧靜致遠的韻味。
與父兄相比,蘇轍的文章更傾向於內斂含蓄,情感表達較為委婉,需要讀者細細品味方能領悟其中深意。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黃州快哉亭記》更是將這種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篇文章中,蘇轍緊緊圍繞“快哉”二字展開論述。首先詳細描述了亭子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優美的景色,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接著,他筆鋒一轉,由景及人,深入探討了人們觀賞景物時所產生的不同情感以及對待人生的各種態度。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總體而言,蘇洵之文風恰似老吏斷案,嚴正剛猛;蘇軾之文風猶如天風海雨,奔放灑脫;蘇轍之文風仿若山間清泉,平和衝淡。
三蘇文風雖各具特色,然皆於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之一筆,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深遠之影響。】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