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東漢,許慎

字數:7089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四章:東漢,許慎
    大明
    “爹,你說啥?”朱橚滿臉驚愕,仿佛聽到了天底下最荒謬的事情一般,他下意識地伸手去掏了掏耳朵,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問題,才會聽到如此驚人的話語。
    朱元璋看著兒子這副蠢樣子,心中不禁有些無奈,但還是耐著性子,又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咱給你兩個選擇,要麽你自己乖乖去雲南,要麽咱就直接把你流放過去。反正你私底下幹的那些事兒,也足夠讓你被流放了!”
    朱橚終於聽明白了父親的話,他的眼睛瞪得像銅鈴一般,滿臉都寫著難以置信。雲南?那個地方可是出了名的偏遠啊,自己怎麽可能想要到那種地方去呢?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然而,更讓他震驚的是,父親竟然會說要將他流放。這可真是太過分了!朱橚的心中充滿了委屈和不滿,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麽,要受到如此嚴厲的懲罰。
    當聽到父親說出最後一句話時,朱橚的小身板不由自主地顫抖了一下。他開始認真思考起自己的處境來,如果真的讓父親將他流放,那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與其被動地等待被流放,還不如自己主動選擇去雲南,說不定這樣還能爭取到一些更好的條件。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朱橚終於下定決心,他低著頭,聲音低低地說道:“兒選第一個。”
    站在一旁的朱棣看著這個倒黴弟弟,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憐憫之情。他知道雲南那個地方條件艱苦,弟弟此去恐怕會吃不少苦頭。
    於是,朱棣暗自決定,等會兒一定要吩咐王妃給小五多帶些好東西,尤其是那些可以救命的藥材,絕對不能少。否則,他真擔心這個弟弟會在雲南遭遇不測。
    別說為什麽朱棣不求情,那可是說一不二的朱元璋,誰求情誰挨鞋底子)
    朱家這邊在“父慈子孝”,雞飛狗跳。真是一副人間樂景。
    唯一受傷的朱橚:我一點都不開心。
    ————————————
    金榜將今天要盤點的人物信息公布了出來。隻見金榜上的文字緩緩浮現,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
    “之前已經介紹過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他的醫術高超,著作《傷寒雜病論》更是醫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而今天要盤點的同樣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傑出人物——被稱為字聖的許慎。”
    【許慎約公元58年—約公元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屬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經學家、文字學家。
    在東漢那個時代,今文經學非常流行,但這種學風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當時的學者們往往空泛地議論,對經典的解釋也缺乏嚴謹性,甚至出現了穿鑿附會的情況。
    然而,許慎卻與眾不同,他尊崇古文經學,並拜著名經學家賈逵為師,專心致誌地研究經學和文字學。
    賈逵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聞名,他對許慎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在賈逵的教導下,許慎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這為他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許慎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對古代經典和文字的研究與整理工作。他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上文字使用的混亂狀況,以及今文經學家對經文隨意闡釋的現象。
    麵對這種情況,他下定決心要撰寫一部全麵係統的文字學著作,以糾正字形、闡明字義、辨析字音。
    為了完成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許慎付出了多年的辛勤努力。他廣泛收集各種古代文獻資料,仔細比對和分析其中的文字,不斷地思考和總結。
    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但他始終堅持不懈,最終成功地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偉大的著作。
    《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係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它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部書總共分為十五卷,收錄了多達 9353 個字,另外還有 1163 個重文。對於每個字,它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說,這使得讀者能夠深入了解每個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該書以小篆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小篆字形結構的細致分析,依據“六書”理論,全麵而深入地闡釋了漢字的形、音、義。
    這種研究方法不僅讓當時的人對古代漢字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後人研究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化和語言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說文解字》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它所保存的大量古代文字資料上,更在於它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漢字理論體係。
    這個體係對後世文字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曆代學者研究漢字的經典之作。
    除了《說文解字》之外,許慎還著有《五經異義》。在這本書中,他對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在解釋五經時的異同進行了詳細的辨析,充分展示了他在經學領域的深厚造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五經異義》這本書如今已經失傳,我們隻能通過後人的輯本去了解其中的部分內容。
    而除了文字學,許慎在經學方麵也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對儒家經典的研究深入透徹,注釋精準,為後人理解和傳承古代經典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的經學著作不僅在當時備受推崇,而且對後世學者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許慎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他被後人尊稱為“字聖”,實至名歸。盡管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但他的著作卻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國學術的天空,永遠為後人所敬仰和學習。】
    東漢
    許慎坐在案幾前,燭光搖曳,映著他專注查閱資料的身影。桌上堆滿了竹簡與帛書,他時而蹙眉思索,時而奮筆疾書。
    偶然間,他像是觸碰到了時光的縫隙,恍惚中竟看到金榜曆史長河裏,另外一個自己曆經無數日夜的艱辛,終於完成了那部傾注畢生心血的著作。
    書中每一個字,每一條注釋,都凝聚著他對文字的熱愛與執著。畫麵裏,完成著作的自己雖已兩鬢斑白,但眼神中透著無盡的滿足與自豪。
    此刻的許慎,心中滿是欣慰,不自覺地伸手輕輕摸著胡子。那欣慰的笑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未來的自己產生了共鳴。然而,欣慰之餘,使命感湧上心頭。
    他深知,文字傳承意義重大,還有許多工作亟待完成。
    他望向窗外的夜空,繁星閃爍,恰似他心中對知識傳承的堅定信念。他握緊手中的筆,決心加快步伐。
    要讓這本承載著華夏文明密碼的書,盡快問世,將文字的奧秘與力量,傳遞給後世子孫,為文化的傳承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東漢女君時期
    蔡倫神色凝重地穿梭在造紙作坊間,身後跟著一群小心翼翼的宦官。作坊內,熱氣騰騰,彌漫著一股紙漿的氣息。
    他緩緩走到案台前,目光緊緊落在那堆剛剛造出的紙張上。眉頭越皺越緊,眼神中滿是不滿。
    蔡倫伸手輕輕拿起一張,粗糙的觸感從指尖傳來,他輕輕摩挲著,紙張發出“沙沙”的聲響,似在無聲地訴說著自身的缺陷。
    “這紙太過粗糙,如何能廣泛使用?”蔡倫低聲呢喃,聲音裏透著濃濃的憂慮。他抬起頭,目光掃過在場的眾人,嚴肅地說道:“造紙一途,關乎重大,我們切不可懈怠。”
    眾宦官紛紛低頭,大氣都不敢出。蔡倫再次將視線投向紙張,陷入沉思。片刻後,他果斷地說道:“重新梳理流程,從原料選取到打漿、抄紙,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
    隨後,他親自帶領宦官們,重新審視每一個環節。時而停下腳步,仔細觀察紙漿的質地;時而與工匠們交流,詢問操作的細節。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映出他堅毅的臉龐。蔡倫深知,唯有造出優質紙張,才能改變書寫的曆史,而他,絕不輕言放棄。
    在曆史的長河中,當曆朝曆代的人們聽聞東漢出了個被尊為“字聖”的許慎時,內心皆泛起深深的震撼,不禁“人都麻了”。
    朝堂之上,學者們聚在一起,談論起許慎的成就,皆是滿臉驚歎。那些皓首窮經的老學究,原本自恃學問深厚,此刻也不得不承認許慎在文字學領域的登峰造極。
    市井之中,販夫走卒們雖不懂文字學的高深,但也從說書人口中知曉了許慎的大名。
    他們或許不理解許慎編纂《說文解字》的艱辛,卻能從這件事裏咂摸出一些道理。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紛紛,都感慨原來不管身處何種行業,隻要用心鑽研、堅持不懈,都能有所建樹。
    文人墨客們更是從中獲得啟示,他們揮毫潑墨,寫下對許慎的讚譽,也反思自己的治學之路。
    工匠們聽聞許慎事跡後,更加專注於手中技藝,期望能在自己的行業裏像許慎一樣闖出一番名堂。
    許慎的故事,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前行的道路,讓人們深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絕非虛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夢想拚搏奮進。
    嘉靖年間
    山風呼嘯,吹得李時珍的衣袂獵獵作響。他雙手緊緊握緊了那根相伴已久的手杖,骨節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目光,無比堅定地看向蜿蜒崎嶇的前方。
    “我得更加努力啊,不然會有更多的人受害啊”,這話在他心間反複回蕩,似洪鍾巨響,震醒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想到世間無數百姓因藥不對症、用藥混亂而飽受病痛折磨,甚至失去生命,他的心就如被重錘狠狠擊中,疼痛難忍。
    腳下的路布滿荊棘,可李時珍的步伐依舊沉穩有力。他深知,每一步前行,都可能為醫藥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每一次探尋,都可能挽救無數在病痛中掙紮的生命。
    一路上,他不懼山高林密,不畏猛獸出沒,仔細辨認著每一株草藥,詳細記錄它們的形態、特性、功效。渴了,就捧起山間清泉;餓了,便以野果充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那堅毅的臉龐,被歲月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眼中的光芒卻從未熄滅。這份光芒,承載著他對醫藥事業的執著,更飽含著對天下蒼生的悲憫。
    因為他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讓正確的醫藥知識得以傳承,讓百姓免受亂用藥之苦。而一路奔波風餐露宿的李時珍卻沒發現他辯藥采藥的時候,一絲絲金色的流光悄悄的沒入他的身體,默默的修複著他的陳年舊疾。
    “咦,最近怎麽感覺身體沒那麽沉重了?”李時珍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有些不放心,給自己把脈沒發現什麽問題之後才放下心來,不是壞事就好。
    “我還得更努力才是”李時珍一邊緩緩說道一邊背著藥簍的背影緩緩的消失在了林間。
    ——————————
    題外話:
    大家所知道的造紙術其實是蔡倫改良的。
    在蔡倫之前,已經存在一些造紙的雛形和技術。當時人們主要用竹簡、絲綢等記錄信息。
    竹簡過於笨重,攜帶和保存不便;絲綢雖輕便,但成本高昂,難以廣泛使用。民間也有用麻纖維造紙的嚐試,不過造出的紙張質量粗糙,書寫體驗差,實用性有限。
    蔡倫生活在東漢時期,任職於宮廷,有機會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資源。他深入研究前人的造紙經驗,對造紙工藝進行了係統性的改良創新。
    在原料選取方麵,蔡倫突破傳統,除了使用麻纖維,還創造性地采用樹皮、破布、舊漁網等多種廢舊材料作為造紙原料。
    這些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解決了原料短缺和成本過高的問題,為大規模造紙提供了可能。
    在製作工藝上,蔡倫進行了一係列精細改進。他將原料經過浸泡、蒸煮、舂搗等多道工序處理,使纖維更加細碎、均勻,進而提高了紙張的質量。
    特別是舂搗環節,能讓纖維充分解離,為後續紙張的緊密成型奠定基礎。在抄紙過程中,他改進工具和操作方法,讓紙張的厚度更加均勻。
    經過幹燥等工序後,最終造出的紙張輕薄、均勻、堅韌,書寫流暢,大大提升了紙張的品質和實用性。
    蔡倫改良的造紙術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此之前,文化傳播因書寫材料的限製而困難重重,改良後的造紙術使得紙張得以大量生產,成本降低,書寫和傳播信息變得更加便捷。
    這促進了文化的快速傳播,知識得以更廣泛地流通,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造紙術還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當時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的羊皮、莎草紙等書寫材料,推動了全球文化事業的進步。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