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宋朝紀事

字數:8526   加入書籤

A+A-


    建隆年間
    趙匡胤緊皺著眉頭,凝視著禦案上那堆積如山的奏本,心中不禁湧起一陣煩悶。他暗自思忖道:“這才剛剛開國,怎麽就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處理呢?”
    他緩緩轉過頭,目光落在身旁的趙普身上,開口問道:“還有多少奏本啊?”
    趙普見狀,連忙微微欠身,臉上露出一副恭謹的神色,回答道:
    “官家,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各方事務自然繁多。昔日舊製需革新,新的律法、官製亟待確立;
    民生方麵,農田水利要修繕,百姓生計要扶持;軍事上,周邊割據勢力未平,邊防不可鬆懈。諸多事宜千頭萬緒,堆積起來便有這許多奏本了。”
    趙匡胤斜倚在龍椅上,微微閉上眼睛,伸出右手輕輕揉著太陽穴,仿佛這樣能緩解他心中的疲憊和壓力。
    過了一會兒,他緩緩睜開眼睛,長歎一聲:“朕本以為黃袍加身,天下便可安穩,卻不想這治國比打天下還難啊!”
    趙普站在一旁,見狀連忙寬慰道:“官家勿憂,萬事開頭難嘛。如今咱們才剛剛建立新朝,諸多事務都需要逐步厘清,製定章程。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後續自然會順暢起來的。”
    趙匡胤聽了趙普的話,心中稍感安慰,他點了點頭,說道:“你所言甚是。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先從要緊之事著手,比如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吏治清明,則百姓安心;經濟發展,則國家穩固。”
    趙普連連稱是,他深知趙匡胤所言不假。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吏治是否清明和經濟是否繁榮。隻有把這兩件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趙匡胤的眼神逐漸變得堅定起來,他坐直身子,拿起一本奏本,開始翻閱起來。奏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事情,看得他有些眼花繚亂。但他並沒有被這些奏本嚇倒,反而越看越精神。
    “你幫朕梳理一下,看看哪些事最為緊要,咱們一件件來解決。”趙匡胤對趙普說道。
    趙普點頭應是,他立刻開始思索各項事務的輕重緩急。他深知這些奏本中的每一件事都關係到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必須謹慎對待。
    一時間,禦書房內鴉雀無聲,仿佛時間都凝固了一般,隻有那紙張翻動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宛如一首輕柔的旋律。
    君臣二人皆全神貫注地沉浸在工作之中,他們的心思完全被新朝的穩定與繁榮所占據,開始了這場漫長而艱辛的征程。
    然而,就在這靜謐的氛圍中,突然間,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原有的寧靜。
    這腳步聲如同驚雷一般,在禦書房內炸響,讓人不禁為之一驚。他緩緩抬起頭,目光如炬,凝視著那道逐漸靠近的身影。
    來人是一個宮人,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欣喜。那笑容如同春日裏綻放的花朵一般燦爛,聲音也因激動而微微顫抖:
    “官家,大喜啊!盧大人傳信說,在福建路發現了一種新型稻種!”
    趙匡胤原本正端坐在椅上,微微蹙著眉,思索著關乎民生的諸多事務。
    然而,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那原本凝重的神情如同被春風拂過的湖麵一般,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雙眼閃過一絲驚喜的光芒,仿佛夜空中突然劃過的流星。
    他急切地探身向前,雙手不自覺地抓緊了椅把,似乎想要透過那宮人,直接看到那新型水稻的模樣。
    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焦急,追問道:“快說說,這新型稻種有何特別之處?”
    宮人急忙接著說道:“盧大人在信中提到,這種水稻的生長周期非常短,相比其他傳統水稻品種,它能夠更快地成熟。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水稻的產量相當高,如果能夠廣泛地種植這種水稻,一定可以緩解許多地方糧食短缺的艱難處境。”
    趙匡胤聽完宮人的匯報後,眼中立刻閃現出振奮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來,在宮殿中來回踱步,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語: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啊!這簡直就是上天對我大宋百姓的眷顧和庇佑啊。”他的心中已經開始迅速地盤算著如何將這種新型水稻推廣種植,讓更多的子民受益。
    趙匡胤稍作思考後,轉頭看向站在身旁的侍從,毫不猶豫地下達命令:
    “立刻傳達朕的旨意,讓盧多遜詳細地考察這種水稻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方法,繪製出詳細的圖譜,然後盡快呈送給朕。
    同時,安排專業的農官前往福建路,認真學習這種水稻的種植技術,等時機成熟後,就在適宜種植的地方廣泛地栽種這種水稻。”
    趙匡胤的話語幹脆利落,沒有絲毫的遲疑。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大宋各地的農田裏,這種新型水稻茁壯成長、豐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熙寧年間
    宋神宗趙頊端坐在龍椅之上,目瞪口呆地看著下麵吵成一團的大臣們。朝堂之上,氣氛如被點燃的火藥桶,喧囂聲一浪高過一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軾一臉憤怒,雙眼圓睜,直直地盯著對麵的大臣,聲如洪鍾般說道:“此法根本行不通的!”
    他雙手握拳,身體微微前傾,似是要將心中的不滿與憂慮一股腦傾瀉而出。
    對麵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漲紅了臉反駁:“蘇大人,莫要一味阻攔,此法正是強國之策!”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激烈的爭吵聲在殿堂中回蕩。
    宋神宗看著這混亂的場麵,眉頭緊皺,心中煩悶不已。他本期望能借助新法令扭轉國家局勢,可如今大臣們如此針鋒相對,讓他左右為難。
    蘇軾見對方依舊堅持,情緒愈發激動,他猛地向前跨出一步,高聲道:“這法令看似美好,實則隱患重重,強行推行,百姓必受苦!”
    其他大臣也紛紛加入爭論,有的支持蘇軾,有的力挺對麵大臣,朝堂瞬間亂成一鍋粥。
    宋神宗一拍龍椅扶手,大喝一聲:“都住口!”喧鬧聲戛然而止。他站起身,緩緩說道:“此事需從長計議,不可如此爭吵不休。”言罷,便拂袖而去,留下一群仍滿臉憤懣的大臣們。
    垂拱殿
    趙頊眉頭緊皺,雙手緊緊捂住腦袋,仿佛有千斤重擔壓在上麵一般。他的臉色蒼白,額頭上甚至冒出了一層細汗,看上去十分痛苦。
    坐在下方的蘇軾見狀,連忙起身,關切地問道:“陛下,您龍體欠安,是否需要傳太醫前來診治?”
    趙頊擺了擺手,示意蘇軾不必擔心,然後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一些:“蘇愛卿啊,朕有一事相托。章愛卿那裏有些事情需要你去幫忙處理一下,你這就去吧。”
    蘇軾聞言,不禁微微一怔。他沒想到趙頊會突然讓他去幫章衡做事,心中不禁湧起一絲疑惑。不過,他很快便恢複了鎮定,恭敬地抱拳行禮道:“陛下,不知章大人所托何事?但憑陛下與章大人差遣,軾自當盡力而為。”
    趙頊看著蘇軾,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知道蘇軾是個聰明人,應該能明白他的意思。於是,他稍稍揉了揉太陽穴,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說道:“具體事宜章衡會與你詳說,你去便是,莫要多問了。”
    蘇軾雖然心中仍有疑慮,但見趙頊似乎不願多說,便也不好再追問下去。他再次行了一禮,然後緩緩退出殿內。
    待蘇軾的身影完全消失在殿門之後,趙頊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他緩緩地吐出一口長氣,仿佛全身的重量都隨著這口氣卸去了一般。
    他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綿綿地靠在椅背上,雙眼微閉,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然而那深深的疲憊卻無法掩蓋,從他微微皺起的眉頭和黯淡的眼神中都能明顯地看出來。
    站在一旁的蘇轍見狀,連忙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道:“多謝官家為兄長籌謀。”
    他的聲音低沉而誠懇,顯然對趙頊的安排心存感激。蘇轍心裏很清楚,趙頊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借章衡之手來磨礪一下蘇軾,讓他的性格不要那麽棱角分明,過於尖銳。
    畢竟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裏,如果不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是很難長久立足的。
    趙頊擺了擺手,微笑著說道:“兩位蘇愛卿都是我大宋的棟梁之才,朕為你們費些心血也是應該的。”
    他的語氣平和,透露出對蘇軾和蘇轍的賞識與器重。
    與此同時,蘇軾出了宮殿後,腳步匆匆,直奔章衡的府邸而去。一路上,他的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一般,各種念頭此起彼伏。
    他暗自揣測著章衡究竟有何事要與自己商議,是關於朝政的要事,還是其他私人事務呢?
    帶著滿心的疑問,蘇軾終於抵達了章衡的府邸。在通傳之後,他被引入客廳,等待著章衡的接見。
    章衡起身相迎,臉上掛著意味深長的笑容:“蘇兄,此次勞煩你前來,是有件事想與你一同謀劃。”
    蘇軾拱手道:“章大人但說無妨,軾必從命。”
    章惇湊近,低聲說起此事,蘇軾聽得眉頭微皺,心中明白這或許又是朝堂上的一番博弈,但既已應承陛下,也隻能硬著頭皮參與其中,一場未知的風波,似乎正悄然襲來。
    隆興年間
    宋孝宗趙昚身披龍袍,身姿挺拔地立於校場高台之上。他左手端著一杯酒,右手背在身後,神情莊重而又充滿期待地凝視著台下的三位將領。
    校場寬闊而平坦,陽光如金色的紗幔般灑落在地麵上,將整個場地映照得明亮而耀眼。在這片光輝之中,辛棄疾、嶽飛、宗澤三人勒馬而立,他們的身影如同山嶽一般沉穩,透露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氣勢。
    辛棄疾身披一襲黑色的鎧甲,上麵的紋路猶如夜空中的繁星般閃爍。
    他的目光如炬,宛如燃燒的火焰,其中透露出果敢與堅毅。
    嶽飛則身著銀色鎧甲,在陽光下閃耀著寒光。他的神情沉穩如山,仿佛經曆了無數次的沙場征戰,散發著一種久經沙場的威嚴。
    宗澤的鎧甲則是一襲深青色,上麵的裝飾簡潔而不失大氣。他麵帶微笑,嘴角的弧度透露出自信與從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昚微微舉起手中的酒杯,向著台下的三位將領高聲說道:“
    此次出征,有勞三位愛卿了。大宋江山的安危,萬千百姓的福祉,皆係於諸位身上。望你們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雪靖康之恥!”
    他的聲音如同洪鍾一般,在校場上回蕩,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能清晰地聽到。
    辛棄疾聞言,抱拳朗聲道:“陛下放心,末將定當奮勇殺敵,不負聖恩!”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決心和信心。嶽飛見狀,單膝跪地,沉聲道:“願以一腔熱血,護我大宋山河,若有戰,戰必勝!”
    他的誓言如同鋼鐵一般堅定,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宗澤也拱手道:“吾等定全力以赴,為大宋開疆拓土,保境安民。”他的話語雖然簡短,卻蘊含著無盡的力量。
    說罷,三人接過趙昚遞來的酒,仰頭一飲而盡。隨後,他們撥轉馬頭,衝向校場前列的大軍。
    戰鼓擂動,如雷貫耳,軍旗烈烈,迎風飄揚。大軍邁著整齊的步伐,浩浩蕩蕩地開拔而去。趙昚站在城樓上,目送著這支威武之師漸行漸遠,心中湧起一股豪邁之情。
    他的目光穿越層層疊疊的軍旗,落在了隊伍最前方的將領身上。這些將領們個個英姿颯爽,氣宇軒昂,他們肩負著國家的重任,承載著百姓的期望。
    趙昚相信,在他們的帶領下,這支軍隊一定能夠戰勝敵人,收複失地,重振大宋的雄風。
    宋孝宗趙昚送走三位愛卿後,緩緩轉身,邁著沉穩的步伐回到紫宸殿。殿內燭火搖曳,光影斑駁,案幾上堆滿了文書奏報,宛如一座小山。
    他的神色凝重,眉頭微皺,快步走到桌前,坐於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過那堆積如山的政務。
    趙昚想起曾經對太祖陛下許下的諾言,要當一個明君,讓大宋繁榮昌盛。他不禁挺直了脊背,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所有的壓力都吸入腹中。然後,他伸出右手,拿起一份奏章,仔細地閱讀起來。
    奏章的內容涉及國家的方方麵麵,有軍事、政治、經濟、民生等等。趙昚時而微微皺眉,似乎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
    時而提筆批注,寫下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他的目光專注而堅定,每一個字都看得認真仔細,生怕遺漏了什麽重要的信息。
    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趙昚不時停下思考,腦海中飛速地思索著應對之策。對於那些關乎民生疾苦的奏報,他尤為關切,眼神中流露出憂慮與悲憫。
    他知道,這些百姓是國家的根基,隻有讓他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而當遇到一些棘手的軍政難題時,趙昚則會站起身來,在殿中踱步。他的步伐穩健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在權衡利弊。他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凝望遠方,似乎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
    時光如白駒過隙般悄然流逝,夜幕緩緩降臨,殿外的夜色也越來越深,仿佛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籠罩了整個世界。
    然而,在這寂靜的夜晚,宮殿內的燈火卻依舊明亮,照亮了趙昚那張專注而嚴肅的麵龐。
    趙昚坐在書桌前,麵前堆積如山的奏章和文書並沒有讓他感到絲毫的壓力,反而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
    他的目光如炬,仔細閱讀著每一份文件,思考著其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他的筆觸如行雲流水般在紙張上遊走,記錄下自己的批示和意見。
    殿外的星辰如同鑲嵌在夜空中的寶石,閃爍著微弱的光芒。它們似乎也在默默地注視著這位勤勉的皇帝,見證著他為大宋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
    然而,趙昚的心思完全放在了政務上,對窗外的美景視而不見。
    時間如沙漏中的細沙般緩緩流逝,然而趙昚卻全然沒有感到一絲一毫的疲倦。他的雙眸如同燃燒的火炬一般,緊緊地盯著眼前的奏章,仿佛要透過那薄薄的紙張看穿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
    在他的腦海中,國家的大事小情如同一幅幅畫卷般不斷展開。他思考著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如何讓國家繁榮昌盛,如何讓大宋的江山永固。這些問題如同沉甸甸的擔子壓在他的肩上,但他卻毫無退縮之意,因為他深知這是他作為皇帝的責任和使命。
    趙昚明白,他所坐的皇位並非隻是一個象征權力的寶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要為天下蒼生謀福祉,要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這不僅是太祖陛下對他的期許,更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的追求。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昚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即使通宵達旦地處理政務,他也毫無怨言。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他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大宋的子民。
    “任重而道遠啊”
    趙昚幽幽的歎了口氣又埋頭政務了,這個刻苦勁兒都讓身邊的太監宮人都有些擔心,太監總管決定明天讓太醫來給官家診個脈吧。他暗忖:“官家的身體可不能有失啊”
    ——————————————分割線
    題外話:
    辛棄疾,嶽飛和宗澤三人的這次出征是為了完成那一場沒有徹底結束的北伐,至於收複燕雲十六州這個事情得慢慢來的。反正現在的宋朝有著金榜獎勵,潛力是無窮的。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