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JCSC大翁回訪,魔都的魔
字數:6510 加入書籤
此次大翁先生來中國商業考察及觀光的第二站是魔都。
我第一次到上海是1986年,留下印象最深的即綿綿的梅雨和優雅的法國梧桐及醒目的殖民地痕跡一一
《上海印象》
一天的淫雨不是我
是我的某個部位
黃色的法圖梧桐葉
爬滿女人的臀圍
成為一代人心
在上海
在上海的雞腸子裏
我掌握許多非陽性聲音
隻有一把絡腮胡須
黑夜中 與我擊掌同行
對外灘沒有感官記憶
城市以燈光的陰謀
迷惑橄欖色的我
決心不再重來
如果我是一件吸水的
紅格子棉布襯衣
膝部 就陰冷地詛咒我
於是
在民族的酒綠中
叮當地 完成人類的命運
1986年於上海
最早對上海的記憶來自上世紀80年代大學時看的香港電視劇《上海灘》,周潤發與趙雅芝扮演的許文強與程程,英雄美女,最佳拍檔。
而今年元旦前後。汪家衛的電視連續劇《繁花》則主要揭示了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的複蘇與繁榮。
如果說北京是政治中心,那麽上海就是經濟高地。我女兒從多倫多留學回來,最喜歡和首選的城市就是上海,年輕人特別女孩子都更喜歡上海的時尚、精細、腔調和海派。其市場經濟發育程度和文明程度無疑也是全國最高的。而男人尤其中老年男人,則更傾向於北京,因為各種高端資源更豐富,是中國權力的中心和象征……
舊社會的上海,近代的上海,留給我們最難忘而深刻的印象:十裏洋場,紙醉金迷。風雲激蕩!
而張愛玲和張愛玲的小說及她解放後那次戲劇性的逃離上海,更是成了上海的一個標簽。而我女兒在新冠疫情期也上演了一幕與張愛玲類似的事件。令人驚喜交加!
當然,我的嶽父是上海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
我與上海80年代的先鋒詩人們也淵源甚深,那時出版了著名的民間詩刊《海上》和《大陸》,以孟浪、鬱鬱和默默為代表人物。
而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個黑道梟雄,尤其杜月笙的發家史,更是讓上海灘染上了一層濃鬱的江湖色彩。
但我更欽慕斧頭幫的老大王亞樵先生,因為前三位聞人本質上還是流氓無賴,而後一種人方為俠客誌士。特別是上海灘裏的許文強,來上海曾在北京參加過五四運動,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這個橋段。這是我喜歡的書生投筆從戎,殺身成仁的人設。其實無論是黑白紅三道,國仇家恨最能徹底的改變一個人,比愛的力量更強大更持久。一個溫文爾雅,誠信正直的人也會因為憤世嫉俗,變得嫉惡如仇。所以包括一直廣受詬病的汪兆銘青春年少時刺殺攝政王載灃的那段曆史,也令我對他刮目相看,尤其他寫的那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一可謂豪情滿懷。熱血衝頂!
上海以“洋”蜚聲,而北京以“大”或曰“土”著稱。我記得詩友宋辭首次來北京時,就起了一個“天子腳下第一屯”的俗名。我在北京20年也是先後住在良鄉和回龍觀,都是五環以外(耳畔不由的回響起小嶽嶽的《五環之歌》)。所以我最常說的詞就是進城,因為前期十年的北京隻有到三環才能體會都市繁華。後十年才擴展到四環。所以上海與北京的對比。一直是當代人生活和文學藝術題材裏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曾經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雙城記》。
而且上海也一直引領著中國創新試驗和時尚潮流。尤其消費方式包括商業地產的國際化、多元化、前衛性和年輕性,也是中國所有城市的前沿。在中國商業地產界,幾乎每一個或者說首創的項目都是發韌和誕生於上海。
所以此次大翁先生上海之行,我精心選擇了當時代表性的四個項目:
A.正大廣場
正大廣場坐落在黃浦江畔,毗鄰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處於上海浦東陸家嘴地段。
2005年正大廣場進行定位調整,有業內神奇操盤手之稱的司徒文聰接手正大廣場,成為第四任總裁。
2005年的10月,正大廣場以“家庭娛樂消費中心”的定位重新亮相,並根據新的經營定位進行了招商調整,家庭成為了正大廣場的主要客流來源。整體調整後,正大廣場業態更多元化,品牌目錄次更接地氣,設計更合理,經營情況大逆轉,表現良好,且租金增長態勢迅猛。2017年,正大廣場全年客流超過3000萬人次,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現代家庭娛樂體驗及購物中心”。
B.大寧城市廣場
上海大寧國際廣場,占地麵積約5.5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約25萬平方米,
在創新中尊重傳統,大寧國際吸取了上海老城廂的元索,用現代的方式創新演繹。商業廣場具有8大功能:商務酒店、辦公樓、零售、餐飲、文化、娛樂、教育和城市生活配套設施等。 15幢錯落有致的商業建築,2公裏的步行道,11個大小廣場,1300個停車位,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商業服務的同時,還讓消費者盡享高品質的休閑環境。
C. 8號橋
2003 年,8 號橋開始開發,將 20 世紀 70 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車製動器廠的老廠房經過新的設計改造後注入時尚、創意的元素,打造成滬上時尚創意園區之一,也開啟了對城市中心舊廠房的係統及商業化改造這一全新商業形態和運營模式。
8號橋內集聚了 150 多家創意設計公司、4000 多位國內外創意產業人才,為上海高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倡導“集聚、交流、協作、示範”的園區文化,集辦公、展示、品牌推廣、信息交流為一體。以“設計產業化、產業集群化、集群品牌化”來促進設計價值的轉換和提升,助力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D.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改寫了石庫門的曆史,以“整舊如舊”的方式對本已走向曆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被保留下來的舊建築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曆史建築陳列館。
漫步新天地,仿佛時光倒流,重回當年。那青磚步行道,那紅青相間的清水磚牆,那厚重的烏漆大門以及那雕著巴洛克風格卷渦狀山花的門楣,使得觀光客仿佛置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然而一步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又是非常現代和時尚,則按照21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成為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館、咖啡酒吧……
譚永麟、成龍等百位香港明星經營的“東方魅力餐飲娛樂中心”,是明星文化結合餐飲的創意,那裏將是追星族經常可以與心中偶像交流的場所;台灣著名電影演員楊慧珊經營的琉璃工房主題餐廳,將使遊客置身於七彩水晶宮中用餐;法國餐廳的巴黎歌舞表演和地下酒窖餐室令人神往;日本音樂餐廳夜夜搖滾樂繞梁不絕;巴西烤肉餐廳帶來了南美風情表演。
亦古亦西的建築風格和經營特色讓人耳目一新。從它腳手架尚未完全拆落的那一刻起,各路明星、藝術家、企業家、銀行家、駐滬外交官紛至遝來,流連忘返。國際模特兒大賽、時裝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電影新聞發布會等時尚文化活動,紛紛選擇在上海新天地登場亮相。
上海新天地——這個嶄新的國際大都市的時尚休閑之地問世了。
到上海,無論是商業地產的專業活動,還是個人的休閑,我最喜歡的都是“新天地”。盡管我也參加過一些上海朋友和圈內人士安排的外灘和浦東等一些類似私密和高端會所型的聚會,但我還是更願意去“新天地”這種開放自由,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場地。尤其是包括國內外各階層人士匯聚的那種歡樂而熱烈的氛圍……
在上海新天地,你總有一種隨時會發生豔遇的預感,雖然終究沒有發生,這種遺憾的圓滿,這種期待和朦朧正是新天地的魅力。
尤其上海新天地中共一大會議的遺址,與現代時尚、娛樂,消費的兩律背反的結合,更與每個人年輕時左派和年長後右派的轉變有一種奇妙的呼應!也許這也是當初革命者的最終的夢想吧。所以我的腦海裏就突然蹦出了一句話:讓革命的理想開出消費的花園……
而且我特別想結識一位純正的老上海人,一位很“作”的地道的上海女性,但我失望地發現我在上海接觸的女性幾乎都是所謂的新上海人。純粹的上海人,其實在上海已經很罕見了,猶如遺落的貴族和珍珠一般。
此次安排的以上四組項目的創始人都來自香港瑞安集團投資的上海新天地最早的一組操盤手,包括大寧的鄭總,正大廣場的司徒文聰總和8號橋的黃瀚泓總,都是因為“新天地”一戰成名,開枝散葉,又二度打造了上海乃至全國的三個不同類型的標杆項目。正所謂將出名門!而且都成為CREO和亞太學院的首批教學案例基地和王牌講師。
E.五角場萬達廣場。
上海萬達廣場位於上海新的市級商業副中心——五角場,是上海市政府確定的上海10大商業中心之一,和徐家匯、淮海路、中山公園商業中心齊名。2006年,楊浦區常駐人口約200萬,是上海人口最為密集、但居住密度較低的區域之一。上海萬達廣場地處五角場,是楊浦區交通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日均人流量約60萬。
此次我之所以安排了上海萬達五角場的考察。並不是它能夠代表海派的特點,而是因為萬達是中國商業地產的航母,迎合了中國的主流消費人群,所以才能夠在全國的迅速複製,變成一個龐大的王國。而五角場是上海市萬達所有項目中當時平效最高的一個場子。我也是想讓大翁先生了解中國商業地產在這個初級和迅猛發展階段的特點和模式。
F.上海外灘
外灘(The Bund),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曆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裏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千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麵即黃浦江,西麵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和地標。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複興式,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麵。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52幢風格各異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征。
反諷的是包括越南、中國等這些社會主義和東方國家殖民地留下的建築,文化和生活方式反而都成了這些第三世界的的旅遊名片和文明縮影。
最難忘上海外灘的三個親曆的記憶片段:
一。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外灘是談戀愛和情人幽會的聖地。在路燈下和綠籬中上海青年男女的親密舉動在那個保守和剛剛開放的年代真有點驚世駭俗的味道。
二,在2013年3月12日,上海累計出動打撈船隻233艘,共打撈死豬5916具。這一事件不僅對上海的水域環境造成了影響,也引發了公眾對動物福利和環境保護的關注。令人匪夷所思,觸目驚心!徹底破壞和顛覆了人們心中的美好印象和記憶。那一幕仿佛一幀惡夢給外灘打下無法洗涮掉的恥辱和醜惡的鉻印!
三. 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正值跨年夜活動,因很多遊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灘迎接新年,上海市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東南角通往黃浦江觀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階梯處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多人摔倒、疊壓,致使擁擠踩踏事件發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一一那驚魂一刻也給上海人和國內外遊客留在抹不去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