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三度香江,明珠璀璨尚當時

字數:4840   加入書籤

A+A-


    A.第一次香江,國際化的香港大學
    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我在深圳工作,在這之前我沒有去過香港。第一次去香港是2003年,當時我在清華大學UEO辦公室任首席顧問。到香港是因為清華大學與香港大學有一期聯辦的課程,特邀新加坡凱德置地中國區總裁林明彥先生和金融主管王會幹先生講解凱德的基金與商業地產的設計與運營管理。來自大陸的商業地產業內人士,第一次了解到國外的商業地產包括亞洲特別是新加坡的先進和專業模式。
    因為整個教學活動安排的非常緊湊,所以沒有時間去考察商業或去相關的景點。但是香港大學卻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因為我從清華大學來,所以把香港大學跟清華大學做一個對比,清華大學,整個占地包括它的建築風格都非常方正,學校的氛圍偏理工科,比較嚴謹甚至有些呆板。而香港大學,無論是格局和色調,包括校園內起伏的坡道和亞熱帶風情的植物,特別來自全世界的留學生人群的各種膚色,讓整個校園呈現出一種更開放、更多元和更豐富的活力。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學
    我們上課的大學堂內部有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及螺旋式樓梯,多部香港電影曾於該建築物取景。
    校園裏戶外學習的場所非常多。走廊上隨處可見玻璃牆與行人隔開的露天學習角。在校的學生,筆記本一開,要杯咖啡,非常愜意的學習氛圍。學校裏的通行語言是英語,包括點咖啡和外賣部裏麵的售貨員全講英語,少許講粵語。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大”(HKU),是中國香港的一所綜合性、國際化公立研究型大學,有亞洲“常春藤”之稱。校訓為“明德格物”。
    香港大學奠基於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冊成立,其前身為香港西醫書院,是香港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采用英語教學,其學術研究與歐美無縫對接、良性互動,也得益於此而享譽亞洲乃至世界。
    2010年,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奠基。2011年,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活動展開。2012年,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啟用;新學製開始。2018年,與清華大學簽署合作意向書,合辦本科雙學位項目
    港大沒有強製性要求學生上課的措施,更不靠點名保證出勤率,保證學生出席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課程的質量,自然地吸引學生來上課。港大采取的是漸進式的教學模式,淡化了期末考試的重要性;這種漸進式教學方式既可以保證學生平時的學習質量,又給了學生充裕的自由可支配時間。
    香港大學校徽根據英國紋章院的建議訂立,並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包含校盾和校訓的紋章。從紋章的設計可以看出大學奠基者寄予的期望——將其發展成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學。
    香港大學傑出校友前四名:
    孫中山: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
    朱光潛: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何鴻燊:港澳企業家、澳門賭王
    B.第二次香江,沸騰的賽馬場
    2005年,我出任“亞洲商貿城”的總策劃,當時是中國人投資在哈巴羅夫斯克的最大商業地產項目,引起了一家香港基金的關注和興趣。這家基金主要用於投資和收購在俄羅斯包括東歐等國家的商業地產項目特別是一些批發市場。亞洲商貿城的總裁老喬和我一起赴香港,會見了這家基金的總裁和投資總監。此次的合作談得很深入很細致,但結果尚難預料。但對方的接待卻非常周到和熱心。除了美食和娛樂之外,最興奮就是去香港賽馬場。賽馬是香港自由開放的一個標誌,所以香港在回歸大陸時,鄧公曾說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諾言: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那天傍晚7點,我們到了銅鑼灣跑馬地,夕陽斜照,場麵壯觀,人聲鼎沸,氣氛很嗨!整個賽馬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香港人的那種開放的自由的,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安定的心態……
    賽馬能夠在香港存在和延續下來,是香港在英國統治90年的重要標誌和象征。那天我們也買了馬,看到自己的選手在前麵奔跑,那種對好運的期待和狂喜無以言表!隻有親身參與的人才能體會。場內不斷爆發出一陣陣的尖叫聲,口哨聲和歡呼聲,當然自己的馬落後了,也會讓一些人感到沮喪和發出失望的歎息。我和老喬都是第一次參加賭馬,既是一種遊戲和運動,也是一種投資和賭博,把每個人最大的潛力和激情都調動起來了。整個馬場容納18000名觀眾,總麵積8000平方米,而且賽馬場是封閉管理,有非常嚴格的流程,很有儀式感。看台上波浪般起伏的人群和賽場內飛馳的賽馬,那種狂熱和跌宕氣氛,讓人心潮起伏,走出賽馬場後許久的都難以平靜……
    香港賽馬
    香港人喜歡賭馬到什麽程度呢?當你打個出租車,會發現連司機開車都在聽馬經!
    目前香港合法的賭博方式,除了六合彩和麻將以外,就隻剩賽馬了,其他賭博全是非法的。買六合彩的中獎概率可以說是“感動天感動地”!而麻將館隨著政府停發新執照,數量是越來越少。而賭馬卻可以是靠研究做功課讓自己有把握贏錢的合法賭博方式,所以深受香港市民喜愛。
    香港人喜歡賽馬是有曆史淵源的。從賽馬運動的曆史看,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當馬匹開始被馴養後開始。近代的賽馬運動於1841年被英國人帶來香港,接著香港首個賽馬場——“跑馬地馬場”亦正式於1845年落成,由此展開了光輝的香港賽馬曆史,而當時“入馬場” 亦被視為高尚的社交活動。
    從80年代開始,馬會透過提升此項運動的標準和吸納國際人才,成功將香港賽馬發展至世界級水平,蜚聲國際。
    賽馬對於香港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也不隻是一項博彩產業,它是一種深深植根於香港人心中的文化。
    C.第三次香港,中國首屆不動產投融資大會
    2007年春,去香港之前,有幸通過業內人士介紹認識了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秘書長鍾彬先生,我們一見如故。對整個地產金融界的交流與合作產生了很多共識和默契。當時他正在香港籌備舉辦首屆中國不動產投融資大會。我與他進行了密切的互動,也提了很多的建議。清華大學CREO作為支持機構也參與了這次活動。而且我還組織和帶領部分學員企業組團參會。包括香港地產金融機構的代表也積極參與了此次大會。
    半山夜宴,繁華似錦
    半山區位於太平山山頂及中環之間。
    半山區東由灣仔區與中西區的邊界開始、西至薄扶林、南至郊野公園、北至上環。近十年有地產行業把半山區連同薄扶林的豪宅區稱作“西半山”、跑馬地及渣甸山等地區稱作“中半山”、寶馬山及柏架山的豪宅稱之為“東半山”,市民大眾日常普遍提及半山區,都是指這個地段。
    在過去,主要都是外國移民住在半山區。這是因為香港開埠初期,西方人主要聚居於中環及半山一帶,而華人則居住於上環以西,即西環一帶。半山區擁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
    除了曆史因素而產生的地位,半山區有不少獨特之處,環繞著大量的樹木和其他植物,空氣清新,尤其能飽覽維多利亞港的壯美……
    印象最深的是我與CREO首屆學員班長李樂和首屆師資,燕莎百貨創始總經理萬文英女士一起在太平山山頂道山頂廣場的香港著名的連鎖茶餐廳“翠華”吃的那頓晚餐,因眾多明星名人光顧而馳名,門外常見狗仔隊蹤影。
    翠華之所以能於眾多茶餐廳突圍而出,其特脆牛油豬仔包、咖喱紐西蘭羊排配印度薄餅、魚骨湯底的手打豆腐麵,都是肆無忌憚的大膽嚐試。所以即使這裏的價格比一般茶餐廳貴,但依然生意火爆。讓人見識了彼時香港的極度繁華與熱鬧……
    香港茶餐廳的由來與特色
    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茶餐廳以其美食的多樣化、上菜速度的快捷、寬鬆的就餐環境以及適中的價錢吸引食客。
    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隻有高級餐廳(以前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曆史最悠久的茶餐廳。
    時至今日,茶餐廳在香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7年4月,香港政黨民建聯要求政府申請把茶餐廳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次我們清華大學CREO代表團學員專門安排了去銅羅灣最著名的商業地產標誌性項目時代廣場和台灣的誠品書店考察。晚上大家去在香港黑幫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旺角和廟街等老街區遊覽,人氣爆棚,摩肩接踵,曾經香港的寸土寸金的興旺與喧嘩令人流連忘返,感概萬千……
    此次去香江我特意約見了大陸著名的前衛詩人孟浪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太太杜家祁,老友相見,分外眼紅,一起吃大排襠喝北京二鍋頭,並巧遇上海詩友冰釋之。我與孟浪1986年在上海相識,1993年他還曾和我在藍城創辦的“一行廣告”同事一年,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做駐校作家。現定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