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
字數:2051 加入書籤
林軒坐在硬板凳上,背靠著冰涼斑駁的牆壁,閉上眼睛,開始係統地梳理腦海中屬於“原身”的記憶。
這個同樣叫做林軒的年輕人,二十三歲,剛剛從香港本地一所不算頂尖的大學電子工程係畢業不到一年。他的經曆平平無奇,甚至可以說有些失敗。
學業上,成績中等偏上,但缺乏亮點。性格有些內向,不擅交際,卻又帶著幾分不切實際的技術幻想。畢業後,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進入大型電子廠或者按部就班地找一份工程師的工作,而是頭腦發熱地拉著兩個同學,試圖搞一個“超前”的項目。
記憶碎片中,那個項目的輪廓逐漸清晰——似乎是想用當時還很昂貴的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芯片,去模擬實現一種特定的數字信號處理算法,意圖製造出一款具備某種“跨時代”功能的音頻處理設備。想法很大膽,甚至觸及了未來數字音頻技術的一些皮毛,但在1995年的軟硬件條件和市場環境下,無異於空中樓閣。
結果可想而知。缺乏資金、缺乏經驗、缺乏市場認知,項目很快就燒光了他們湊來的本金和原身不多的積蓄,甚至還欠下了一筆小額的私人債務。合夥的同學早已散去,留下原身獨自麵對失敗的苦果,最終在絕望、疲憊和對未來的迷茫中,耗盡了最後一絲生命力,這才給了來自未來的林軒鳩占鵲巢的機會。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啊……” 林軒睜開眼,輕聲歎息。原身的失敗,固然有性格和能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時代局限下,超前想法無法落地的悲哀。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推開那扇油漆剝落的窗戶。一股濕熱的、夾雜著油煙和海水鹹腥味的空氣湧了進來。
樓下街道車水馬龍,行人步履匆匆。紅色的雙層巴士、黃色的出租車、密集的廣告招牌、繁體的中文和英文交織……構成了一幅生動而鮮活的九十年代香港圖景。
1995年的香港,正處在一個微妙的曆史節點。回歸的腳步日益臨近,空氣中彌漫著躁動、機遇,也有些許不安。經濟依舊繁榮,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穩固,貿易和轉口是支柱。但與此同時,本地的製造業,尤其是傳統的電子加工業,正麵臨著成本上升和產業升級的壓力,部分產能開始向珠三角地區轉移。
科技產業呢?林軒搜索著記憶和來自未來的知識。此時的香港,電子產業發達,但多集中在消費電子產品的製造、組裝和貿易環節,真正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相對薄弱。半導體產業更是幾乎一片空白,隻有少數幾家代理商和小型設計公司。放眼全球,inte憑借x86架構和inte聯盟如日中天,微軟的indos 95即將發布,將開啟個人電腦的新紀元。日本的半導體巨頭們雖然依舊強大,但已經開始顯露疲態。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在存儲器dra)和晶圓代工foundry)領域。
至於中國大陸,此時的集成電路產業尚處於艱難起步階段,技術、資金、人才全麵落後,正努力追趕。“909工程”可能正在醞釀或剛剛啟動,旨在建立中國自己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
這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也是一個格局未定的時代。對於擁有未來幾十年完整科技發展脈絡記憶的林軒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遍地黃金,隻待挖掘的寶庫!
原身的困境,對他而言,不過是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失敗的項目?欠下的債務?窘迫的生活?這些都隻是暫時的。
真正重要的是,他站立的這個時間點——1995年。一個偉大的科技變革浪潮,即將在地平線下醞釀。
互聯網的普及、移動通信的興起、數字娛樂的爆發……他腦海中清晰地印刻著未來幾十年的技術演進路線圖。
林軒的眼神逐漸變得銳利起來。他不再是那個茫然無措的原身,他是林軒,來自2030年代的林軒。他要做的,不是在這個時代隨波逐流,而是要站立在潮頭,引領浪潮!
當務之急,是解決生存問題,然後,積累啟動資金,為未來的宏圖偉業打下基礎。
喜歡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請大家收藏:()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