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拜訪遠大,初探市場
字數:5705 加入書籤
香江的初夏,空氣中已開始彌漫著濕熱的因子。芯啟科技位於觀塘工業區的小小辦公室裏,氣氛卻比外麵的天氣還要熾熱幾分。
“麻雀 rev a”的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原型驗證成功,不僅僅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更像是一針強心劑,注入了這支年輕團隊的血管。連續多日的緊張調試和反複驗證,此刻終於化作了實實在在的成果——那塊並不起眼的開發板,穩定地運行著p3解碼算法,將數字文件轉化為悅耳的音樂。陳家俊頂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臉上卻洋溢著難以抑製的興奮,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著信號輸出的波形,仿佛在欣賞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黃耀龍則盤算著這次成功能為他們爭取到多少時間和資源,臉上的笑容多了幾分生意人的精明。
林軒站在窗邊,看著樓下車水馬龍的街道。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激動。fpga的成功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它證明了技術的可行性,但距離真正的產品,距離市場的認可,還有遙遠的距離。這塊板子,成本高昂,功耗巨大,體積笨重,更像是一個實驗室裏的“怪獸”,而不是能揣在口袋裏的消費品。他清楚,這隻是一個“半成品”,一個用來敲開市場大門的演示道具。
“耀龍哥,家俊,”林軒轉過身,目光沉穩,“‘麻雀’能唱了,是時候帶它出去見見世麵了。”
團隊的信心空前高漲,林軒知道,必須趁熱打鐵,將這股勁頭轉化為開拓市場的動力。他決定,是時候帶著這個傾注了團隊心血的“半成品”,去接觸一下潛在的市場,聽聽來自真正客戶的聲音。
首選目標,早已在林軒心中醞釀。自然是之前黃耀龍通過一些人脈初步接觸過的“遠大電子”。這家公司在香江本土算得上頗有規模,雖然大部分業務是為歐美品牌做代工oeod),積累了豐富的生產製造經驗和供應鏈資源,但他們並不甘心於此,近年來也一直在嚐試推出一些自有品牌的小家電和電子產品,比如收音機、電子鍾、甚至一些簡單的教育電子玩具。這意味著,遠大電子的管理層至少有一部分人,是願意接觸新技術、嚐試新產品的,他們對市場的觸覺相對比那些純粹的代工廠要靈敏一些。而且,作為本土企業,溝通起來也相對方便。
“遠大那邊,耀龍哥,你再聯係一下,就說我們的技術原型出來了,想給他們做個演示。”林軒看向黃耀龍。
“沒問題,大佬!我這就去辦!”黃耀龍顯得很興奮,之前的初步接觸隻是發了些簡單的資料,對方不置可否,現在有了實物,底氣自然不同。他立刻拿起電話,熟絡地聯係上了遠大電子采購部的黃經理。幾番溝通後,對方顯然也對“能解碼p3的原型”產生了興趣,很快約定了第二天下午的演示時間。
這一次的拜訪,意義重大,林軒決定親自出馬。他不僅是技術的掌舵人,也需要向潛在的合作夥伴展示公司的決心和願景。陳家俊作為“麻雀”解碼算法的核心開發者,自然也要一同前往,負責現場的技術演示和解答疑問。而黃耀龍,則連夜趕製了一份更加詳盡、更具誘惑力的商業合作方案,裏麵不僅包括了技術授權的初步設想,還描繪了未來p3播放器市場的廣闊前景以及芯啟科技後續的產品規劃。
第二天下午,陽光正好。林軒、黃耀龍、陳家俊三人,帶著那塊被小心翼翼包裹好的“寶貝”fpga開發板,準時出現在了位於九龍灣工業區的遠大電子大樓前。相比他們那個略顯逼仄的辦公室,遠大的廠區顯得氣派不少,獨棟的工業大廈,進出的人員都佩戴著工牌,顯得井然有序。
在前台登記後,一位穿著職業套裝的女秘書將他們引到了位於三樓的一間會議室。會議室寬敞明亮,長條形的會議桌一塵不染,牆上掛著遠大電子的發展曆程和獲得的各項認證。桌子對麵,已經坐著幾位遠大方麵的人員。
為首的是一位看起來四十多歲、戴著金邊眼鏡的中年人,介紹是技術部的總監,姓李。旁邊坐著兩位看起來更年輕一些的技術主管,目光銳利,透著審視。另一邊則是上午通過電話的采購部黃經理,以及一位看起來職位更高的采購負責人,約莫五十歲上下,神情嚴肅,不苟言笑。他們都穿著整潔的白襯衫,袖口一絲不苟,典型的香江企業管理層風格。
簡單的寒暄和名片交換後,氣氛並未變得輕鬆。遠大的人表情都略顯嚴肅,帶著一種審慎的目光打量著林軒這三個年輕人,尤其是看到陳家俊小心翼翼地從背包裏拿出那塊看起來有些“粗糙”的開發板時,那兩位技術主管眼中甚至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疑慮。這塊板子,布滿了跳線和各種芯片,與他們平時接觸到的、經過精心設計的商業產品線路板相去甚遠。
“幾位請看,”林軒示意陳家俊開始操作,語氣從容自信,“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p3解碼方案‘麻雀’的fpga原型。家俊,開始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家俊深吸一口氣,熟練地將fpga開發板通過串口連接到一台筆記本電腦上,另一端連接上一對小巧的有源音箱。他打開一個終端程序,加載了預先編譯好的配置文件和p3測試文件——正是那首林軒特意挑選的,在這個時代紅遍大江南北的張學友的《吻別》。
當經典的旋律通過音箱緩緩流淌出來時,音質清晰,沒有任何卡頓或雜音。會議室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塊正在工作的開發板和跳動的終端數據上。遠大幾位技術人員臉上的嚴肅表情終於被打破了,取而代償的是明顯的驚訝和濃厚的興趣。他們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身體也不自覺地向前傾了傾。
“林生,”那位戴金邊眼鏡的李總監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緊緊鎖定在那塊開發板上,語氣中帶著一絲難以置信,“這個p3解碼……真的是通過這塊板子實時完成的?沒有借助電腦的cpu?”他一邊問,一邊仔細觀察著那塊看起來並不複雜的開發板,試圖找出任何可能的“貓膩”。對於數字音頻處理,他們並不陌生,但如此低資源占用的實時解碼,確實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千真萬確,李總監。”林軒自信地點頭,語氣斬釘截鐵。“這完全是我們基於fpga進行的原型驗證。其核心的解碼算法,是我們團隊完全自主研發的,沒有使用任何現成的第三方代碼庫。當然,這隻是原型階段,”林軒話鋒一轉,指著開發板,“fpga的成本和功耗都比較高。我們的下一步計劃,是將這套成熟的算法固化成專門的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屆時,芯片的體積、功耗和成本都將得到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降低,完全可以滿足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
他頓了頓,觀察著對方的反應,繼續說道:“我們將其命名為‘麻雀’,寓意‘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不僅能高效解碼pp3,未來還可以集成更多功能,例如簡單的音效處理、文件管理等。我們相信,基於‘麻雀’芯片,可以開發出革命性的便攜式數字音樂播放器。”
接下來,林軒從技術架構的先進性、算法的效率、未來asic芯片的性能指標預估、以及潛在的產品形態構想例如結合閃存的小型播放器、集成到音響係統等)等多個方麵,向遠大的人做了詳細的介紹。他語速平穩,邏輯清晰,將複雜的技術概念用相對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展現了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對未來市場的洞察力。
遠大的人聽得非常認真,采購負責人甚至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李總監和兩位技術主管則不時點頭,顯然對技術細節非常關注。介紹告一段落後,便進入了提問環節。而這些問題,正如林軒預料的那樣,直接、尖銳,充滿了商業上的審慎和現實考量。
“林生,你們這個方案,最終的asic芯片成本能做到多少?”采購負責人率先發問,直指核心,“能量產嗎?良率能保證多少?對比現在我們使用的cd隨身聽機芯,成本上有沒有優勢?”
另一位技術主管補充道:“芯片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證?消費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你們的asic芯片設計和生產經驗如何?如果選擇合作,你們能提供多大程度的技術支持?比如參考設計、固件開發、甚至後續的產品調試?”
問題一個接一個,如同密集的火力,考驗著林軒團隊的應變能力和準備充分度。
黃耀龍適時地站了出來,他清了清嗓子,臉上掛著職業的笑容,開始解答商務和市場方麵的問題。他引用了一些國外關於互聯網發展和數字音樂潛力的報告雖然這個年代這樣的報告還很初步),強調了數字化是未來的大趨勢,並就成本控製、市場推廣策略、合作模式等方麵給出了芯啟科技的初步設想。他巧妙地避開了目前階段無法給出確切答案的部分,轉而強調未來的潛力和合作共贏的可能性。
林軒則再次接過技術細節方麵的問題。他沒有回避目前fpga原型的不足,坦誠地說明了在功耗和體積上的局限性,以及asic設計生產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但他著重強調了其自主算法的優勢——高效、低資源占用,並解釋了他們計劃如何通過架構優化來規避核心專利的某些關鍵點,同時也暗示芯啟科技未來在其他領域如eda)的技術積累可能帶來的交叉授權談判籌碼。對於技術支持,他承諾一旦合作,芯啟將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確保客戶能夠順利地將“麻雀”芯片應用到產品中。他的坦誠和自信,以及對技術細節的深入把握,給遠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整個問答環節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氣氛緊張而專業。
會議終於結束了。遠大方麵的人員禮貌地起身相送,但並沒有給出任何明確的承諾。那位采購負責人最後總結道:“林先生,你們的技術方案確實非常有前景,我們內部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詳細的評估。也希望你們能盡快提供更詳細的技術文檔,特別是關於算法實現和asic設計規劃的部分。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希望能在拿到你們後續的asic芯片樣品後,進行更全麵的測試。”
這番話,既是肯定,也帶著距離感。標準的商業辭令,意味著對方有興趣,但決策還需要時間和更多的證據。
走出遠大電子那棟在夕陽下顯得有些冰冷的工業大廈,黃耀龍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難掩興奮之色,他用力拍了拍林軒的肩膀:“大佬!我看他們絕對有興趣!問得那麽詳細,特別是那個李總監,眼睛都快長到板子上了!我看這事有戲!”
林軒卻顯得異常平靜,他望著遠處漸漸亮起的城市燈火,輕輕搖了搖頭:“有興趣是肯定的,p3的潛力,懂行的人都能看出來。但他們也非常謹慎,甚至可以說是疑慮重重。”他停頓了一下,語氣變得嚴肅起來,“技術再好,演示再成功,最終還是要落到實處。成本能不能做到足夠低?專利風險能不能規避?市場能不能快速啟動?穩定性、良率能不能保證?這些都是懸在頭上的劍。遠大這種規模的公司,不會輕易為了一項看起來很美的新技術就投入巨大資源的。”
他轉頭看向黃耀龍和同樣若有所思的陳家俊:“我們今天隻是敲開了門縫,想要真正走進去,拿到訂單,甚至達成深度合作,我們必須盡快拿出真正的asic芯片。用實打實的、低成本、高性能的產品來說話。否則,一切都隻是鏡花水月。”
這次拜訪,如同一場真刀真槍的預演,讓林軒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技術從實驗室的象牙塔走向喧囂的市場,中間橫亙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條鴻溝,充滿了複雜的商業邏輯、殘酷的成本計算和對未知風險的恐懼。教育市場、控製成本、解決客戶疑慮、建立信任……每一步都如同在鋼絲上行走,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遺漏。
喜歡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請大家收藏:()國芯崛起:從香江到矽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