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8

字數:5799   加入書籤

A+A-


    諸子百家散文1)
    1、《老子》
    簡介:
    《老子》書後來稱為《道德經》凡81章,約五千字,基本上是韻文。它大概是老子的後學者根據他的學說加以發揮補充而成的,成書於戰國時代。
    《老子》在先秦諸子中,是宣揚道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她涉及對宇宙、人事各方麵的認識,內容豐富。
    老子作為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思想代表,反映著當時一部分沒落奴隸主貴族在現實生活麵前無可奈何的心情,因而,對於人治,甚至對於文化,都抱著消極否定的態度,認為理想的生活是清靜無為,複返自然。
    老子的唯心主義哲學從根本上來說,是反映當時曆史條件下,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立場和願望的。
    但是《老子》這部書裏也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思想。例如對於混亂社會的批判態度,在認識自然方麵的唯物主義因素,特別是解說事物所表現的樸素的辯證觀點,都是值得重視的。
    老子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韓非、司馬遷和王充等從他那裏吸取了唯物主義的因素。一些唯心主義者則把他的唯心的一麵加以擴充和利用,形成了所謂“黃老之學”和“玄學”。
    六朝的一些文人,更奉《老子》為經典。因而老子的思想成為當時社會思潮的巨流,影響很大。到了唐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還專門為《老子》做了音義。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從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發現了甲、乙兩種寫本的《老子》,距今已二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老子》一書的最古本子。
    《老子》較重要的注本是魏時王弼的《老子注》和後人假托題作“漢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整理研究成果,如馬敘倫的《老子校詁》,可參考。
    老子小傳:
    老子,生卒年不可詳考,後人根據《史記》推斷他比孔子約大二十歲,約生於公元前570年周靈王初年)。
    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史記》的《老子列傳》,說他是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
    孔子到周,曾向老子問禮。據傳老子退隱後著《老子》,但《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著,曆來有爭論。
    以下介紹老子的文章:“四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
    釋義:
    這裏所選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前三章雖然意在發揮清靜無為的思想,在論證中卻表現了樸素的辯證觀點。
    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說明了事物的存在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的關係都是事物對立統一的表現。
    最後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會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樸的社會,也就是所謂歸真返樸。
    其實,老子所提供的並不是一幅未來理想社會的圖景,而是早已在曆史上消失了的、經過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殷周社會。
    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和他的整個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一樣,都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反映。
    譯文參考):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惡就產生了意思是說:善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麵,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兩者是互相轉化著的);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就產生了。
    因此有和無是對立的兩個方麵由互相對立而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成,長與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出來,高與下由互相對立而傾倚,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產生了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產生了順序。
    所以聖人高貴、神聖的人)做的是無所行動的事並沒有做,卻能發生作用的事,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行動做事)而不言不說教)反而更能起教育作用即身教重於言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讓萬物自然生長而不人為幹預,萬物自然發生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以為有恩德,功成而不自以為有功。唯有不居功自傲,才不會喪失功勞)。
    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所以聖人拘執地守著一不貪多,不外求)才成為了天下人的榜樣。
    看不到自己,反而看得清別人、外事)即不自私,才能一心為公);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誇宣揚自己)才能有功取得更大的功績);不抬高自己驕傲自大)才能在上有更大的長進)。
    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得過他。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委屈隱忍反而能取得大的成就),難道是空話嗎?實質上,能全委屈求全),全就屬於他。
    穩定的東西物品、事物)容易保持,事物)尚未顯現的時候容易謀劃,酥脆的東西容易分開掰開),細碎的東西容易散開。作為應在未成功之前,治理應在未亂沒有動亂)之前。
    合抱之大樹,是由很小的樹苗慢慢長大的;九層許多層)的建築、高台,是由泥土一點點堆積而成的;千裏之行遠途旅行)始於足下是由邁開的第一步開始的)。
    弱小國家的民眾,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而不用,因貪生怕死而不敢遠行。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乘坐的必要;雖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陳列的必要馬放南山、沒有用處)。
    讓人們重新回到倒退)結繩記事的時代,以其原始社會的)食物為甘好吃),以其衣服為美好看),以其草屋)為居室;以其習俗為樂。鄰國相看,雞犬之聲相聞聽得到),民眾老死也不相往來交往)自我孤立)。意思是這樣做隻能倒退、貧弱、受欺淩)。
    注釋:
    1、斯:這就。已:同“矣”。
    這兩句說: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惡就產生了。意思是:善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麵,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兩者是互相轉化著的。
    2、有無相生:有和無是對立的兩個方麵。相生:指由互相對立而生。
    3、相成:指由互相對立而成。
    4、相形:指由互相對立而體現出來。
    5、相傾:指由互相對立而傾倚。
    6、相和:指由互相對立而產生了和諧。
    7、相隨:指由互相對立而產生了順序。
    8、處無為之事:做的是無所行動的事,做的是是並沒有做卻能發生作用的事。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
    9、作:發生,興起。
    這句說:讓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幹預它們)。
    10、有:據為己有。
    11、這句說:施予而不自以為有恩德。
    12、居:占有。這句說:功成而不自以為有功。
    13、這句說:所以不喪失。
    14、曲:指有殘缺。曲則全:不完整的就會變成完整的。意思是講對立的兩個方麵是並存的而且是互相轉化著的。以下“枉則直”等幾句也都表明這個道理。
    枉:彎曲。盈:滿。少:缺乏。惑:迷亂。
    也可以說: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
    15、抱一為天下式:拘執地守著一不貪多,不外求),作為天下人的榜樣。
    16、自見:看到自己。明:看得清。
    17、自是:自以為是。彰:明辨是非)。
    18、伐:誇。自伐:宣揚自己。
    19、自矜:抬高自己。矜jin今音):驕慢。長zhang漲音):在上。
    20、這兩句意思說: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得過他。
    21、這句說:難道是空話嗎?
    22、這句意思說:實質上能全,全就屬於他。
    23、“其”字的作用是引起下文,比如說“那”。這句說:穩定的東西容易保持。
    24、這句說:尚未顯現的時候容易謀劃。
    25、泮:分開。
    26、微:細碎。
    27、毫末:毫毛的尖端極言其小)。
    28、累土:堆積泥土。
    29、什:十倍。伯:同“佰”,百倍。
    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0、重死:看重死,即愛惜生命。
    31、這兩句意思說: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乘坐的必要。
    32、兵:兵器。陳列。
    33、複:重新。結繩:相傳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記事的方法。之:指結繩。
    34、這句說:以其食為甘,以他們所吃的為好吃。下文“美其服”等,句法相同。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