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6
字數:5497 加入書籤
諸子百家散文9)
4、《孟子》2)
孟子的主要著作:
2)《天時不如地利》
原文: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釋義:
從這篇文章裏,可以看到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爭取民心,認為“仁者無敵”,認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強調戰爭中“人和”的作用,強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些見解是值得稱道的。
文章闡明戰爭勝敗的關鍵,決定於人心的向背。
開端兩句提出論點;以下分兩層,就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作比較,證明人和的重要性,歸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結構嚴密,氣勢充暢。
譯文參考):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周圍三裏那樣小)的城,七裏的外城,圍而攻之不能取得勝利。
如果圍而攻之,要取勝首先必須有好的天時,如果有了好的天時而不能取勝,是因為比天時更重要的地利不具備。
城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利,糧食儲備不是不多,棄城而逃攻城取得勝利),是因為比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不具備。
因此,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即不讓人民離開),不能隻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單靠山河的險要;建立威望於天下,不能全靠武力的強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極致時,親戚都會背叛。多助到極致時,全天下都會順從。
讓全天下都歸順、服從,可戰勝親戚的背叛,這樣君子就可以不戰而勝,如果去戰鬥,必然取得勝利。
注釋:
1、“天時”、“地利”、“人和”,孟子用這三個詞來概括有利於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人和”主要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條件。此外,還有時令、氣候,乃至相對的政治形勢等重要條件,這些條件的變化,古人往往認為非人力所能及,或以不同程度的迷信觀點來理解,籠統地稱為“天時”。
2、三裏之城:周圍三裏那樣小)的城。
3、郭:外城。
4、環:圍。
5、池:護城河。
6、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古代作戰時士兵用以保護身體的衣服)。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7、委:放棄。去:離開。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8、域:界限。這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這裏是說,不讓人民離開。
9、谿:同“溪”。這句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10、這句說:建立威信於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11、至:極點。
12、畔:同“叛”。
13、順:歸順,服從。
14、有不戰:意即有不戰之時。
這兩句說:所以君子之道,貴在不當戰則)不戰,如其當戰,戰必能勝。
孟子的主要著作:
3)《魚,我所欲也》
原文: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釋義:
這篇文章,孟子以比喻說明生與義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因為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要,隻是貪生怕死,那就什麽不好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同時,孟子還批判了那些追求富貴、貪圖享受而背棄了義的人們。
譯文參考):
孟子說:
魚是我想要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可兼得,就舍棄魚而留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要珍貴)的;義也是我所要珍視)的。如果兩者不可兼得,就舍棄生命而取義。
生命對我是寶貴的,如果有比生命更重要珍貴)的東西),我不會苟且求生隻為求活而不擇手段)。
死是我所厭惡的,如果有比死更厭惡的禍患),就不躲避禍患。
人的欲求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則所有可以求得生命生存)的手段,為什麽不可以用呢?
人所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更嚴重了,則所有可以避免禍患的方法措施),為什麽不可以采用呢?
有求生的方法,而不用。有躲避禍患的手段,而不用。是因為欲求比生命更珍貴,是因為禍患比死更嚴重;不是賢者才這樣,而是人皆有之,賢者能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盆羹菜、副食)得到了就會生存下去,得不到就會死;輕蔑地)呼喝著給予,路上的一般行人是不會接受的;踐踏後給予,乞丐都不屑一顧。
不辨禮儀而接受很厚的俸祿,為什麽給我這麽厚的俸祿?不是為了宮室的美好,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能受到我的恩惠嗎?
先前為了生存而不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今為了宮室之美而接受厚祿;先前為了生存而不接受食、羹),現今為了伺俸妻妾而接受厚祿;先前為了生存而不接受食、羹),現今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能得到我的恩惠而接受厚祿:為什麽不可以停止接受厚祿)呢?這是因為失去了本來的羞惡之心初心)。
注釋:
1、所:和現代漢語裏的“所”字,用法略同,但也有些區別。在現代語裏能說“我所喜歡的”,或者“我喜歡的”,不能說“我所喜歡”:“所”字能省,“的”字不能省。在文言裏,既能說“我所愛者”,也能說“我所愛”:“所”字不能省,“者”字能省。
這句意思說:魚是我所)想要的。
2、熊掌:熊的腳掌。魚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更美。
3、苟得:苟且求得生存)。指隻為求活,不擇手段。
4、患:禍患。 辟:同“避”。
5、這句說:什麽手段)不可用呢?
6、喪:喪失。
7、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8、嘑hu戶音):呼叱的神氣。
這句說:輕蔑地)呼喝著叫他吃。
9、行道之人:路上的一般行人。
10、蹴cu促音):踐踏。
11、屑:潔。不屑:不以為潔。後來把“不屑”用為“看不起”的意思。
12、鍾:古代的量器。六斛四鬥為一鍾。
萬鍾: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麽好處。
13、為為了。下文的“鄉為”、“今為”的“為”都念ei衛音)。
14、得:同“德”,感恩。
所識窮乏者得我: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受到我的恩惠而感激我。
15、鄉:同“向”或“向”,先前。
16、已:停止。
17、、本心:指羞惡的心。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