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15

字數:3248   加入書籤

A+A-


    諸子百家散文8)
    4、《孟子》1)
    著作簡介:
    《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作為孔子學派的繼承者,孟子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鼓吹他的所謂“王道”、“仁政”,主張恢複井田製度,回到奴隸社會。
    孟子哲學思想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論點,就是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他借社會分工作為理由來論證剝削現象的“合理性”。孟子這種理論是為剝削階級、剝削製度長存辯護的,因而成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長期尊奉的基本理論。
    他提倡“性善論”,認為人性生來是善的,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學說,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孟子》在宋以前,隻列於諸子之林;宋始列於經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編入《四書》,並為之作集注。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孟子的散文,氣勢磅礴,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富於雄辯,很有說服力,是古代散文中的傑作,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影響較大。
    現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經注疏》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孟子小傳: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曾受業於子思孔子孫孔汲)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未被采納,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
    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孔丘和孟軻,後世合稱孔孟。
    孟子的主要著作:
    1)《梁惠王願安承教》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傭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釋義:
    《梁惠王願安承教》通篇用陪襯的方法來說明虐政殺人的殘暴。
    文章分兩層寫:前路以梃引起刃,以刃引起政,淺深相形,足見虐政殺人,慘烈同梃刃。
    後路以“獸食”“作俑”低一層跌起,足見虐政殺人,較獸食、作俑,為害尤烈。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兩相對照,正顯示出虐政危害人民這一無可否認的事實。
    孟子何以不肯開口直說呢?蓋借它端迤邐說來,使王自認其非,然後舉其弊而痛切言之,不僅在我不見唐突,在惠王亦能深服孟子之所言,而無以罪之。
    引譬設喻,層層進逼,文章的說服力,就顯得很強。
    譯文參考):
    《梁惠王誠心願意接受指教》
    梁惠王說:“我誠心願意接受你的指教。”
    孟子對答道:“殺人的杖木棍)與刀口,有區別嗎?”
    王說:“沒有區別。”
    孟子說:“刀刃與為政,有區別嗎?”
    王說:“沒有區別。”
    孟子說:“廚房有肥肉,馬舍有壯馬,民有饑色吃不飽),郊野有餓死的人,這是在驅趕野獸而吃人呢。
    野獸相互吃,人且厭惡。以民為父母而行政執政、為官),不避免驅趕野獸而吃人虐政殺人),怎麽能稱得上是民眾的父母官呢?
    孔子說:’用木偶人陪葬,不合人道,這個人一定無後。’意為做壞事的人沒有好結果)。
    用象人的木偶陪葬,孔子尚且不同意,更何況是使人民由於受饑餓而死呢!”
    注釋:
    1、梁惠王:名罃ying英音):戰國時魏國的國君。梁:即魏國。魏遷都大梁,所以也稱梁國。
    2、寡人:古代諸侯自稱的謙詞,說自己是缺少道德的人。安:沒有什麽勉強的意思。
    3、梃:杖。 刃:刀口。
    4、庖pao袍音):廚房。
    5、廄jiu救音):馬舍。
    6、莩瞟音):餓死的人。
    7、率獸:驅趕野獸。
    8、惡在:何在。
    9、仲尼:孔子的字。
    10、傭:古代的從葬木偶人。
    這兩句意思是,孔子以為用木偶從葬,不合人道,這個人一定無後。後來把開始做壞事的叫作俑。
    11、這兩句意思是:但用象人的木偶以從葬,孔子尚且不同意,更何況是在使人民由於受饑餓而死呢!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