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國封建社會初期~戰國時代27
字數:5582 加入書籤
諸子百家散文19)
9、《荀子》
荀子的主要著作:
1)《勸學》—2
譯文參考):
君子說:學習是無止境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出於水,而寒於水。木匠用墨線來取直,用圓規來取圓,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為車輪,是用人力把它)彎曲而成的,即使經風吹日曬)枯幹了,可是不會再挺直。比喻人的思想認識,經過學習和鍛煉,是可以得到改造和提高的。)
木材照墨線砍削就能平直,刀劍拿到磨石上去磨礪就能鋒利,君子廣博努力地學習,而且每天都檢查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聰明而行為不會出現過失。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進深穀,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虛心聽取古代賢明君主的教誨,就不知道學問有多廣博。
幹、越地區和夷、貉地區的嬰兒,出生時的哭聲一樣,長大後風俗習慣卻不一樣了,這是教育的結果。
《詩經》裏說:“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想著貪圖安逸,要安心地做好本份的事情,喜歡實行)正直的行為,神察覺了,就會賜給你們多多的幸福。”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受到聖賢之道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就會使內在的氣質發生很大的變化,幸福就會大大超過於禍患困苦)。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想,但不如學習一會兒的收獲大。我曾經嚐試踮起腳尖遠望,但不如登上高處見得廣。
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很遠處的人卻能看見你在招手。順風呼叫,聲音並不很大,卻聽得很清楚。
乘坐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卻能行至千裏。坐船的人,並不是善於遊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並非原本就有良好特異)的素質,而是他後天善於學習知識和技能)獲得的。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鷦鷯,用羽毛築巢,並編成發辮,係在蘆葦的穗上。風把葦穗吹斷,卵破仔死。不是因為鳥巢不完好,而是因為所係的地方不對。
西方有一種木,名叫射幹,莖長四寸,生長在高山之上,麵臨百仞丈)之深淵。樹木的莖並非自己能長高,是因為它直立的緣故。
蓬草生長在麻中間,不扶它就是直立的;白沙如果放在黑泥裏,會全變成黑的了。蘭槐一種香草)的根叫芷,如果浸泡在臭水裏,君子不會靠近,百姓不會佩戴。它原本的質地是很美好香)的,被臭水浸泡之後就變得汙穢臭)了。
因此,君子居住必定要選擇良鄉,外出遊學必須結交賢士,要防止走邪僻之路而走正道。
萬物之發生,必然有其原由;榮辱的得來,必然和他自身的德行好壞相適應。肉腐爛了會生出蛆蟲,魚離水枯死了會生出蠹蟲。
人因怠慢而忘記了自身的利害,災禍就會發生。硬物容易折斷,軟物容易受約束。如果邪穢在身,怨恨就會集結。
鋪上一樣的木柴,就容易起火;一樣的平地,就都會濕水因無法向低處流)。草木叢生,禽獸就會成群地來到,同類的生物相聚在一起。
如果把有圓心的箭靶張掛起來,弓矢弓箭手)就會到來;如果林木茂盛,斧斤伐木人)就會到來;如果樹木成蔭,眾鳥就會來棲息;如果醯酸多,蚊蜹就會聚集。
因此,言語會招來災禍,行為會招來屈辱,君子應謹慎立身行事!
積土成山,風雨就會興起;積水成淵,蛟龍就會生長。不斷地做好事,會養成高尚的品德即積善成德),精神和智慧就會得到發展即神明自得),聖人的思想就具備了即聖心備焉)。
因此,不積小步,不會走到千裏之外即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是一步一步積攢而成的);不積小流,不會匯聚成江海。
良馬一躍,不能達到十步之遠;劣馬慢走也能到達千裏之外,是因為它不停的行走、前進即功在不舍)。
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麽朽木也不能折斷;如果堅持不斷地刻下去即鍥而不舍),金石也可以刻穿。
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堅強的筋骨,上吃細土,下喝濁水,但用心專一;螃蟹有八條腿和兩隻鉗夾,不靠水蛇鱔魚的洞穴,就沒有藏身的地方,心不專一浮躁)。
因此,沒有精誠專一的心誌不專心致誌),就不會明辨事理融會貫通);不埋頭苦幹,就不會取得顯著的成績功勞)。
走歧路的人達不到目的,伺俸兩個君主的人,不被雙方所寬容。眼睛同時看兩樣東西,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時聽兩種聲音,就聽不清楚。
螣蛇無足卻會飛,鼫鼠有五種技能,但是都不精通。《詩經》裏說:“布穀鳥喂養小鳥,平均對待,始終如一。善人君子,行為舉止如一,心誌堅定專一。” 因此君子為學或做事要專心一意,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古時楚人彈瑟時,能使鳥舞魚躍,伯牙彈琴時能使馬在低頭吃草時,把頭抬起來。比喻學有專長自能感動萬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聲音無論多麽微小,沒有不被人聽見的,行為無論多麽隱蔽,也沒有不顯露出來的。比喻為學不論大小,都不會泯沒無聞。)
山中如果蘊藏著寶貴的玉石,連山上生長的草木,都顯得特別滋潤;水中如果生長了珍珠,連崖岸都顯得不幹枯。意為有學問的人,自然會流露出與眾不同的氣度來。)
一個人始終從善不積養邪惡,哪會無人知曉呢?
學習何時開始?何時終止?說:為學的方法、途徑)應始於誦經,終於讀禮禮學);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在於,起始是為士做官),最終是做聖人君子)。
真誠不懈地積累,努力持久地學習,就可以深入而有所得。這樣學習應一直堅持到老死才終止。
因此,學習從數量上講有終結,但從總體意義上講,是不可以有一刻離舍的是沒有終止的)。隻要是人,就要不斷地學習,隻有禽獸才舍棄不)學習。
《尚書》是記載政事的;《詩經》收集的都是中和之聲所匯萃集中的樂章;《禮》是法律的總原則,各種條例的準繩;學習要學到《禮》為止,因為它才是道德之極最高境界)。
《禮》裏麵的揖讓恭敬的種種儀文細節,《樂》裏麵的中和之聲,《詩》、《書》裏麵的廣博知識,《春秋》裏麵用的微言大義,它們把天地之間的道理都講述完備了。
君子之學,不但入耳,並銘記在心,表現在四肢,體現在行動中。哪怕是微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供別人效法。
小人之學,入到耳裏,從口裏就出去了。口與耳之間隻有四寸,怎比得上優美的七尺之軀啦!
古時學者學習是為了自己,現今學者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學習,是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小人則把學習作為取悅於人,追求名利地位的手段。
不問而告訴你是浮躁,問一而告訴你二是囉嗦;浮躁,不好,囉嗦,也不好,君子象聲音回響一樣,不多不少。
學習的捷徑,莫過於向賢師益友學習。《禮》、《樂》,僅有成法而無詳細的解說;《詩》、《書》,所載多為前代的故事,而不切近當前的實際;《春秋》,語言簡約含蓄,含義隱約,不能使人直截迅速地理解其意。
應一麵仿效君子的為人,一麵學習他的學說;既養成高貴的品德,同時又獲得全麵的知識;全麵通曉世間的事情。所以,學習的捷徑,莫過於向賢師益友學習。
學習上最快速的途徑,莫過於慕悅和接迎賢師,學習賢師的為人;其次是經常以禮法來約束自己。
如果上不能向賢師益友學習,下不能以禮法來約束自己,僅僅是雜七雜八地學一通,給《詩》《書》的文義做注腳罷了!一輩子不過是個陋俗的儒者而已。
想要追溯先王的法製,探求仁義的根本,那麽學禮正是他的正確途徑。如果提起衣領,彎曲五指而整頓,可以理順許多衣服。
不實行遵循)禮法,而照《詩》、《書》去做,就好像用手指去測量河流,用戈兵器)去樁黍,用錐子代替筷子進餐,不可達到目的。
因此,遵循禮法,雖然沒有明了透徹,也是個守法之士。而不遵循禮法,雖然明察善辯,也就是個自由散漫的儒生。
所問不合禮儀者,不回答他;所告不合禮儀者,不問他;所說不合禮儀者,不聽他;有爭議者,不與他辯論。待他的禮節態度符合規製之後,才接納他,否則就規避他。
因此,在恭敬有禮之後,才可以與之談論遵循的方法;言詞和順之後,才可以與之談論禮儀的道理;態度好,而後才可與之談論禮儀的最高境界。
不可以說而說是浮躁,可以說而不說是隱藏,不察顏觀色不管態度好壞)而說是盲目行事。
而君子不浮躁、不隱藏、不盲目,謹慎地為人行事。《詩》說:“不急不躁,不緊不慢,天子都讚許。”
發百箭有一箭不中,不能說是善射;慢走千裏而未達到目的地,不能說是善走;不能觸類旁通,心誌不專一,不能說是善學。
學習之人,必須專心致誌。有出有進,是普通的人;善於學習的人少,而不善於學習的人多,桀、紂是假君子;必須學得全麵透徹,然後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真君子)。
君子知道,所學不全麵,不精純,是不完美的,因此應反複誦讀,並認真思考所學的內容,才能融會貫通,同時按照賢師益友的榜樣去身體力行,去除妨害全麵、深入學習的種種因素,小心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
要使眼睛看到的都是全、粹之學,耳朵聽的都是全、粹之學,口裏說的都是全、粹之學,心裏想的都是全、粹之學。
極至全、粹之學的方式成為最愛好的方式習慣),眼睛喜好看到五彩之色,耳朵喜好聽到五聲複音),嘴喜好吃五味之食,心想到有利於全天下。
權勢、利祿不能傾倒,群眾不能移動,天下不能動搖。生是這樣,死也是這樣,這才是良好的)德行情操。
具有了良好的德行情操之後,才能具有堅定的見解和立場;具有了堅定的見解和立場,就能具有應付各種事務的本領。
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應付各種事務的本領,才是一個完美的人。
天以明為貴,地以廣為貴,而君子以學問修養全麵精粹為貴。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