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我國封建社會~隋唐時代25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唐朝的作家及其作品
五、王昌齡
小傳:
王昌齡698—約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曆任汜水尉、校書郎,謫嶺南。
北還後又於開元末貶江寧縣丞,天寶七年再貶龍標縣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亂起,還歸鄉裏,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都有交往。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
王昌齡的七絕可與李白比美。李白常用絕句寫景,情寓景中;王昌齡以抒情為主,景物描寫往往是情感的渲染或補充。
李詩自然流走,仿佛脫口而出,信筆寫成;王詩卻是由錘琢洗煉達到完美,真是異曲同工了。
王昌齡的作品
《出塞》
原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釋義:
《出塞》,漢朝《橫吹曲》曲名。關塞並不都在邊疆,內地某些軍事重地也叫“塞”。
唐朝詩人寫我國東北、西北和北方地區的生活、戰鬥,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後出塞》等漢唐樂府民歌的名稱作詩題。
《出塞》共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後期沉醉於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內有權奸李林甫、楊國忠弄權,外有安祿山等藩鎮受寵。
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等節度使,在與契丹、回紇he核音)和奚的貴族統治者的鬥爭中常常失利,給將士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這首詩感歎守將無能,大約是針對這種現實的。
譯文參考):
同是明月照臨長城邊關,秦漢時將士能守住關塞,現時出征萬裏的將士卻未有返還。
若漢時飛將軍李廣還在,胡馬敵方的軍隊)哪敢來犯。
注釋:
1、設關防胡,由來已久,修築長城以禦匈奴,起於秦漢,故謂明月照臨關塞的景象在秦漢時已是如此。“秦”、“漢”雖在字麵上分屬“月”和“關”,而意義上是合指的。
2、盧城:指盧龍今河北喜峰口附近)。飛將:指漢時名將李廣,號稱飛將軍,匈奴人對他很威服,這裏借懷念李廣,痛恨當時邊將的無能。 盧城:一作龍城。
3、胡馬:指敵方的軍隊。 陰山:即今橫亙於內蒙古境內的陰山山脈。
六、王維
小傳: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唐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九歲懂得別人編著的文章,721年開元九年)舉進士,為大樂丞。
安史之亂期間,兩都失陷,被迫任偽職。安史之亂平定後,因其弟王縉盡力救助,得以免罪,後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工草隸,善詩畫,擅長音樂,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王維田園詩的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有別墅在輞川,曾經與斐迪在此遊玩,賦詩為樂。生活孤僻,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王維的作品
1)《渭川田家》
原詩: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釋義:
田家詩描述了我國北方農村傍晚閑情逸致的景狀,表達詩人田家樂思想,抒發了作者厭倦仕宦生活的消極避世的情懷。
由於作者的階級地位,不可能理解在和平寧靜生活下勞動人民的思想,而是從作者角度去理解和表現它。
譯文參考):
夕陽灑落在村落,小巷裏牛羊緩緩歸。
老爺爺掛念著小牧童,拄著拐杖等候在柴門扉。
野雞鳴叫麥苗兒秀,蠶兒休眠桑葉兒稀。
農夫扛著鋤頭走來,相見時話語好親昵。
羨慕這清閑安逸,惆悵地吟誦起《式微》。
注釋:
1、渭川:地名,即渭河流域。 渭河:水名。黃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肅渭源縣烏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於潼關縣入黃河。
2、墟落:村落。
3、窮巷:深巷。
4、野老:鄉村老人。
5、荊扉:柴門。
6、雉:野雞。 雊gou夠音):鳴叫。
7、荷:肩負。
8、悵然:失意的樣子。 式微:詩名。《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這裏隻用胡不歸之意,有歸耕之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