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海上僧,天主波旬

字數:6256   加入書籤

A+A-


    最終雷木成功將那條巨大的金槍魚帶了回去,這魚當真是巨大無比,足有二十多米長,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鯨魚呢,迪西斯特這艘船好懸放不下。
    這會兒迪西斯特也將被海浪卷過來的落水者救了上來,這些人穿著打扮和九州人士差不多,
    迪西斯特也問了他們的來曆,這些都是倭人,也就是九州東邊的那個島國人,是出海做生意的,
    結果迷失了航向來到這裏,也不知道回去的路,就這麽亂飄,飄到了這裏,
    得虧路上遇到過不少島嶼有人居住可以補給,不然早就餓死了。
    正巧迪西斯特去過島國,懂一點那裏的語言,不然還真不好交流。
    對此雷木瞬間沒啥興趣了,死不死誰兒子,又不是九州人,愛咋咋地,索性就讓迪西斯特看著辦。
    迪西斯特也是秉承著海盜的一貫作風,讓這些人說說都帶了什麽貨物,有多少金銀財寶,
    一會兒等風平浪靜了好去打撈上來,反正有雷木這個大佬在,管他有沒有海怪呢。
    相比較於這些倭人,雷木注意到這裏麵還有一個特殊的人,是一個和尚,
    一身白色僧袍,頭上沒有戒疤,觀其樣貌大概二十來歲,但一身登天境的修為難說其真實年齡具體是多少。
    雷木自然不好意思在佛門弟子麵前片生魚片吃,收起那條大魚以後走到這僧人麵前雙手合十行了個佛家禮。
    “這位師傅,從哪裏來啊?看您這穿著打扮應該不是倭人吧?”
    這僧人也很客氣,連忙還禮說:
    “貧僧名叫摩訶薩,乃是天竺人士,幼年時跟隨師父去了九州福地,在梁州長大。
    先師圓寂以後貧僧遊曆九州,偶然機會跟隨一青州客商前往了倭國,後又跟隨倭國商隊出海想要遊曆四海。
    卻不成想在此處遭遇如此浩劫,此番多虧施主施以援手,貧僧感激不盡。”    這名字不一般,甚至有點……
    傳說這個是釋尊因位修菩薩行時之名,釋尊是誰?那可是釋迦尊者,釋迦摩尼佛啊!佛祖的曾用名!
    見雷木表現得如此錯愕,摩訶薩連忙解釋:
    “少俠應該對我佛門有所了解,我自是不敢褻瀆我佛,取這個名字隻是想要修行,以此勉勵自己,修行成佛乃我之大願。”
    “原來如此,看大師一身登天境的修為,也甚是了得,若是剛剛大師出手,
    那幾條大魚想來翻手可滅,不知大師為何不出手呢?”
    雷木倒是懶得糾結名字的問題,他更好奇一向以慈悲為懷的僧人為什麽要看著船被魚撞碎,
    那麽多人落水可是死了好幾個呢。
    “唉……”
    摩訶薩一聲長歎,似乎是不知何如解釋,沉默了許久才對雷木說:
    “貧僧慚愧,悟不得我佛真理,那些大魚想要進食,盯上了船上的人,
    天地自然如此,本就是捕食天性,我若出手傷了那些魚的性命豈不是妄造殺孽。
    同為自然生靈,豈有貴賤之分?究竟是人命貴重還是魚命貴重?
    可因我一時猶豫,那麽多人葬身這茫茫大海,魚之性命我亦未能保住,我這佛修的當真是……唉……”
    又是一聲長歎,摩訶薩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其身上隱約出現了一絲絲魔氣,這是被心魔所困啊!
    其實這年輕僧人在九州之地也算是小有名氣,特別是在梁州北部一帶,
    不少百姓和修行者都知道他,其為人有大智,大勇,大無畏之品格,
    佛法高深,性格溫和,常常幫助他人不顧自身安危,一心向佛其心堅定。
    但唯一有一個缺點就是太過於執著向往那西方極樂淨土。
    俗話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按理來說以他的佛法修為,肯定知道“隻要一片赤誠,靈山就在腳下”的道理,
    可偏偏他就是放不下,甚至舍棄了自己本來的名字,學著釋尊修行時,也叫摩訶薩,難怪會誕生心魔。
    “先不說這個了,還是找個地方落腳吧,我要回九州,你是繼續在海外遊曆還是搭個伴一起回去?”
    各有各的命,這種事情雷木是幫不上忙的,心魔這玩意兒就沒靠外人的,索性就 不再繼續這個話題。
    誰承想這時候又是一陣怒濤翻湧,迪西斯特大罵一聲“厚禮蟹”!
    船上眾人 隻覺得身體失衡東倒西歪,強大的渦流帶動著船體開始旋轉,這他娘又是哪來的漩渦?!
    雷木也被整煩了,飛身而起來到船尾使出全力 將船身推出了漩渦範圍,
    可正當他想離開的 時候,旋渦中心伸出來一隻長滿吸盤的 觸手,在 漩渦中心隱約能見到 一個模糊的巨大人影,
    那人影隻是大概輪廓 ,並沒有四肢 ,身上長著一根根觸手,這形象,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克總來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哪來的碎催!真以為長了幾根觸手就是克總了?”
    雷木扛著神雷令在空中一揮,藍色雷龍從令旗中飛出,反正這兒也沒有禁止電魚的牌子,幹丫挺的!
    那巨大怪物似乎也知道自己不是對手,連忙 縮回海底深處。
    雷木也沒想趕盡殺絕,將其擊退以後就回了船上,然而此時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摩訶薩那鋥亮的大光頭上出現了黑色的刺青文身,那形象是……魔王波旬!!!
    摩訶薩也知道自己現在情況不妙,趕緊盤膝而坐口念《阿彌陀經》,
    周身佛光湧現,宛如一輪烈日,照的船上其他人都有些睜不開眼。
    “好強的願力!萬一壓不住心魔發起瘋來我也沒把握能保護船上的人。”
    雷木這次很是果斷,看到遠處有一個海島,趕緊對迪西斯特說:
    “船長!我先把他送下船,你們跑遠一點!”
    說罷,雷木腳踏風雷一個閃身來到摩訶薩的身邊,抓住他的肩膀帶著他騰空而起,
    幾個呼吸的時間就來到了那座海島之上。
    簡單的用神識掃了掃,這島上雖然大,但光禿禿的沒有什麽生靈,就連樹木都沒有,
    一會兒要真打起來也不至於畏首畏尾。
    將摩訶薩放在地上,雷木後退幾步在地上畫了個符陣,這陣法可以隔絕炁的波動,
    主要是防止附近有什麽魔族的人聞著味兒過來。
    此時,摩訶薩的精神識海中。
    黑色的天空,血色的烈陽, 以及被紅日映透的雲朵,這雲本是灰色,但是被這血紅的日頭一照就成了暗紅色。
    一身白色僧袍的摩訶薩正盤坐於空中,不斷的念誦著經文,在這裏他的頭頂 沒有出現天魔王波旬的刺青圖案,
    但魔王波旬此時就坐在他的對麵!
    傳說魔王波旬乃是印傳佛教中所說之魔王,意譯殺者、惡物、惡中惡、惡愛。指斷除人之生命與善根之惡魔,
    此魔王常隨諸佛及諸弟子,企圖擾亂他們的修行。
    據《雜寶藏經》記載,佛在菩提樹下魔王波旬欲來惱佛緣昔如來在菩提樹下。
    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至如來所,而作是言,瞿曇汝獨一身何能坐此。
    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腳,擲著海外。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著海外者,
    汝於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缽之食,故生六天,為大魔王,
    是六欲天中他化自在天天主,所以波旬又被稱為“第六天魔王”。
    逆佛亂僧時,波旬會借用多種變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龍、少壯婆羅門像、大牛、壯士大身,
    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難等魔法;在《中阿含經》的降魔經中,波旬是化為細形而潛入大目犍連尊者腹中的;
    有時波旬會直接以魔力動亂梵誌心意。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中,
    波旬的三個女兒愛欲、愛念和愛樂也來到佛麵前進行嬈亂。從策略上講,
    其對佛及其弟子可謂軟硬兼施,極盡威嚇利誘、誆瞞誤導之能事。
    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九波旬“執大團石,兩手調弄,到於佛前,碎成微塵”,
    及“化作大龍,繞佛身七匝,舉頭臨佛頂上,身如大船,眼如銅爐,舌如曳電,出息入息若雷雹聲”等,
    這是使用威嚇的策略。再如波旬對佛說“大修苦行處,能令得清淨,而今反棄舍,於此何所求?
    欲於此求淨,淨亦無由得”,這是以極端苦行來誤導正修行。
    而有時波旬看似來稱讚佛,實是威逼不成,而改為打“糖衣炮彈”: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殺生,不教人殺,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
    佛家講究的是斷欲修心,導人向善,以大願力感化世人,讓世間人摒棄惡念,控製欲望。
    而波旬則不同,他乃是魔王,魔的概念就包括擾亂他人修行,不顧一切綱常倫理秩序,為所欲為行世間一切事,
    認為人心本惡,既然人天生就有欲望,那便應該順應天道安排,
    不要拒絕欲望,要大膽的去放肆追求欲望,何必在乎什麽倫理道德。
    還有一種說法,據記載,在大多數佛門弟子心中,波旬的意義在於誘惑與考驗,名為魔王。
    傳說波旬也聽過世尊講法,還證到了須陀洹果,所以可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均可教化。因曾見佛聞法,善根已經種下,未來必須會成熟。因此,待到機緣成熟時,波旬也會成佛。
    他之所以走魔王這條路線,實際上是來考驗人的。看看能不能抵抗得了他的威逼利誘,過關斬將,從而一步步修煉成佛。
    當然了,至少在摩訶薩眼中,波旬就是一個壞人修行的魔王!
    喜歡散人遊俠,有花有酒應自樂請大家收藏:()散人遊俠,有花有酒應自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