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吐穀渾的困擾

字數:3296   加入書籤

A+A-


    歌舞罷場,李承乾親自將眾人送出東宮,皇帝仍在顯德殿主位上,揉著左鬢,看樣子有些難受。
    “您這是頭風又犯了?”
    李世民搖搖頭:“有你隔三差五照顧,朕已經許久沒犯過頭風了,從前養成的習慣。”
    “您怎麽突然想起來把李道宗任命為右庶子了?”
    李世民道:“這不是你東宮缺一個右庶子嗎?東宮的班迪,外戚有了,功臣有了,世家有了,差一個宗親,宗親裏麵戰功較為卓著的一個河間郡王李孝恭,另一個就是江夏郡王李道宗了。”
    明白了,皇帝的第一選擇是李孝恭,李孝恭去訓練水師了,所以推了李道宗上來。
    說到李道宗,李承乾隻能感慨,大唐的宗室命運多舛。高宗朝第一波清理的宗室裏麵就有李道宗,李孝恭要是活到高宗朝,估計也難逃一劫。
    “最遲二月底,侯君集的案子就結了,你也該‘病愈’了,三月初吐穀渾遣使朝謁,這一次來的是慕容諾曷缽。承乾,由你主持吐穀渾來朝事宜。”
    李承乾在左側下首的位置落座,大腦開始回溯有關慕容諾曷缽的記憶。大唐第一位和親公主,弘化公主的夫婿,吐穀渾可汗。
    “那是得好好接待,吐穀渾迎娶了大唐的公主,受到大唐的庇佑,來朝又受到大唐的禮遇,暗合陛下胡漢一體,懷柔萬邦的國策。”
    李世民含笑點頭,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無論是哪一個承乾,他們父子隻有在討論朝政的時候,才能心平氣和。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李承乾沉思片刻,他並不讚成這個觀點。
    “父親的懷柔之策,建立在強大的國力之上,他們有的是真心歸服,有的隻是迫於武力威懾。臣的意思,不是說陛下的主張是錯的,而是說對這些番將,可以重用,但隻能以文治為主。至於兵權,還是算了吧!”
    李世民笑道:“你這是想起了安史之亂。”
    李承乾道:“父親,不隻是安史之亂,父親難道忘了,玄武門之後,突厥借大唐權力更迭之即,兵臨渭水,打了咱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是父親知道的,還有父親不知道的,武周篡唐,北方胡人以撥亂反正為由,打著李唐的旗號,赫然進攻邊境,殘殺百姓,無惡不作。
    有唐一朝,中原發生權力更迭,帝國最高層出現動蕩,大部分時間都會有胡人興風作浪。安史之亂,回鶻搶掠東西兩京,雖說是肅宗皇帝做出的交易,可也能看得出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臣的意思,不是說不能懷柔,而是這懷柔之策,必須要有一個度,父親有能力,有手腕,父親可以愛之如一。誡之後世之君,還是要告訴他們,懷柔之下,也不能鬆了防備。”
    李世民笑道:“你當初可是說要叛出長安,效命李思摩嗎?”(李承乾的這句話出自新唐書,舊唐書沒有記載,本書新舊唐書,資治通鑒都有,所以這裏做調侃之用。包括上麵那句,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出自資治通鑒,曆史上李世民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有待考證)
    李承乾道:“這不是為了氣一氣你,畢竟天下人都知道,渭水之恥。”
    李世民討了個沒趣,又繼續吐穀渾的話題:“你猜吐穀渾為何突然來朝?”
    李承乾思索片刻,番屬國開朝,要麽過來要錢,朝謁宗主肯定會有不菲的賞賜,要麽就是被人欺負了,過來找老大撐場子。至於真心歸服,少之又少,吐穀渾不屬於這一類,否則為何貞觀九年叛唐?為何不年年來朝?
    “是不是吐蕃那裏又生事端了?”
    李承乾露出一個讚賞的目光,點頭肯定了李承乾的猜測。
    “朕也奇怪,之前文成公主和親之後,吐蕃安分了幾十年,這一次和親似乎沒達到效果。”
    李承乾道:“上一次和親,帶去的是匠人,先進的生產和製造技術,吐蕃人忙著研究這些,壯大國力,當然要安分一段時間。
    這一次和親,帶過去的隻有金銀財寶和一堆佛經,吐蕃人想要的沒得到,再次犯邊也就不奇怪了。臣總覺得,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李世民追問:“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後人寫的一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李世民笑道:“下一次有什麽俗語,不要說一半。這一點,朕和你想到一處了。這樣,咱們取了筆墨過來,將各自的答案寫在紙上。”
    李承乾暗道:無聊!
    不過,皇帝想玩兒,陪著皇帝玩玩兒也無傷大雅。
    宮人動手迅速,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就將筆墨擺了上來,李世民和李承乾各自寫下答案,交換過後會心一笑。
    吐穀渾名義上是大唐的國土,又是皇帝劃定的大唐與吐蕃戰爭緩衝區,隻要大唐國力沒有衰落,就不可能放棄吐穀渾。
    大唐國力強盛,吐蕃對上大唐沒有什麽勝算。退一萬步講,吐蕃借地利之勢,拿下了吐穀渾,等待大唐出兵,一樣守不住,怎麽看都是一樁賠本買賣。
    鬆讚幹布之英睿,祿東讚那樣聰慧,不可能看不透這一層道理。吐蕃騷擾吐穀渾,目的不在占有吐穀渾,而是吐穀渾境內大唐的匠人,以及這些匠人所掌握的生產技術。
    “臣鬥膽猜一猜,父親若是明發詔書問罪,吐蕃會說是邊境流寇作亂,吐蕃也是有心無力。”
    李世民冷哼一聲:“吐蕃若無地利之勢,他就是第二個頡利。”
    李承乾搖搖頭,所以,印度當年要青藏地區的主權,為何國家堅決維護青藏地區的統一,對此還爆發了中印自衛反擊戰。
    不敢想象,這一場戰爭若是輸了,如今的東方是什麽局麵。這就好比一群惡徒,架著機槍大炮,居高臨下的掃視,地緣優勢可見一斑。
    當然,戰爭最後贏了,局勢直接反轉。印度要是敢開槍,就是東方借助地緣優勢,居高臨下俯衝印度的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