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古琴講座
字數:3112 加入書籤
時光荏苒,又是一年後。
這天,瑤瑤打電話過來:“老師,下周五李琰老師要去你們學校做古琴講座,她想跟你好好聊聊。”
“太好了,我會好好招待她的。哎,她這麽有名氣的古琴家怎麽會來我們這裏?”
“我也不太清楚,聽小袁說,是何院長張羅的。”
何院長?
方塵暗道:估計用不到自己招待她了。
果然,周五那天李琰根本沒有時間與方塵聊天。
秋日的午後,學院報告廳裏彌漫著沉靜而期盼的氛圍。陽光透過高窗,在深色的木地板上投下斜長的光斑。空氣中仿佛能嗅到古琴特有的木質與絲弦的幽香。報告廳座無虛席,師生們都不再交談,而是屏息凝神,目光聚焦於台上。
何院長一身西裝,臉上帶著慣有的、恰到好處的微笑,站在講台側前方。他主持的開場白一開口,就引來下麵一陣竊竊私語:
“哇,這怎麽回事?怎麽袁樂下去了,卻是何院長親自主持?”
“難道沒有主持人了嗎?竟然讓一個大領導主持?”
“唉,你懂什麽?人家是著名古琴家,來頭大,就得領導給主持才行!”
“噢,那倒也是。”
何院長的主持流暢、專業,對李琰的介紹更是極盡讚美之詞,稱其為“當代古琴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傑出代表”、“深諳琴韻心魂的演奏家”。他的聲音清澈,儀態翩翩,主持節奏精準,將全場氣氛烘托得既隆重又令人充滿期待。
然而,坐在第一排角落裏的方塵,卻從這份完美的專業姿態下,捕捉到了一絲不易察覺的緊繃。她注意到何院長在提及李琰名字時,指尖無意識地撚了一下講稿的邊緣;在邀請李琰上台時,目光飛快地掠過李琰的麵龐,又迅速垂落,像是怕被灼傷似的。
李琰緩步上台。她一身素雅的淡青色漢服,發髻一絲不苟,氣質沉靜內斂,如同古琴一般。她向何院長微微頷首致意,那動作簡潔而克製。兩人目光在空中短暫交匯,此時何院長臉上的笑容似乎加深了一瞬,但旋即又恢複成無懈可擊的主持人模式。
講座開始。
李琰的講述如其琴聲,平和深邃,引經據典,將古琴的曆史淵源、美學價值、指法精髓等娓娓道來。
她偶爾會示範幾個指法,手指在琴弦上拂過,帶出幾個清越或渾厚的單音,便已引人入勝。何院長始終站在講台側後方不遠的位置,專注地傾聽,適時地點頭,仿佛一位最盡職的欣賞者和守護者。
中場休息,何院長親自引著李琰走向休息室。方塵看到何院長側身與李琰交談,臉上帶著比台上更放鬆、也更接近某種“真實”的笑意,甚至比劃著手勢,似乎在回憶某個與古琴相關的典故或地點。李琰則微微側耳傾聽,偶爾回應一兩句,神情依舊是淡淡的,但方塵似乎捕捉到她眼中一閃而過的、極細微的波瀾。
下半場是李琰的演奏環節。《流水》的奔騰,《平沙落雁》的曠遠,《梅花三弄》的清絕……琴音在報告廳流淌,時而激越,時而低回,將聽眾帶入空靈悠遠的境界。何院長退到舞台一側的陰影裏,不再是主持人,隻是一個純粹的聽眾。
方塵偷偷望去,發現何院長抱著雙臂,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緊緊追隨著李琰撫琴的手,以及她低垂的側臉。他的眼神極其複雜,混雜著欣賞、追憶,還有一種深沉的、幾乎要溢出來的感傷。在某個琴音轉折的刹那,方塵甚至看到他迅速低頭,用指節輕輕按了按眼角。那片刻的失態,在昏暗的光線下轉瞬即逝。
演奏結束,掌聲雷動。何院長重新回到聚光燈下,他的情緒似乎已完全平複,臉上帶著被琴聲深深打動的讚歎表情。在邀請觀眾提問前,他轉向李琰,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顫,卻努力保持著主持人的平穩:
“李琰老師的演奏真是直擊心靈,令人沉醉。作為主持人,我也有一個縈繞心頭很久的問題,想冒昧請教一下李老師。”他頓了頓,目光直視著李琰,那眼神深處有探究,也有一種近乎孤注一擲的勇氣,“方才您演奏的《憶故人》,那份深沉含蓄的情感表達,極其獨特,仿佛……仿佛蘊含著某種非常個人化的情愫。不知李老師演繹此曲時,心中所想,是否與某段特殊的經曆或……某位故人有關?”
這個問題超出了純粹的古琴藝術探討範疇,帶著一種私人化的試探。報告廳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兩人身上。方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這正是何院長一直以來拐彎抹角想探尋的答案!
李琰顯然沒料到主持人會在公開場合問如此私密的問題。她心念忽轉,但多年的舞台素養使她沒露出半點兒端倪,隻有握著話筒的手指收緊了一下,微微抬眼迎向何院長的目光。兩人之間隔著幾步的距離,空氣仿佛凝固了數秒。
此時,方塵看到李琰清秀的臉上掠過一絲極淡的、難以言喻的情緒,像是驚訝,又像是某種塵封的痛楚被輕輕觸動。
她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微微垂下眼簾,仿佛在審視琴弦,又仿佛在整理思緒。再抬眸時,她眼底已恢複平靜,但那份平靜下似乎藏著更深的東西。她的聲音依舊溫和,卻比剛才低沉了幾分:
“何院長聽得很深。琴為心聲,《憶故人》……確有其寄托。”她停頓了一下,目光似乎穿透了何院長,投向遙遠的虛空,“人的一生如同一場旅途,總有一些人來來往往,那麽這些都是我們要憶的故人。而藝術源於生活,有些情感,無論歲月如何流轉,一旦融入骨血,便會自然流露於指端弦上。這首曲子,於我而言,並非刻意演繹,而是……某種心境的偶然習得。”她的回答含蓄至極,既未否認“故人”的存在,又將情感升華到藝術表達的層麵,避開了直接的個人指認。
“偶然習得……”何院長低聲重複了一遍這四個字,臉上掠過一絲複雜難辨的神色,像是釋然,又像是更深的悵惘。他沒有再追問,隻是深深看了李琰一眼,那一眼包含了太多無法言說的內容。隨即,他轉向觀眾,聲音重新揚起,恢複了作為主持人的從容,笑了笑,又用醇厚的嗓音道:“感謝李琰老師如此真摯而深刻的分享。藝術的魅力,正在於它能喚起我們心底最深處的情感共鳴。下麵開放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