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第一艘太空戰艦中)
字數:4197 加入書籤
最終的艦船設計方案,並非一蹴而就的靈感閃現,而是從一場曠日持久、充滿了激烈爭辯、痛苦妥協與無數次推倒重來的理論風暴與工程學博弈的熔爐中,艱難淬煉而出的、一個終於勉強經得起嚴苛理論推敲與現實資源約束的結果。
人類文明在基礎材料科學與高能物理應用領域,與九頭蛇之間存在著如同天塹般的巨大鴻溝,冷酷地決定了——至少在目前這個技術世代,我們根本不可能奢望製造出那種仿佛神話造物般、既能承受住超乎想象的巨大結構應力與能量衝擊,又能同時搭載驅動其進行星際機動的澎湃能源核心、以及足以威脅到敵方主力艦的強大武器係統的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戰列艦”。承認這一點,是邁向現實的第一步,也是最痛苦的一步。
這意味著,人類傾盡全力打造的第一代“星艦”,其戰略定位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它絕不應該被直接投入到與“九頭蛇”主力戰艦進行正麵硬撼的殘酷絞殺之中,它不能是那柄鋒芒畢露、直刺敵陣心髒的“破敵之劍”。
然而,它卻可以成為一張從安全距離外發揮作用、蓄勢待發的“強弓”。而承載著人類希望、能夠精準射向敵方要害的、最好且為數不多的“利箭”,便是那些我們已經證明具備相當優勢的、機動靈活、適應性強、且能夠依靠數量形成飽和打擊的新一代空天戰機及其衍生型號。
說得更直白一些,這條即將鐫刻在人類星際探索史冊上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原型太空戰艦,其核心定位更像是一艘高度多用途化、具備有限自衛與火力支援能力的、小型化、多功能的“航母驅逐艦混合平台”。
它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將是直接服務於人類當前在近地空間衝突中最為倚仗的核心戰術優勢——那日益壯大的空天戰機部隊。它將作為這些“空中騎士”的移動基地、後勤樞紐與火力支援平台,負責將人類的決心與力量,精準地投射到冰冷、黑暗、危機四伏的真空宇宙之中。
作為一艘原型驗證艦,其設計哲學將更加側重於對一係列尚未經過實戰檢驗的相關尖端技術,例如先進傳感器陣列技術,以及全新的太空作戰戰術,如艦載機快速部署與回收、協同攻擊、電子戰對抗等進行嚴苛的在軌測試與驗證。
因此,可以預見,艦船上搭載的功能模塊組合也將會更加多元化,甚至可能顯得有些冗雜,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數據、評估效能。
但無論如何,為了確保這艘原型艦具備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戰機投送與戰場支援能力,其核心結構中的一體化格納庫必須擁有足夠的空間與配套設施,以至少容納並維護三個滿編標準空天戰機中隊,即12架“蒼龍”或同級別戰機的運作。
與此同時,這艘原型艦本身,也絕不能是毫無還手之力的“靶船”。它必須擁有在遭遇敵方輕型單位時,進行有限度交戰並具備一定生存能力的自衛火力,譬如已經被觀測到的“九頭蛇”炮艇或護衛艦級別的艦艇。
為此,設計師們經過反複權衡與計算,計劃在原型艦相對寬闊的主甲板上,沿中軸線安裝6門采用模塊化設計的多聯裝、多用途導彈垂直發射係統,這些發射器將搭載包括動能攔截彈、中程攻擊導彈乃至小型核戰鬥部在內的多種彈藥,作為與敵艦發生近距離短兵相接時的主要反擊手段。
接著,他們還在艦艏——那個通常用於安裝主力武器的關鍵位置預留了一座具備高度兼容性與升級潛力的重型武器平台,以便在後續的技術發展中,能夠靈活地安裝其他更先進的武器係統,無論是高能束能武器,還是電磁軌道炮等動能武器。
最後,也是關乎艦船生存的最後一道屏障——原型艦的點防禦係統。
設計師們將在艦船的兩舷關鍵節點處,對稱安裝總計8台最新研製的“赤蟒一式”高速多管近防炮係統。這些擁有極高射速和智能火控係統的“金屬風暴”製造者,將作為原型艦抵禦來襲威脅的最後一道防線,用密集的彈幕攔截“九頭蛇”戰艦可能發射的、速度與機動性未知的導彈或其他小型高速攻擊武器。
在綜合考慮了龐大的格納庫空間需求、數百名包括飛行員、工程師、武器操作員、指揮人員等船員必要的起居與維生空間、儲存大量高能推進劑以及其他諸如能量核心、傳感器陣列、電子戰套件等附屬設施所需要的龐大內部容積之後。
設計師們初步估算,這艘原型艦的總艦長很有可能會落在200米至250米之間的範圍,最大艦寬則可能在20米到25米左右,而為了適應軌道船塢的建造限製,其整體高度則被嚴格限製在35米以內。
至於這艘承載著人類星際夢想與生存希望的原型艦的最終質量,設計師們在這個問題上給出的估測數值,則顯得極其不確定,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有的團隊基於傳統材料與結構推測其質量可能在兩萬噸左右,有的則認為采用了大量輕質複合材料和特種金屬材料等優化結構後,或許隻有八千噸,而另一些更為悲觀、更注重防護與冗餘設計的專家,甚至認為其最終質量可能會突破驚人的十萬噸大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畢竟,這是人類文明即將親手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宇宙戰艦,它究竟會有多重?這個沉甸甸的問題,或許隻有當它真正從冰冷的設計藍圖變成翱翔於星海之間的鋼鐵實體時,才能最終揭曉答案。
既然具體的設計理念與基本框架已經在無數次的爭論與妥協中艱難確立,那麽在曆經了一個雖然短暫、但卻充滿了各種技術攻關與資源調配挑戰的準備階段之後,數百人的龐大軌道工程團隊——這個由來自頂尖航天機構與科研院所的精英組成的聯合體終於可以正式開始他們那注定載入史冊的建造工作了。
得益於“天宮”軌道綜合空間站在先前建設過程中積累並驗證的高度成熟的模塊化艙室無人建造技術,工程師們能夠將相當一部分繁重、重複且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結構組裝工作,放心地移交給那些部署在軌道造船廠內外的、由先進人工智能控製的工程無人機。
這些外形各異、能夠在真空與微重力環境下緊密配合、行動有條不紊的無人機群,隻需要讓駐站的軟件工程師們根據最新的建造藍圖稍作調試與優化一番,或者是上傳新的控製算法或任務腳本,便能立刻轉變為高效、精準、不知疲倦的“軌道瓦泥匠”。
如同設定好的精密時鍾一般,每隔大約四個標準地球時,該時間間隔主要由月球基地的資源開采、精煉效率以及電磁質量加速器的發射窗口所決定,就會有一批滿載著從月球基地開采、經過初步精煉並被封裝成標準規格的大量基礎資源集裝箱,被月球基地的電磁質量加速器以極高的速度精準投射到預定的地月轉移軌道上,然後被“天宮”空間站的太空港自動捕獲係統收集至軌道造船廠內。
依靠造船廠內部那同樣高度自動化的、配備了3d打印、激光燒結、精密加工等多種先進製造技術的集成加工廠,這些來自月球的基礎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很快就能被高效地轉化為各種各樣的、符合嚴苛太空標準的飛船零部件——從結構桁架到艙壁蒙皮,從管線接口到設備支架。
即便有極少數關鍵零件例如高性能傳感器或電池組件等部件需要使用到月球上極其稀有或根本不存在的貴金屬資源,也能夠通過與地球地麵發射中心建立的快速響應物流鏈,得到及時的補充供應。整個建造過程,好似一曲由地、月、空間站三方協同演奏的、複雜而精準的星際交響樂。
整整六個月的時間,地球上的半年光陰,在這段漫長而又似乎轉瞬即逝的時間裏,軌道造船廠的全體成員——無論是工程師、科學家、技術工人,還是那些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與工程無人機,都仿佛擰緊了發條般,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沉浸在一種近乎瘋狂的高強度工作狀態之中。
每個人的心中都燃燒著同一個熾熱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克服生理與心理的極限,那就是希望能夠早一天、哪怕隻是早一個小時,親眼見到這艘承載著人類未來與希望的原型戰艦順利完工!
於是,曾經那個僅僅作為臨時停泊港、隻零星停泊著幾架“蒼龍”空天戰機、顯得空曠而死寂的巨大環形造船廠中央區域,如今早已被各種閃爍的指示燈、移動的機械臂、以及那逐漸成型的龐大艦體所填滿!
儼然可見,一艘線條硬朗、充滿了工業美感與未來氣息的太空戰艦,正靜靜地懸浮在無數腳手架與對接機械臂的環繞之中,雖然其最終塗裝尚未完成,但主體結構已清晰可見,已經差不多進入了最後的設備安裝與係統調試的關鍵收尾階段。
它如同一個即將從鋼鐵子宮中誕生的新生兒,無聲地宣告著人類的星辰大海之夢,正在一步步地,從夢想照進現實。
喜歡地球不屈:混沌秩序請大家收藏:()地球不屈:混沌秩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