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第一艘太空戰艦上)

字數:4659   加入書籤

A+A-


    地球近地軌道,“天宮”軌道綜合空間站。
    這座人類曆史上最為龐大、結構最為複雜的軌道棲息地,如同一座懸浮於星海之中的金屬巨城,正靜默地環繞著蔚藍色的母星運轉。此刻,“天宮”站內常駐人員的數量已悄然突破三百大關這個前所未有的裏程碑。
    然而,驅動這一人口激增的核心並非傳統的空間科學實驗或對地觀測任務,而是那座規模宏大、如同神話造物般盤踞在空間站一側的巨型環狀結構——軌道造船廠。
    其中,近一百五十多名頂尖工程師、技術專家、材料科學家乃至軍事觀察員,都是因為這座龐大設施,而從全國各個角落匯聚於此。如今,這座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鋼鐵巨環,終於開始了它真正意義上的、震耳欲聾卻又秘而不宣的忙碌。
    在那巨大的、充斥著等離子焊槍嘶嘶聲、機械臂液壓係統低沉嗡鳴以及人工智能管理係統柔和提示音的船塢內部,每一位有幸參與到這項史無前例工程中的工作人員,眼中都燃燒著難以抑製的、近乎狂熱的激情。
    汗水浸透了他們零重力環境下的特製工作服,但疲憊似乎被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所驅散。因為,隻要不是一個對當前嚴峻的星際局勢和人類麵臨的潛在威脅一無所知的傻子,就都能清晰地意識到,他們此刻正在親手締造的,是一項多麽具備開創性、多麽足以載入史冊、甚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他們正在鑄造的,是人類文明刺向黑暗森林的第一柄利劍!
    時間回溯到六個月前。隨著最新一代的緊湊型固芯控壓核裂變驅動器“燭龍”,在月球背麵的秘密試驗場成功完成了全功率耐久性測試,其展現出的驚人推重比與持續工作能力,標誌著人類在深空動力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緊隨其後,一批肩負著“設計並建造人類文明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星際載具”這一沉重使命的頂尖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攜帶著經過無數次超級計算機模擬迭代、已經趨近工程學成熟的早期研究藍圖與核心技術參數,如同新時代的普羅米修斯,搭乘上來往地麵與空間站的,莊嚴地登上了這座懸浮於天地之間的空間站。
    他們的處境,與那些在二十世紀中葉、在極端保密與巨大壓力下埋首於曼哈頓計劃的先輩們何其相似。這批被寄予厚望的頂尖人才,除了眼前這座雖然龐大但內部設施尚需完善的軌道造船廠之外,幾乎一切都需要他們從零開始,在一片空白的畫布上揮灑智慧與汗水。
    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更沒有任何“他山之石”能夠讓他們摸著過河,從材料選擇到結構設計,從生命維持係統的整合到武器平台的選型,從能源分配的優化到人工智能輔助駕駛與火控係統的開發......所有的所有,都需要他們如同黑暗中的拓荒者般,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去試錯、去定義屬於人類自己的星艦之路。
    過去的這一百八十多個日日夜夜,對於這批科研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段充滿了艱辛、挫折與激烈思想碰撞的陣痛期。他們如同蹣跚學步的孩童,跌跌撞撞地在無數次失敗與爭論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雖然依舊粗糙、甚至在某些方麵顯得幼稚,但好歹在現有技術框架下勉強可行的初步建造標準與設計哲學。
    為此,他們推倒重來了成百上千次的設計方案,廢棄了堆積如山、足以填滿數個巨大數據庫的飛船設計圖紙與模擬數據。
    這其中的激烈爭論,不僅僅體現在不同功能模塊如動力、武器、防護、生命維持、探測等設計團隊之間因技術路線、資源分配或優先等級而產生的意見相左與激烈碰撞.更深層次的分歧,源於對現階段人類第一艘或第一批太空飛船核心功能即“戰略定位”認識上的巨大鴻溝與理念衝突。
    這直接關係到人類在麵對那個如同懸頂之劍般的、名為“九頭蛇”的外星威脅時,所能采取的戰略反擊或防禦姿態。
    一小部分深受傳統海權思想影響、或是對人類技術潛力抱有過於樂觀態度,大多來自軍方背景或保守的戰略研究機構的專家們,固執地認為,人類應該根據有限的遠程觀測與情報分析,效仿“九頭蛇”其似乎)那種傾向於使用巨大的、火力強大的主力戰艦的“巨艦大炮”。
    他們主張集中資源,建造同樣規模宏大、裝甲厚重、火力凶猛的主力艦隊,試圖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正麵星際戰場上,與“九頭蛇”進行一場關乎文明存亡的艦隊決戰,一決勝負。
    然而,這種看似熱血沸騰、充滿了決絕意味的想法,很快就遭到了絕大多數更為理性、也更為務實的科學家與戰略分析師們的強烈反對。
    反對的理由殘酷而現實:先不論以現階段人類的材料科學與武器技術水平,是否真的擁有能夠與外星主力戰艦正麵抗衡的有效火力與堅固裝甲初步評估結果極其悲觀),單單是雙方在星際航行最核心的——飛船驅動器技術上就已經拉開了如同天塹般的巨大差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類目前最先進的“燭龍”核裂變驅動器,與“九頭蛇”疑似掌握的基於更高等級核科技推進技術相比,簡直如同蹣跚學步的嬰兒麵對身姿矯健的運動員!
    但在這方麵就足以讓人類耗費巨資打造的所謂“主力艦隊”,在真正的星際戰場上,連敵方飛船的影子都追不上,甚至可能在尚未進入有效射程之前,便被來自超視距之外的、無法理解的恐怖武器消滅殆盡。那將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單方麵屠殺。
    在充分考慮到“九頭蛇”戰艦目前可能具備的在機動性、防護力、武器射程與威力等方麵的種種壓倒性優勢之後,另一部分更為冷靜、也更具戰略眼光的專家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思路。
    他們認為,與其不切實際地效仿“九頭蛇”建造同等規模大小、注定在技術上全麵落後的宇宙戰艦去硬碰硬,不如徹底轉變思維,揚長避短,走一條更具靈活性與隱蔽性的“星際遊擊戰”的路線。
    具體而言,就是建造大量分散部署的、高度小型化、具備極高速度,最好還擁有隱身能力的、專注於一次性致命打擊如發射大威力核魚雷或動能撞擊彈頭後,能夠在攻擊結束迅速脫離戰場的高速突擊艇或重型魚雷艦。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成本相對低廉的“消耗品”,通過打了就跑的、高度分散的、難以預測的非對稱作戰手段,去不斷消耗、襲擾那個看似強大無比、但可能存在自身弱點的強大敵人。
    這種“星際遊擊戰”的構想,因其更符合當前人類技術現狀與資源限製,並且在戰略上更具靈活性與生存能力,很快便得到了大多數專家們的初步認可。
    可還沒等這個方案進入更深入的論證階段,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讓整個討論的方向再次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在一次關於小型高速突擊平台可行性的技術研討會上,當工程師們展示出停泊在船廠內部維護區的、那幾架線條流暢、充滿了力量感的“蒼龍”空天戰機時,立刻引起了在場所有專家們的注意。
    機動靈活!高度小型化!速度快!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與獨立作戰能力!這描述的,不正是他們剛剛還在熱烈討論的“星際遊擊戰”核心平台的理想特征嗎?這說的不就是“蒼龍”以及其後續發展型號的空天戰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宇宙戰機”嗎?
    一個令人尷尬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瞬間浮現在所有人的腦海中:既然我們已經擁有或正在列裝如此符合“遊擊戰”理念的太空利器,為什麽我們還要耗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去費盡心思地重新設計並建造一種在核心作戰理念上幾乎完全相同的同一種類型的產品呢?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戰略資源浪費嗎?
    這個如同醍醐灌頂般的發現,讓先前關於“主力艦隊”與“魚雷艇”的爭論瞬間變得有些無的放矢,討論的焦點迅速轉移。要知道,根據最新的深空探測結果,那些如同蝗蟲般的“九頭蛇”艦隊,正在以一種令人不安的、持續不斷的速度,向著太陽係內側進行著係統性的擴張與滲透。
    雖然目前它們的主要活動範圍還在小行星帶之外,但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它們會將前哨空間站和資源開采基地,直接建立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門口——月球與火星的引力範圍之內!
    屆時,當戰火真正燒到家門口時,人類最合理、也最有可能爭取到生存空間的戰爭模式,必然是依托我們最為熟悉、也最具地利優勢的核心區域——建立一個以地球、月球以及未來可能實現基地化的火星這三大行星級天體的引力井為核心支撐點的、高度立體化、“巢穴防禦與飽和反擊體係”。
    在這個體係之下,人類將依靠部署在近地軌道、月麵基地以及火星前哨的、能夠快速響應並大規模部署的、數量極其龐大的高機動性空天戰機,充分利用我們對本土空間環境中,包括引力分布、小行星碎片帶、人造空間碎片等的深刻理解與主場優勢,對入侵的敵方艦隊進行多層次的攔截、襲擾,並針對其大型主力戰艦可能存在的結構弱點,發動如同蜂群般的、毀滅性的飽和攻擊!
    因此,空天戰機——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宇宙戰機”,具備在真空與大氣層邊緣自由作戰能力的尖端平台將會是那個時代、那場關乎存亡之戰中,當之無愧的、絕對的主力!
    人類需要依靠其在近地空間已經建立起來的堅實工業基礎和源源不斷的戰機部隊,來抵禦那無論在尖端技術還是絕對數量上恐怕都占據明顯優勢的的外星艦隊。
    可以說,這就是一種在自身核心技術存在明顯短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場優勢、戰術靈活性以及人類那永不言敗的戰鬥意誌,所能構建的最現實、也最悲壯的非對稱防禦作戰體係。
    喜歡地球不屈:混沌秩序請大家收藏:()地球不屈:混沌秩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