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山雨欲來:遷都風聲漸緊

字數:2642   加入書籤

A+A-


    自從在司徒府得到王允的初步認可後,我在尚書台度支曹的日子,表麵上似乎平順了些。
    孫主事對我愈發倚重,將許多疑難賬目交由我處理,同僚們的閑言碎語也少了許多。
    這讓我得以接觸到更多來自帝國各地的財政文書,如同一個貪婪的學徒,饑渴地吸收著關於這個龐大帝國運轉的真實信息。
    然而,平靜隻是表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關東諸侯組成討董聯軍的消息傳來之後雖然他們內部勾心鬥角,進軍遲緩,但聲勢浩大),洛陽城內的氣氛,就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海麵,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洶湧,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那股最令人不安的暗流,便是關於董卓打算放棄洛陽、遷都長安的流言。
    起初,這還隻是在某些官員和士人之間私下流傳的猜測。但漸漸地,這風聲越來越緊,越來越真切,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尚書台,我感受到的變化尤為明顯。每日需要我核對處理的文書中,物資調撥的方向,悄然發生了改變。
    以前,大量的糧草、軍械是運往虎牢關、汜水關等東麵關隘,以應對關東聯軍。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物資——尤其是那些便於攜帶的金銀、布帛、珍寶——開始秘密地、或者打著“充實京畿儲備”、“加強西線防務”等幌子,向西轉運。
    調撥的文書往往語焉不詳,簽字批準的也多是董卓的親信或涼州籍官員,透著一股欲蓋彌彰的味道。
    人事任免也變得異常頻繁。
    一些原本負責洛陽城防工程、管理武庫倉儲、甚至維護溝渠水利的關鍵部門官員,常常一夜之間就被安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罷黜,或者被調往無關緊要的閑職。
    取而代之的,無一例外都是董卓的心腹之人。
    這種係統性的“換血”,絕非正常的官員更替,更像是在為某種大規模的行動做準備,確保所有關鍵環節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城內的一些公共工程也莫名停滯了。
    原本正在修繕的幾段城牆、疏浚的幾條溝渠,都突然停工,工匠被遣散,相關的款項也被凍結,不知去向。
    這與董卓入京後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的作風截然相反,唯一的解釋似乎就是——他已經不打算在這座城市長久待下去了。
    而在尚書台之外,玄鏡台傳遞回來的信息,更是印證了我的猜測。
    石秀如今已在洛陽城南一個破落的巷子裏,將那個小小的據點初步運轉起來。
    他偽裝成一個替人抄書、偶爾也販賣些廉價文具的窮書生,利用其底層出身的便利,與周邊的販夫走卒、甚至一些底層的衙役和士兵都混熟了。
    他傳遞回來的信息,雖然零碎,卻更加貼近真實:“聽聞北邙山大營的涼州兵最近常私下抱怨,說洛陽待膩了,不如回長安享福。”
    “城西幾家最大的綢緞莊和珠寶行,最近都在暗中變賣貨物,據說東家是涼州來的富商,準備跟著太師回老家。”
    “有從郿塢那邊回來的民夫說,太師在老家修建的塢堡,簡直就是一座小皇宮,奢華無比,還在不斷加蓋。”
    “最近城中巡查越來越嚴,特別是針對那些非涼州籍的富戶和官員,稍有不慎就被羅織罪名抄家,人心惶惶。”
    所有這些信息,如同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都匯入了我心中的那條大河——董卓遷都,已成定局!
    而且,很可能就在近期!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政治中心轉移。以董卓的貪婪和殘暴,以李儒的陰狠和毒辣,這次遷都,絕不會是和平的遷移。
    他們會如何對待這座他們即將拋棄的都城?
    會如何對待城中數百萬的百姓和積累了數百年的財富?
    一股強烈的不安,如同烏雲般籠罩在我的心頭。
    我預感到,一場遠比黃巾起義更加慘烈、更加黑暗的浩劫,正在悄然逼近這座古老的帝都。
    山雨欲來風滿樓。
    我必須盡快弄清楚董卓和李儒的真實計劃,否則,等待洛陽的,將是毀滅性的的命運。
    而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包括蔡琰姑娘,都將被卷入這場無法預料的災難之中。
    我將目光投向了度支曹那堆積如山的、看似枯燥無味的賬冊文書。
    或許,答案就隱藏在這些冰冷的數字和文字背後。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