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若即若離:後續的“偶遇”與試探

字數:2814   加入書籤

A+A-


    玄鏡台關於那位神秘青年的調查,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需要時間才能探到底細,浮出水麵。在這段等待的日子裏,我並未完全將此事擱置。一方麵,日常政務、軍務以及新來人員的安置占據了我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麵,心頭那份強烈的好奇與直覺,驅使著我,在不經意間,繼續留意著那個可能隱藏著驚世之才的身影。
    果然,世間事往往如此,當你刻意尋找時,目標杳無蹤跡;當你稍稍放鬆,卻又在不期然間,“偶遇”了。
    第一次“偶遇”發生在數日後的崇文館。我處理完公務,想去館中查閱一些關於淮南地理的古籍,為下一步可能的軍事行動做些準備。館內一如既往地安靜,隻有翻動竹簡的沙沙聲和淡淡的墨香。目光掃過一排排書架,我幾乎是立刻就發現了他。
    他正坐在一處靠窗的角落,身前攤著一卷似乎是關於《周易》的注解。陽光透過窗欞,在他素色的衣袍上投下明暗交錯的光斑,他看得極其專注,仿佛周遭的一切都與他無關。與上次不同,這次他似乎並未攜帶那柄羽扇。
    我沒有走近,也沒有刻意隱藏身形,隻是像往常一樣,緩步走向存放地理圖誌的書架。我能感覺到,在我經過他附近時,他那專注的目光似乎有極其短暫的一瞬,從書簡上抬起,向我這邊瞥了一眼,又迅速落回了書頁。那一眼,平靜無波,像是在確認一個早已預料到的存在。
    我找到了需要的圖籍,卻沒有立刻離開。而是走到不遠處一張空著的幾案坐下,也翻閱起來。但我的一部分注意力,始終停留在他身上。他在那裏靜坐了約莫半個時辰,期間除了偶爾翻頁,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他的專注和沉靜,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氣場。
    待他起身,將書簡仔細卷好放回原處,準備離開時,我心中一動。在他剛剛閱讀的那卷《周易》注解旁邊,恰好有一卷《孫子兵法》。我待他走遠後,起身過去,拿起那卷《孫子兵法》,翻到《謀攻篇》,在一段關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論述旁,我拿起案上的筆,蘸了點墨,在空白處寫下了一行極小的批注:
    “知彼易,知己難,知天時地利人和,尤難。敢問:若遇強敵數倍於己,據堅城而人心未附,將驕卒惰,此時,‘知’字何解?‘勝’字何求?”
    這是一個結合了當下徐州部分困境人心未完全穩固,部分將領可能存在的驕氣)的實際問題,也是對兵法理論在複雜現實中應用的追問。我沒有署名,寫完便將書卷放回原處,離開了崇文館。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回來看到,也不知道他會作何反應。這隻是一次試探,一次隔空的、無聲的問詢。
    第二次“偶遇”,則是在幾天後的州府公告欄附近。新一批屯田和水利工程的規劃圖紙與招募民夫的告示剛剛張貼出來,引來了不少民眾圍觀議論。我正好巡視經過,想聽聽民間的反應。就在人群邊緣,我又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
    他負手而立,並未擠在最前麵,隻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圖紙和文字,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著什麽。他沒有像旁人那樣議論紛紛,也沒有表露出明顯的情緒。當有吏員上前向圍觀者解釋政策時,他會側耳傾聽,偶爾微微點頭,像是在印證自己的判斷。
    這次,我離他更近了一些,大概隻有十餘步的距離。他似乎也察覺到了我的存在,目光不經意間與我對上。這一次,他沒有立刻移開視線,而是平靜地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帶著一種審視,一種淡淡的疏離,還有一絲難以言喻的了然。仿佛在說:“我知道你在這裏,我也知道你在觀察我。”
    他沒有行禮,沒有言語,隻是微微頷首,算是打過招呼,然後便從容地轉身,融入了市井的人流之中,很快消失不見。
    他的反應,證實了我的猜測:他早已察覺到了我的關注。但他選擇保持距離,不主動接近,也不刻意回避,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姿態。
    又過了幾日,我再次來到崇文館。心中記掛著上次留下的批注,我徑直走向那卷《孫子兵法》。拿起書卷,翻到《謀攻篇》,我上次寫下批注的地方,赫然多了一行同樣細小的字跡,筆鋒清雋,卻透著一股銳氣:
    “強敵在外,心患在內。欲求勝,先固本:聚人心,明賞罰,整軍紀。城堅非恃,人和為本。待時而動,或可尋隙。若天時不允,人和不濟,縱智者亦難為無米之炊。‘知’者,審時度勢,知可為與不可為也。”
    沒有直接回答“勝”字何求,卻點出了核心在於“固本”與“待時”,並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後歸結到“知”的根本在於審時度勢。其見解之深刻,眼光之老辣,完全不像一個年輕人。
    看到這行回應,我心中既有找到知音般的激賞,又對他的身份和來意更加好奇。他不僅看懂了我的問題,更給出了切中要害的回答,甚至隱隱點出了“知可為與不可為”的戰略智慧。
    這像是一場無聲的棋局。我在落子試探,他則從容應手,甚至隱隱有反過來“考較”我的意味。我們在互相評估,隔著一層朦朧的紗,審視著對方的才智、心性,以及可能的立場。我在想,他究竟是誰?為何滯留下邳?他是在觀察徐州,觀察劉備,還是在觀察我這個“異數”?
    而他,或許也在評估,徐州這片土地,是否值得他這“臥龍”棲身?劉備這位仁主,是否真有匡扶漢室的潛力?我陸昭,又在他的考量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種高級人才之間獨特的互相吸引與審慎,如同高手過招前的凝神對峙,充滿了張力與懸念。玄鏡台的消息一日未到,這層窗戶紙便一日不能捅破。而我,也樂於維持這種若即若離的默契,繼續這場無聲的博弈。
    我將《孫子兵法》輕輕放回原處,心中對揭開謎底的那一天,充滿了期待。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