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倉廩漸實,府庫初盈

字數:2055   加入書籤

A+A-


    從郊外的屯田區回到州衙,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泥土的清新氣息,但當我步入賬房時,那股熟悉的墨香與紙張的味道便將我拉回了現實的經緯之中。糜竺,字子仲,這位徐州本地的豪商,如今主掌州府財政的能臣,早已在此等候。他麵前攤開的,是幾卷用新式簿記法記錄的賬冊,條目清晰,數字分明。
    “子仲兄,近來辛苦。” 我走上前去,目光落在那些賬冊上。
    糜竺抬起頭,原本因專注而略顯嚴肅的臉上露出一絲由衷的笑意:“子明陸昭字)客氣了。看到這些數字,再辛苦也值得。請看,這是近一個月鹽鐵專營的匯總。”
    他指著其中一卷賬冊。不同於過去混亂的流水賬,這新式記賬法借鑒了些許商賈複式記賬的理念,雖未完全照搬,卻已能清晰地分列收支,並核對盈虧。鹽鐵兩項,自推行專營、統一管理和定價後,剔除了中間環節的層層盤剝和偷漏,稅收果然穩定了許多,如同一條持續不斷的溪流,緩緩注入州府的府庫。
    “鹽課收入穩定在每月此數,鐵器專賣利潤亦逐步提升,尤其軍械修造所用之精鐵,皆由官府調撥,成本控製得當。” 糜竺的聲音帶著商人的精明和作為財政主管的欣慰,“單此二項,便足以支撐州府日常開銷及部分軍費,比起主公劉備)初至徐州時的捉襟見肘,已是天壤之別。”
    我微微頷首,這結果在我預料之中,卻依舊令人欣慰。鹽鐵,是民生之基,亦是國家利器,將其掌握在手中,便扼住了經濟的咽喉。
    接著,我們又看向另一份關於屯田的賬目。上麵不僅記錄了各屯田區開墾的畝數、投入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記錄了第一批上繳入庫的糧食數量。
    “這是各屯田點按期上繳的軍糧和稅糧,” 糜竺指著那一列列代表著穀物石數的數字,“雖說新墾之地,第一季收成未必能達最優,但勝在規模龐大,且管理有序,損耗極低。這些糧食入庫,極大緩解了我們的糧草壓力。如今城中糧價平穩,軍士們的口糧亦有了保障。”
    我仔細看著那些數字。誠然,以徐州目前的規模和潛在的軍事需求,這些糧食和錢款,還遠談不上“充裕”二字,更無法與袁紹、曹操那等北方豪強動輒傾國之力的家底相比。府庫中的銅錢還未堆積如山,糧倉裏的穀物也尚未滿溢到需要加蓋新倉。
    但是,關鍵在於趨勢。
    賬目清晰地顯示,我們已經徹底擺脫了過去那種寅吃卯糧、時刻擔心庫府告罄的窘迫境地。收入在穩定增長,糧食在持續積累,每一筆款項的去向都有跡可循。這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的態勢。
    糜竺合上賬冊,看向我的眼神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有欽佩,有信服,或許還有一絲慶幸當初糜家將寶押在了劉備和我的身上。“子明,當初你力排眾議推行這些新政之時,並非無人質疑。如今看來,你的眼光,遠非我等所及。這不僅僅是理財之術,更是經世濟民、強軍固本的大略啊!”
    “子仲兄謬讚。” 我平靜地回應,“財政乃庶政之基,兵馬之源。無錢無糧,縱有雄兵百萬,亦是無源之水;縱有匡扶天下之心,亦是空中樓閣。我們今日所做,不過是未雨綢繆,為將來計罷了。”
    糜竺深以為然地點頭:“正是此理。如今倉廩漸實,府庫初盈,我們總算有了些底氣。日後無論局勢如何變化,徐州也能多幾分應對的本錢。”
    我與糜竺相視一眼,都能從對方眼中看到一種默契和對未來的審慎樂觀。我們都清楚,這點積累,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官渡的戰火仍在燃燒,天下的棋局變幻莫測,未來的挑戰隻會更加嚴峻。
    但這堅實的經濟基礎,就像是為徐州這艘在亂世風雨中航行的船,不斷加固的龍骨與船板。它或許不能立刻讓我們乘風破浪,卻能保證我們在驚濤駭浪中,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和續航之力。
    這,便是此刻賬房內,那些枯燥數字背後,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它印證了改革的成功,鞏固了我們內部的合作與信任,更為未來的圖謀,悄然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