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徐州“靜”日,屯田新象
字數:2070 加入書籤
北方的烽火連天,消息如同雪片般飛入徐州,每一次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然而,就在這舉世矚目的官渡戰場吸引了所有目光之際,我卻選擇了一個相對平靜的午後,離開了州衙的喧囂,來到了徐州城郊的一處新開辟的屯田區。
與官渡前線的血腥與緊張截然不同,這裏,是另一番景象,一番我傾注了大量心血,並寄予厚望的景象。
策馬立於田埂之上,放眼望去,是連綿不絕、規劃整齊的田壟。縱橫交錯的溝渠如同大地的脈絡,將附近河流的水流,通過新修的水閘和引水設施,均勻地輸送到每一片需要滋潤的土地。就在不久前,這裏或許還是荒草叢生的廢棄之地,或是被戰火蹂躪後的瘡痍景象,但現在,新翻的泥土散發著濕潤而新鮮的氣息,夾雜著淡淡的草木芬芳,沁人心脾。
遠處,高大的龍骨水車正在幾名士兵的操作下,吱呀作響,將低處河水提升到幹渠之中,潺潺流水聲不絕於耳。這是我讓工匠營根據古籍記載並加以改良的新式提水工具,效率遠勝過去的人力戽水。而在田地裏,正有大批的軍士和百姓在勞作。他們並非雜亂無章地忙碌,而是被劃分成一個個小的生產單位,由經驗豐富的老農或低級軍官帶領,各司其職。
我注意到,他們使用的農具也與以往有所不同。新式的曲轅犁更加輕便,轉彎靈活,適合小塊土地的精耕細作;改良過的鋤頭和耙子,也更能適應本地的土質。這些,都是玄鏡台下設的“格物所”初步的研究成果,雖不起眼,卻實實在在地提升著耕作的效率。
勞作的人群中,有穿著舊軍服的士兵,他們放下了刀槍,拿起了鋤頭,動作雖然可能不如老農嫻熟,但勝在紀律性和體力;也有拖家帶口的流民,臉上雖然還帶著些許過去的惶恐和疲憊,但眼神中已然多了幾分安定和對未來的期盼。屯田製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更是為了安置這些因戰亂流離失所的人們,讓他們有地可耕,有食可果腹,將他們重新納入秩序,轉化為可用的力量。
一名負責此片區域屯田事務的隊率見到我,連忙小跑過來,臉上帶著敬畏和一絲掩飾不住的自豪:“參見別駕!今日天氣晴好,大夥兒幹勁都足,都在搶抓農時,爭取把這片新地都種上!”
我點了點頭,目光掃過那些揮汗如雨的身影:“稼穡之事,關係重大。告訴弟兄們,還有鄉親們,好好幹。隻要地裏能出糧食,大家的肚子就能填飽,這徐州,就能穩如泰山。”
“是!陸別駕放心!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如今能有地種,有飯吃,全賴別駕和主公指劉備)恩德,沒人敢懈怠!” 隊率的聲音洪亮而真誠。
我沒有再多說什麽,隻是默默地看著眼前這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卷。空氣中彌漫的不是硝煙,而是泥土和莊稼的希望氣息。這裏沒有震天的廝殺呐喊,隻有勞作的號子和偶爾的歡笑聲。
這就是我想要的徐州。
官渡的勝負固然重要,它決定了北方霸主的歸屬,也必將深刻影響天下的走向。但無論北方戰局如何演變,徐州自身的根基必須牢固。糧食,是根基中的根基;人口,是力量的源泉。通過屯田,我們穩定了糧價,安撫了流民,恢複了生產,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大量的軍力從單純的消耗者,轉變成了生產者,並為未來的擴軍提供了堅實的後備兵源和物資基礎。
這種“靜”,並非無所作為的沉寂,而是如同春蠶食葉般的積累,是潛龍在淵般的蓄力。北方的巨浪滔天,固然吸引眼球,但我更專注於腳下這片土地的深耕細作。隻有將根紮得足夠深,足夠牢,才能在未來的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才能在時機到來之時,擁有搏擊長空的資本。
看著田壟間那些忙碌的身影,感受著腳下土地傳來的踏實感,我心中的某種焦慮似乎被這片土地的生機所撫平。是的,官渡的棋局我已落子,但徐州的棋盤,我亦在精心布局。這無聲的積累,或許不如沙場決勝那般耀眼,卻是我認為更為堅實可靠的力量之源。
夕陽的餘暉灑在田野上,給這片土地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喧囂的戰場遠在天邊,而眼前的徐州,正以一種沉靜而堅韌的方式,積蓄著屬於它的力量。這,便是我此刻最大的慰藉,也是我麵對未來風雲變幻的底氣所在。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