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誠意再添,三顧之約

字數:4059   加入書籤

A+A-


    第二次從臥龍崗冒雪歸來,新野的氣氛明顯變得有些壓抑。驛館之內,雖然炭火燒得正旺,卻驅不散彌漫在空氣中的沉悶和疑慮。
    翼德的抱怨幾乎是毫不掩飾的。他本就性如烈火,耐性有限,兩次“熱臉貼冷屁股”,早已讓他憋了一肚子火氣。席間飲宴,他摔杯頓足,嚷嚷著:“什麽臥龍!我看就是個故作清高的村夫!大哥何必如此低聲下氣?依我說,派幾個兵士,直接將他綁來新野便是!看他還敢不敢拿架子!”
    雲長雖然不像翼德那般粗魯直白,但他臉上那標誌性的丹鳳眼微眯著,眉頭緊鎖,沉默地撚著他那長長的美髯,顯然心中也充滿了不解和不滿。在他看來,主公貴為漢室宗親,如此屈尊降貴,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訪一個籍籍無名的山野村夫,實在是有失身份。他或許敬佩崔州平等人對諸葛亮的推崇,但兩次拜訪未果,他骨子裏的驕傲和對主公的維護,讓他對這位“臥龍”先生的觀感也降到了冰點。
    就連一向溫和仁厚的主公劉備,此刻臉上也難掩深深的挫敗和疲憊。兩次長途跋涉,兩次滿懷希望而去,兩次失望而歸,這對他的精神和意誌都是巨大的考驗。尤其是第二次,頂風冒雪,誠意不可謂不足,卻依舊吃了閉門羹,隻是見到了幾位朋友。雖然那幾位朋友也印證了諸葛亮的才華,但這並不能完全撫平他心中的失落。他坐在主位上,默默地喝著悶酒,眼神中帶著一絲茫然和動搖。
    我將這一切盡收眼底,心中卻平靜如水。我知道,此刻正是最關鍵的時刻。劉備集團內部的疑慮達到了頂峰,主公本人的信心也開始搖擺。如果此時我再不加以引導和推動,恐怕這“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就要在我眼前夭折了。而一旦錯失諸葛亮,對於我未來的大計,對於整個漢末曆史的走向盡管我隻記得模糊的大勢),都將是難以估量的損失。
    晚宴不歡而散。我特意留了下來,待眾人散去,隻剩下我和元直時,我們交換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
    “子明,”元直壓低了聲音,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依我看,這位臥龍先生,恐怕是在用這種方式,考驗主公的誠意與決心,同時,也是在抬高自己的身價。”
    我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以我對曆史上那些頂級謀士行事風格的模糊了解,以及結合司馬徽、崔州平等人透露的信息,徐庶的判斷很有道理。諸葛亮年輕氣盛,又自比管仲、樂毅,自然不會輕易出山。他需要一個真正值得他輔佐、並且能夠充分尊重他、給予他施展才華空間的明主。劉備的仁德之名、漢室宗親的身份,是吸引他的基礎,但還不夠。他需要看到劉備那份百折不撓的決心和求賢若渴的極致誠意。
    “兩次閉門羹,尤其是第二次冒雪前往,主公的誠意,想必孔明已經感受到了。”我沉吟道,“或許,考驗即將結束,時機已近成熟。”
    元直表示讚同:“不錯。荊襄名士,大多愛惜羽毛,講究禮數。我等若能將求賢的姿態做得更足,或許就能叩開那扇緊閉的草廬之門。”
    “正是此理。”我心中已有了計較,“事不過三。這第三次拜訪,將是成敗的關鍵。我們必須將誠意和禮數,做到極致。”
    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早,我便再次求見主公劉備。
    此時的主公,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神色依舊有些憔悴,眉宇間帶著猶豫。顯然,翼德和雲長的態度,以及兩次失敗的經曆,讓他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應該如此執著於一個尚未謀麵之人。
    “主公,”我開門見山,語氣誠懇而堅定,“兩次拜訪臥龍先生未果,備知主公心中失落,亦知二將軍心有疑慮。然,子明以為,正因如此,我等更不能輕言放棄。”
    主公抬起頭,看著我:“子明……你也認為,備……還應再去?”
    “非去不可!”我斬釘截鐵地說道,“主公試想,若臥龍先生真是經天緯地之才,豈會輕易出山?其閉門不見,或為考驗主公誠意,或為遵循名士風骨。我等若因此而退縮,豈非前功盡棄,更讓天下智士恥笑主公求賢無恒心?”
    我頓了頓,繼續說道:“古人雲,事不過三。這第三次拜訪,至關重要。子明有一策,或可增加成功之機。”
    主公精神一振,連忙問道:“子明有何良策?快快請講!”
    “子明以為,下次拜訪,當擇一吉日,主公需齋戒三日,沐浴更衣,以示虔誠。摒棄車馬隨從之喧囂,隻帶雲長、翼德與子明數人,步行前往,更能體現主公禮賢下士之誠。”
    齋戒、沐浴、步行,這些在現代看來或許有些形式主義,但在注重禮儀的漢代,卻是表達最高敬意的方式。尤其是對於自視甚高的名士而言,這種姿態往往比金銀財寶更能打動他們。
    “此外,”我繼續補充道,“禮品亦需精心準備。不求貴重,但求雅致。可選些上好的文房四寶、古籍拓本,或是新野本地所產的一些精致風物。此非行賄,乃是表達對先生才學與風骨的敬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刻意強調了禮品的選擇,避免了銅臭味,更符合諸葛亮這種隱士的品味,也契合了劉備一貫標榜的“仁德”形象。
    主公聽著我的建議,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他原本就是一個極為注重禮儀和名聲的人,我的提議正中他的下懷。齋戒沐浴,步行前往,送上雅禮,這套組合拳將“求賢若渴”的姿態演繹到了極致,也給了他一個繼續堅持下去的、符合他身份和價值觀的理由。
    “子明所言極是!備糊塗!”主公猛地一拍大腿,“求取大賢,豈能無虔敬之心?備當依子明之言,齋戒沐浴,步行前往!禮品之事,也由子明費心準備。”
    看到主公的決心已定,我心中稍安。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還需要動用一些“特殊手段”。
    我故作沉吟,然後說道:“主公,為免再次撲空,徒勞往返,子明以為,可否……嗯……遣一機敏可靠之人,先行前往隆中附近,稍作打探?並非窺探先生隱私,隻是了解一下先生近日常在的時辰與起居習慣,以便我等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前往拜訪,既不失禮,亦能提高得見先生的機會。”
    我這番話說得極為小心,將目的限定在“了解公開的起居習慣”和“選擇恰當時機”,避免引起主公的警覺。我口中的“機敏可靠之人”,自然是指玄鏡台的專業探子。雖然核心區域難以滲透,但了解諸葛亮大概何時在家,何時外出,對於玄鏡台而言,並非難事。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卻能極大地提高第三次拜訪的成功率。
    主公此刻正沉浸在對第三次拜訪的憧憬之中,並未深思我這提議背後的深意,隻覺得我考慮周全,點頭道:“子明思慮周詳,此法甚好!免得我等再次貿然前往,驚擾先生清修。此事,便也交由子明一並安排吧!”
    “諾!”我恭敬應下,心中一塊大石終於落地。
    主公徹底打消了放棄的念頭,並且將第三次拜訪的全部籌備工作,都交給了我。這意味著,我有足夠的空間,去運用我的資源尤其是玄鏡台的情報),來確保這最後一次“顧茅廬”能夠成功。
    辭別主公後,我立刻召來了錦瑟自然是在絕對隱秘的環境下),向她下達了指令:動用一切手段,務必精準掌握諸葛亮未來十日內的行蹤規律,尤其是他在隆中草廬的具體時段。同時,讓她準備一份符合我要求的、看似尋常卻又頗具心思的“雅禮”清單,交由糜貞去采辦。
    一切安排妥當,我站在窗前,望著窗外新野初顯的生機,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兩次拜訪的挫折,已經將主公的期待值和荊襄名士圈對“劉備求賢”的關注度推向了頂峰。所有的鋪墊已經完成,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這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拜訪之上。
    誠意再添,三顧之約已定。
    接下來,就看那位臥龍先生,是否會如我所願,如那模糊的曆史軌跡所示,在這第三次的叩門聲中,打開那扇決定未來走向的大門了。
    巨大的期待感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在我心中交織。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