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臥龍高臥,縱論天下

字數:4324   加入書籤

A+A-


    草廬之內,靜謐得幾乎能聽到燭火燃燒的輕微劈啪聲,以及眾人略顯急促的呼吸。主公劉備的目光,如同幹涸的土地渴盼甘霖般,緊緊鎖在諸葛亮那張年輕卻透著超凡智慧的臉上。雲長和翼德也摒住了呼吸,連我,盡管心中已有大致的預判,此刻也不由得全神貫注,等待著這位臥龍先生石破天驚的論斷。
    終於,在恰到好處的停頓之後,諸葛亮開口了。他的聲音依舊清朗平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直指天下大勢的核心。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計其數。”他沒有直接回應主公的困境,而是先從宏觀格局入手,寥寥數語,便勾勒出群雄逐鹿的亂世背景。
    “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第一句話,便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主公剛剛燃起的希望火焰上。曹操,這個我們當前最直接、也最強大的敵人,被他直接定義為“不可與爭鋒”。這無疑是殘酷的現實,卻也是最清醒的判斷。主公眉頭微蹙,但並未打斷,顯然也在咀嚼這其中的分量。雲長捋著美髯的手微微一頓,翼德眼中則閃過一絲不服,但終究沒有作聲。
    諸葛亮頓了頓,目光掃過我們,繼續道:“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江東孫氏,被他定位為“可以為援而不可圖”。這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試圖染指江東是不明智的,而將其視為潛在的盟友,共同對抗曹操,才是可行之道。這與我之前的判斷不謀而合。江東的地理優勢、孫氏三代的經營以及內部相對穩固的人才結構,決定了它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強行圖之,隻會兩敗俱傷,讓曹操坐收漁利。
    短短兩句話,便將北方和東方的兩大強鄰分析透徹,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可以爭取的方向。這份戰略眼光,已然超越了尋常謀士的範疇。主公臉上的凝重之色更甚,他開始意識到,眼前的這位年輕人,所言絕非空泛之談,而是基於對天下形勢的精準把握。
    排除了兩個最強的對手,那麽,希望又在何方?所有人的目光,都隨著諸葛亮的下一句話,聚焦到了我們目前所處的這片土地。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句話如同平地驚雷!“用武之國”,點明了荊州的戰略樞紐地位;“其主不能守”,則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劉表的軟弱無能;而最關鍵的是,“天所以資將軍”,這幾乎是在明示,荊州就是上天賜予主公的立業之基!最後一句“將軍豈有意乎?”,更是帶著一種直截了當的詢問,甚至可以說是“點醒”。
    主公身體猛地一震,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他從未想過,或者說,從未敢如此清晰地去想——荊州,這片他目前寄人籬下的土地,竟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機遇!他下意識地想要開口,卻又被諸葛亮接下來的話語所吸引。
    “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如果說荊州是“用武之國”,那麽益州便是“天府之土”,是當年漢高祖成就霸業的根基所在!同樣,“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與荊州的狀況何其相似!一個富饒、險固,且內部存在巨大機會的益州,就這樣展現在了我們麵前。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速了幾分。荊州、益州……這兩個地名,在我那模糊的“曆史記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雖然具體的細節早已模糊不清,但“得荊益者得天下”的模糊概念,以及與劉備、諸葛亮相關的種種片段,此刻如同碎片般在腦海中閃爍。諸葛亮此刻提出的戰略方向,正與我那些模糊的認知形成了驚人的印證!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諸葛亮看著主公,語氣變得鄭重,“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這便是核心戰略了!占據荊州和益州這兩塊戰略要地,憑借其險要地勢進行鞏固;向西安撫戎族,向南穩定夷越,消除後顧之憂;對外聯合孫權,形成戰略同盟;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生產,積蓄國力!
    一個完整而宏偉的戰略藍圖,清晰地展現在所有人麵前!這不再是過去那種走一步看一步的被動應付,也不是僅僅滿足於一城一地得失的短視之舉,而是一個真正具備全局視野、著眼於爭奪天下的長遠規劃!
    主公聽得是如癡如醉,雙目放光,激動得身體微微顫抖。他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看到了擺脫困境、實現抱負的康莊大道!雲長撫髯的手停在半空,臉上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欽佩。翼德更是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張,顯然也被這番高論所折服,之前的些許不滿早已煙消雲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保持冷靜。從戰略層麵來看,這個“隆中對”無疑是極其高明的。它精準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地理形勢,為主公這樣缺乏穩固根基的勢力,指明了一條切實可行、且極具潛力的發展道路。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聯孫抗曹,待時而動,北伐中原。邏輯清晰,步驟明確,目標宏大。
    然而,憑借我那超越這個時代的靈魂認知,以及這些日子通過玄鏡台暗中收集的、更為細致的情報,我卻能看到這宏偉藍圖之下潛藏的巨大困難和變數。
    “跨有荊、益”,談何容易?荊州內部派係林立,蔡瑁、蒯越等本土豪強根深蒂固,豈會輕易讓外來者掌控?劉表雖弱,但尚在人世,二子之爭暗流洶湧,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益州道路險阻,民風剽悍,劉璋雖弱,但其麾下亦有忠臣良將,外部更有張魯虎視眈眈,想要奪取,必將付出巨大代價。
    “外結好孫權”,孫劉聯盟的基礎是什麽?是共同的敵人曹操。可一旦曹操威脅減弱,或者雙方利益出現衝突,這個聯盟能維持多久?江東內部對荊州的覬覦之心從未停止,模糊記憶中的“背刺”似乎也隱隱約約有所耳聞。如何處理與這個強大盟友的關係,將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微妙的難題。
    “內修政理”,在戰亂頻仍、強敵環伺的環境下,要同時治理好荊、益兩州,發展生產,穩定民心,需要何等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更不用說,曹操會坐視我們安然發展壯大嗎?孫權真的甘心隻做“外援”嗎?荊州士人集團會真心歸附嗎?益州本土勢力會輕易臣服嗎?
    這些問題,如同潛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陰影,諸葛亮此刻並未詳談,或許是不想打擊主公剛剛燃起的信心,或許是他認為這些都是後續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但對我而言,這些潛在的風險,必須從一開始就納入考量。
    就在我思緒翻騰之際,諸葛亮的聲音再次響起,將戰略推向了最終的高潮: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北伐!這才是最終的目標!當天下形勢發生變化例如曹操內部出現問題,或其主力被牽製),便兵分兩路,同時出擊!荊州軍北上直指中原心髒宛城、洛陽;主公親率益州主力,效仿高祖,從秦川出擊,席卷關中!如此一來,百姓歸心,大勢所趨,則匡扶漢室的霸業,便可成功!
    這番話語,充滿了氣吞山河的豪情壯誌,仿佛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眾人眼前徐徐展開!主公激動得猛地站起身來,幾乎是語無倫次:“先生!先生真乃神人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備……備茅塞頓開!茅塞頓開啊!”
    他看向諸葛亮的眼神,充滿了無比的崇敬和依賴,仿佛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草廬之中,氣氛達到了頂點。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宏偉藍圖帶來的震撼與希望之中。
    而我,在最初的激動之後,內心卻更加冷靜。隆中對,確實指明了方向。但通往這個方向的道路,注定鋪滿了荊棘。
    我看著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青年,心中暗道:孔明先生,你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但這個時代,以及人心的複雜,或許比你此刻所能預見的,還要更加艱難。
    我的目光,不自覺地與他對視了一眼。
    我看到他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以及對自己規劃的絕對自信。
    而他,是否也從我眼中,讀到了一絲除了敬佩之外的、更深層次的審慎與思量?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