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智慧碰撞,暗藏機鋒
字數:5093 加入書籤
草廬之內,激蕩的情緒如同沸騰的開水,久久未能平息。主公劉備的激動溢於言表,他緊緊握著諸葛亮的手,仿佛握住了整個天下的希望。那雙飽經風霜的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彩,聲音甚至帶著一絲顫抖:“先生之言,如撥雲見日,令備豁然開朗!備雖不才,願請先生出山相助,共扶漢室!備……”
眼看主公就要躬身下拜,行那千古流傳的拜請之禮,也就在這情緒達到頂點、所有人都認為大局已定的關鍵時刻,我卻向前邁出了一步。
這個舉動,在如此氛圍之下,顯得有些突兀,甚至可以說是不合時宜。主公微微一怔,停住了即將拜下的動作,疑惑地看向我。雲長和翼德的目光也瞬間聚焦在我身上,翼德的眉頭甚至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似乎在奇怪我為何要在此時打斷。
我沒有理會旁人的目光,隻是先對著諸葛亮恭敬地長揖及地,以示對剛才那番高論的敬佩。然後,我直起身,目光平靜地迎向諸葛亮那雙深邃如星空的眼眸,語氣雖然同樣恭敬,卻帶著不容置疑的認真:
“孔明先生剛才一番宏論,高屋建瓴,石破天驚,為我等指明了匡扶漢室、成就霸業的煌煌大道,子明佩服之至!”
我先是給予了極高的肯定。這是必要的禮節,也是發自內心的讚歎。隆中對的戰略價值,毋庸置疑。
諸葛亮微微頷首,臉上帶著謙和的微笑,示意我繼續。他似乎也有些好奇,在這個時候,我這位主公身邊的“軍師中郎將”,會提出什麽樣的問題。
我深吸一口氣,組織了一下語言,然後切入了正題:“然,戰略宏偉,路徑清晰,但子明駑鈍,思慮及具體施行,尚有幾處關鍵難點,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還望先生不吝賜教,為我等解惑。”
我的話音不高,但在安靜的草廬中卻異常清晰。我特意強調了是“具體施行”層麵的“難點”,表明我並非質疑戰略本身,而是關注現實操作的挑戰。
主公臉上的激動稍稍褪去,轉為專注的傾聽。他知道我的性情,絕非無的放矢之人。雲長捋須的動作也慢了下來,眼中閃過一絲探尋。翼德雖然依舊站得筆直,但那份急躁也收斂了許多。
“先生所言,‘跨有荊、益’,誠乃定鼎之基。然益州,”我頓了頓,目光與諸葛亮交匯,“沃野千裏,棧道千裏,地勢險峻異常,易守難攻。劉璋雖暗弱,然蜀中士族盤根錯節,久有排外之心,恐非輕易能歸附。若強攻,則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且恐失民心;若智取,又需何等良機與手段?此‘取蜀之難’,先生可有良策?”
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直指益州。我那模糊的曆史記憶碎片中,劉備取蜀似乎並非一帆風順,充滿了艱辛與波折。結合玄鏡台暗中收集的關於益州地理、民情、勢力的情報,我深知這絕非一句“暗弱可圖”就能概括的。
諸葛亮臉上的笑容未變,但眼神中卻多了一絲認真。他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
我繼續說道:“再看荊州。此地雖是用武之國,然內部暗流洶湧,遠非鐵板一塊。蔡瑁、蒯越等本土豪強把持軍政,根深蒂固,對我等外來之人,明麵上雖客氣,暗地裏卻處處掣肘,甚至懷有敵意。景升公劉表)態度曖昧,名為依靠,實則忌憚。我等在此,名為賓客,實與寄籬無異,連自身存續尚且艱難,又談何真正掌控荊州,‘內修政理’?稍有不慎,恐有被驅逐之危。此‘處荊之危’,先生又將如何化解?”
這個問題,更加尖銳,也更加現實。這正是我們目前在新野麵臨的困境。我故意點出蔡、蒯兩大家族,以及劉表的真實態度,將這層虛偽的麵紗揭開一角。這也是在提醒主公,切不可被宏偉藍圖衝昏頭腦,忘記了眼前的危機四伏。我隱約記得,劉備在荊州的處境似乎一直很微妙,甚至有過被迫離開的經曆。
最後,我將目光投向了江東:“至於‘外結好孫權’,誠為上策。然孫氏虎踞江東,亦有雄心壯誌。荊州地處長江上遊,乃江東必爭之地。孫權此刻或因曹操壓力而願與我等聯合,但此聯盟根基何在?一旦曹操威脅減弱,或雙方利益出現衝突,此聯盟是否還能穩固?孫權是否會反戈一擊,染指荊州?此‘聯吳之變’,其可靠性與持久性,子明實不敢輕信。”
關於孫劉聯盟的脆弱性,以及江東對荊州的野心,這是我內心深處最深的憂慮之一。雖然具體的“背刺”事件記憶模糊,但那種潛在的威脅感,卻異常清晰。將這個隱患直接提出來,也是希望諸葛亮,以及主公,能對此有足夠的警惕。
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直指隆中對戰略在執行層麵可能遇到的三大核心障礙:取蜀、處荊、聯吳。每一個問題,都沉甸甸地壓在現實的土地上,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
我再次躬身行禮:“此三者,皆是關乎戰略成敗之關鍵。子明愚鈍,百思不得其解,懇請先生指點迷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的目的,並非要否定諸葛亮的驚世之才,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深知這戰略的價值,才更需要確保它的可行性。同時,我也確實想借此機會,探一探這位臥龍先生的深淺,看看他對這些現實困難,是否已有應對之策。更深層次的目的,則是在這個由他主導的時刻,巧妙地發出屬於我陸昭的聲音,展現我並非僅僅是主公身邊一個亦步亦趨的附庸,而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戰略眼光的合作夥伴。這對於維持我自身的獨立性,以及未來與這位頂級智者共事時的地位,至關重要。
草廬內,陷入了短暫的寂靜。主公臉上的激動已經完全被凝重所取代,他顯然也意識到了我提出的問題的分量,目光在我和諸葛亮之間來回移動。雲長撫著長髯,微微點頭,似乎對我的提問表示認可。翼德則顯得有些困惑,但看向諸葛亮的眼神中,也充滿了探詢。
諸葛亮靜靜地看著我,眼中最初的些許驚訝,很快便被一種欣賞的光芒所取代。他並沒有因為我的“質疑”而有絲毫的不快或慌亂,反而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種洞悉一切的從容。
“子明之慮,深謀遠慮,切中要害。”他先是給予了肯定,這讓我稍稍鬆了口氣。他接著說道:“誠如子明所言,宏圖雖好,施行不易。此三事,確為吾等未來必將麵對之關鍵挑戰。”
他坦誠地承認了這些困難的存在,沒有回避,也沒有試圖用空話搪塞。這份坦誠,反而更顯其胸襟與自信。
“然,”他話鋒一轉,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天下之事,豈有萬全之策,一蹴而就?戰略規劃,乃指明方向,而具體施行,則需因時製宜,靈活應變,審時度勢,方能克難。”
他沒有立刻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先從原則層麵進行回應,強調了應變和時機的重要性。
“關於取蜀,”他看向我,目光銳利,“子明所言極是,地理險阻,人心難測。然劉璋暗弱,非雄主之才,其麾下必有思變之士。吾等需耐心等待,積蓄實力,更要把握‘人和’。待時機成熟,或可遣一支奇兵,效仿高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或可尋其內應,裏應外合。關鍵在於‘時機’二字,不可強求,亦不可坐失。”
他提到了“人和”、“時機”、“奇兵”、“內應”,雖然沒有具體方案,但已經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強調了耐心和抓住機遇的重要性。
“至於處荊,”他繼續說道,“蔡、蒯雖強,然非鐵板一塊。荊州士人亦非盡附蔡氏。景升公雖多疑慮,然其‘仁厚’之名尚存。主公乃帝室之胄,仁德遠播,此乃我等最大之本錢。吾等可‘借力打力’,分化瓦解其內部;亦可‘靜待其變’,利用其二子之爭,尋找契機。更重要的是,主公需盡快建立自身根基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主公在新野的微薄基業),廣納賢才,操練兵馬,待實力稍增,則回旋餘地自大。”
“借力打力”、“靜待其變”、“增強自身實力”,他點出了應對荊州困局的核心思路。這與我和元直之前的某些想法不謀而合,但由他口中說出,更具係統性和說服力。
“最後,關於聯吳,”諸葛亮的語氣更加鄭重,“子明之憂,甚是在理。孫劉聯盟,根基在於共同對抗曹操之‘共同利益’。此聯盟,既需維係,亦需警惕。維係之道,在於信義與實力。我方實力越強,則聯盟越穩固,孫權越不敢輕舉妄動。同時,亦需時刻關注江東動向,防範其異心。此乃‘實力平衡’與‘動態博弈’之策,非一成不變之盟約。”
他點明了孫劉聯盟的本質是“共同利益”和“實力平衡”,強調了動態博弈的觀念。這比單純的“結好”要深刻得多,也現實得多。
一番回應,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雖然沒有給出立竿見影的錦囊妙計,但卻從戰略原則、應對思路和關鍵要素等層麵,展現了他對這些複雜問題的深度思考和把握。他強調了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積蓄實力、把握人心的重要性,這本身就是一種更高明的智慧。
我聽完,再次躬身行禮:“先生高見,子明茅塞頓開!多謝先生指點!”
這一次,是心悅誠服。我知道,我提出的問題,他早已心中有數,並且已經有了應對的框架。
主公臉上的凝重之色盡去,重新被巨大的喜悅和信心所填滿。他看向諸葛亮的眼神,更加熾熱和崇敬。
而我與諸葛亮之間,這場雖然簡短,卻暗藏機鋒的智慧碰撞,也在無形中完成了彼此的初步評估。
他展現了宏觀戰略的高度和原則把握的定力。
我則展現了對現實困難的清醒認知和務實精神。
我知道,他此刻必定已經意識到,我陸昭子明),並非僅僅是劉備麾下一個普通的謀士。我們之間,或許並非簡單的上下級或主從,而更像是未來道路上,既需要緊密合作,又可能存在某種程度智力競爭的特殊同僚。
這種感覺很奇妙,也讓我更加興奮。
能與這樣的頂尖智者共事,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
而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堅守我的獨立性,運用我的優勢,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戲中,走出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這場智慧的交鋒,落下了帷幕。但屬於我們兩人的故事,以及圍繞著這隆中對策展開的漫長博弈,才剛剛開始。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