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新野密議,利弊權衡
字數:5788 加入書籤
送走石秀後,我並未立刻休息,而是站在窗前,望著沉沉夜幕,任由冰冷的夜風吹拂著臉頰,也吹散心中因收到密信而掀起的波瀾。
劉琦的求援信,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塊巨石,激起的漣漪絕不僅僅是關於他個人命運的擔憂,更關乎我們這支寄人籬下的力量,在這片危機四伏的土地上,未來的走向。
這絕非僅僅是劉備集團的事情,更是我陸昭,以及我暗中構建的這個核心體係,必須獨立麵對和決策的關鍵節點。
沒有絲毫猶豫,我立刻啟動了最高級別的召集令。
很快,兩道身影幾乎同時出現在我的密室之外,正是徐庶元直)和諸葛亮孔明)。他們顯然也已感知到不同尋常的氣氛,神色間帶著一絲凝重。
“主公深夜相召,可是襄陽有變?”元直率先開口,目光銳利,直指核心。
孔明則手持羽扇,輕輕搖動,眼神平靜如水,仿佛早已預料到會有今夜之會。
我將他們引入密室,待石秀在外親自守衛,確保萬無一失後,才將那封來自劉琦的竹簡,遞到了他們麵前。
“看看吧,”我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我們等的那條‘魚’,終於上鉤了。隻是這魚鉤上掛著的,不僅是誘餌,恐怕還有劇毒。”
元直接過竹簡,迅速瀏覽,眉頭漸漸鎖緊。孔明站在一旁,目光掃過展開的信件,羽扇輕搖的頻率似乎也慢了幾分。
待他們看完,密室中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燭火跳躍,映照著我們三人臉上各異的神情。
“果然不出主公所料,劉琦走投無路,將希望寄托在了我們身上。”
元直率先打破沉默,將竹簡放回桌案,“信中言辭懇切,處境也確實危急。隻是……這求援之意,雖是對著主公劉備)所發,但末尾提及臥龍、鳳雛,其意不言自明,是想借我等之力,而非僅僅依靠皇叔的仁德庇護。”
孔明微微頷首,補充道:“景升公長子求援,於情於理,皇叔若知曉,斷無坐視不理之可能。然蔡氏勢大,襄陽城防嚴密,且景升公尚在病榻,態度未明。貿然介入,風險極大。此事,確實棘手。”
“正是如此。”
我接過話頭,目光掃過二人,“這封信,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但同時,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如何抉擇,關乎我們新野的存亡,甚至影響未來數年的戰略布局。今夜召二位前來,就是要徹底剖析此事,權衡利弊,定下一個萬全之策。”
我站起身,走到懸掛的荊襄輿圖前,手指點在襄陽的位置。
“我們先說‘利’。”我語氣沉穩,引導著討論方向,“其一,介入荊州內部事務,特別是支持劉琦,無疑是打擊和削弱蔡氏集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蔡瑁視我等為眼中釘肉中刺,其勢力若受損,對我等而言便是最大的利好。”
“其二,”我手指劃向江夏,“若能設法助劉琦脫困,並使其獲得一定的實力,哪怕隻是名義上的江夏太守之位,也能在荊州腹地為我們楔入一顆釘子,形成一個潛在的盟友和戰略緩衝地帶。日後無論北拒曹操,還是南望江東,都將多一個重要的支點。”
“其三,此事若操作得當,不僅能展現皇叔的仁義,更能凸顯我等的智謀與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們在荊州士人百姓心中的聲望和影響力。人心,亦是無形的財富。”
“其四,這完全符合我們之前定下的‘聯劉琦以抗蔡’的初步設想。如今機會送上門來,若能抓住,便可將此設想付諸實踐。”
元直聽完我的分析,點了點頭,隨即補充道:“主公所言極是。然,風險亦不容忽視。”他站起身,同樣走到輿圖前,神色凝重。
“其一,最大的風險在於‘介入’的尺度和方式。一旦公開介入,等同於與蔡氏徹底撕破臉皮。以蔡瑁的性格,必然視我等為死敵,屆時他可能不顧一切提前發難,甚至鋌而走險,暗中勾結曹操,引狼入室。那對我們而言,將是滅頂之災。”
“其二,劉琦此人……”元直微微皺眉,“據玄鏡台先前搜集的情報以及坊間傳聞來看,這位大公子雖有仁心,卻性情懦弱,缺乏主見,能力平庸。我們投入資源扶持他,他是否真能擔起重任?若他中途動搖或被蔡氏輕易瓦解,我等豈非白費心血,甚至惹火燒身?”
“其三,景升公的態度至關重要。”元直的手指重重地點在襄陽,“他若仍在世,且在蔡氏的蠱惑或壓力下,明確表示不支持劉琦,甚至下令申斥我等幹預家事,那我們在道義上便會陷入極端被動,舉步維艱。”
“其四,如何介入?派兵硬闖襄陽救人?無異於癡人說夢。暗中策劃?稍有不慎,走漏風聲,後果同樣嚴重。這其中的操作難度,極高。”
元直條分縷析,將潛在的弊端和風險一一擺在台麵之上,冷靜而客觀。
一直沉默的孔明,此時終於開口了。他輕搖羽扇,目光深邃,仿佛已經看到了更遙遠的未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元直所慮,皆是肯綮。然亮以為,此事雖險,卻非絕不可為。”
孔明的聲音平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我等寄寓新野,北有強曹虎視眈眈,內有蔡氏肘腋之患,若無破局之策,終將困守一隅,坐待危亡。隆中對策,欲‘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荊州乃是根基。而荊州之穩,係於人心,亦係於法統。”
“劉琦雖弱,卻是景升公長子,占有大義名分。若能保全劉琦,使其名正言順地占據荊州一角如江夏),則既能分裂荊州,削弱蔡氏,又能為皇叔將來名正言順地繼承荊州大統,留下重要的法理依據。
此乃關係到未來‘跨有荊益’宏圖大業的關鍵一步,其戰略意義,遠大於眼前的風險。”
孔明從全局戰略的高度,闡述了保住劉琦的必要性。他的視角,總是能超越眼前的困境,看到更長遠的未來。
“孔明所言,乃萬世之基。”我點頭表示讚同,隨即話鋒一轉,“但,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宏圖偉業固然重要,眼前的生存,更是根本。我們絕不能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將現在置於險境。”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元直和孔明:“所以,我們的目標必須明確:第一,要救劉琦,但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救,更不是為了讓他取代蔡瑁成為荊州之主,而是要讓他脫離險境,獲得自保之力,成為我們可用的棋子。”
“第二,介入的方式必須極其隱秘,絕不能留下任何把柄,將我方尤其是主公劉備)完全置於事外。最好是讓他自己‘逃’出去,我們隻是順水推舟,甚至是在事後才‘被動’接納。”
“第三,此事的最終結果,必須對我方有利。無論是獲得江夏的部分控製權,還是削弱蔡氏的實力,或是提升我方聲望,總要有所得。我們不做虧本的買賣,更不做為人火中取栗的蠢事。”
我看著他們二人,加重了語氣:“簡而言之,我們要用最小的風險,博取最大的利益,同時還要占據道義的製高點。這很難,但並非不可能。”
元直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主公的意思是……借刀殺人?或者說,借‘勢’救人?”
孔明也撫著羽扇,若有所思:“子明之意,莫非是想……為劉琦指一條‘明路’,讓他自己去走,而我等,隻需在關鍵節點,稍加引導?”
“正是此意!”我猛地一拍桌案,“我們不能直接派人去救,但我們可以‘指點’他如何自救!劉琦信中不是求‘賢輔賜一良策’嗎?我們就給他這個良策!”
“什麽樣的良策?”元直和孔明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
我走到輿圖前,手指在荊州南部的江夏郡上重重畫了一個圈。
“江夏!”
我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決斷,“江夏太守黃祖近年老邁昏聵,與江東孫氏屢有衝突,損兵折將,早已不堪重負。且江夏遠離襄陽,蔡氏勢力相對薄弱。
若能讓劉琦主動向劉表請纓,以外放江夏、抵禦孫權為名,遠離襄陽這個是非之地,豈非上策?”
“外放江夏?”元直眼前一亮,“此計甚妙!一來可以避開蔡氏鋒芒,保全性命;二來江夏雖殘破,卻終究是一郡之地,握有兵權,有了安身立命之本;三來,以抵禦孫權為名,大義凜然,劉表和蔡瑁或許難以公然反對。”
孔明也點頭讚同:“此計可行。關鍵在於,如何讓劉琦提出這個請求,並讓景升公和蔡氏相信,這是劉琦自己的主意,而非我等在背後唆使。”
“這,就是我們需要詳細謀劃之處了。”我微微一笑,“劉琦不是派了密使來嗎?明日,我會親自去見他。這一計,就從這位密使身上開始……”
密室中的氣氛,頓時變得熱烈起來。
我們三人圍繞著“外放江夏”這一核心目標,開始反複推敲每一個細節:
如何通過密使將計策傳遞給劉琦,並讓他深信不疑?
如何措辭,才能讓劉琦在向劉表請命時,既能打動劉表,又不至於過度刺激蔡瑁?
如何利用玄鏡台的情報,預判蔡瑁可能的反應,並提前準備應對之策?
甚至,如何在劉琦成功前往江夏後,與之建立聯係,並逐步施加影響?
一個個問題被提出,又一個個被分析、討論、完善。元直的縝密,孔明的遠見,再加上我來自後世的思維方式和對大局的把控,三股智慧的力量在這間小小的密室中激蕩、融合,漸漸勾勒出一個完整而又充滿變數的計劃輪廓。
我知道,這個計劃依然充滿風險,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相比於坐以待斃,或者魯莽介入,這已經是我們目前能找到的,風險最低、收益最高、且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窗外的天色,已經開始泛白。
這場決定了荊州未來走向,甚至影響了曆史軌跡的秘密會議,終於在黎明時分,達成了共識。
我看著精神依舊亢奮的元直和孔明,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有此二人在側,何愁大事不成?
“好了,”我站起身,伸了個懶腰,“計策已定,接下來,就是執行。元直,孔明,今夜之事,絕不可泄露半句,即使對主公,我們也要……”
我頓了頓,斟酌著詞句:“……也要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和方式,進行‘引導’。明白嗎?”
“亮庶)明白!”二人齊聲應道,眼神中充滿了默契。
我們三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新野的棋局,因為這封來自襄陽的求援信,驟然升級。
而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迎接這場更加激烈、也更加精彩的博弈。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